陪內人遊印度,泰姬陵是旅遊的重點。印度莫臥兒帝國第五代皇帝沙賈汗的寵妃蒙泰姬瑪哈爾在生產時不幸染病身亡。沙賈汗痛失愛妃,花了20多年,動用兩萬多人力,終於建成這座讓世人永難忘懷的泰姬陵。從德裡到泰姬陵所在地一古都阿格拉約240公裡,阿格拉是莫臥兒帝國的國都之一,現是印度北方邦的重城。旅途中在公路上耗費的時間不少,印度的路及快速車道,不能與美國、中國、日本或歐洲相比,談不上國際水準。一般是單行道,由德裡到阿格拉一段雖是雙線,但車多,車種也多,有三輪機車、人力車、馬車等等,加上由阿格拉到北印拉賈斯坦邦首府齋浦爾的一段路正施工拓寬,更是難行。總之德裡與阿格拉之間是所謂的高級公路,不是高速公路。途中經過許多城鎮,市場嘈雜,路面同樣擁擠不堪,人們不守交通規則,車輛行駛毫無秩序可言。邦界處有收費站,各種車輛排隊通過亦頗費時間。上午離開德裡,到阿格拉時已是下午。
從德裡到阿格拉途中有幾處景點值得一看。早上先到德裡南區,經過巴哈伊寺,建築似蓮花,信使在此靜思並研習教義。我們停在接近哈裡亞納邦和北方邦交界處的一所酒店體息,此處有紀念品商店內人選購了一個木質小盒,盒面刻樸實精緻,另一骨刻小象更是栩栩如生。途中還經過一座有巨型溼婆像的印度教新廟字,外表平淡無奇,意賞內所供神像卻頗為華麗。在印度,70%以上是印度教信徒,伊斯蘭教徒約13%,其他有基督教、錫克教、佛教、者那教、巴哈伊教等。
離阿格拉不遠處,是英臥兒帝國二世胡馬雍帝的陵基。英臥兒帝國於1526年由巴布爾大帝建立,巴布爾是蒙古帝國帖木兒的三世孫,屬突人,信奉伊斯蘭教。他的領地是當時的察合臺汗國,即今中亞烏蕊別克與吉爾吉斯交界處。巴布爾高有雄心,積極向阿富汗及印度擴張。長子胡馬繼任後,曾被阿富汗擊敗,再加上內亂,後來受到當時波斯(今伊朗)國王的協助,才恢復失土重新為王,陵基秉承胡馬雍大帝生前的旨意,向世人述說著和諧共榮的理念。進入陵基大門,可見白色大理石雕刻的圖像,除了伊斯蘭教經文,亦有印度教的花較及基督教的十字架。陵墓有五層,基層到四層以紅砂巖為主,頂層是白色大理石,大門亦鑲嵌著白色大理石圖案,由一條斜坡信道可達石棺安置處,守棺者見我們進人,開始高聲通讀經文,給了小費後,他唱得更是起勁。
胡馬雍大帝曾遭放逐多年,復位不久即去世,妻子貝古姆在1565年開始為他建,花了10年才完成。導遊說此基是泰姬陵的前導參觀點,規模不如泰姬陵。但其花園之方正、建築之協調與阿格拉的泰姬陵有異曲同工之妙圖案多數星幾何狀,線條簡潔,與四周花園非常和諧。陵墓有鏤空的石格窗子,光線自空格透到石棺上,若隱若現,宛如訴說著久遠歷史中的爭鬥與怨憤。整座陵莊重大方,有伊斯蘭文化的簡潔優美,又不失皇室的莊嚴權威,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主墓兩翼是家族墓群,園中還有幾座小型陵,多與皇室有關,有數位是親近王室的蘇丹與大臣,其中一座還是御用理髮師基,想來定是一位忠心耿耿並且技藝高超的理髮師。
在阿格拉下榻的酒店具有印歐風格,從五樓陽臺可遠遠看到泰姬陵。放下行李,就在館內用自助餐。在阿城遇到了不少來自中國的遊客,一為深圳團,一為北京團,都是為期六天的所謂「金三角之旅」,行程包括德裡、阿格拉及商油爾等觀光點,其分布恰如等邊三角形。在阿格拉,先遊阿格拉堡。此堡是英臥兒帝國三世阿克巴大帝所建,之前他曾遷都法塔甫希格裡,不到14年(1571-1584),因供水等原因遷回阿格拉,建造了這一傳世古城。阿格拉保主要建材是紅色砂巖,故也稱「紅堡」,與德裡紅堡異地同名,但阿格拉保的規模及豪華遠超德裡紅堡。古既有印度傳統建築風格,又有濃厚的伊斯蘭教色彩,還有歐陸基督教風範。亞納河穿阿格拉城而過,城堡就建在河邊,與泰姬酸遙遙相望。城堡大門由紅色砂巖砌成,兩旁一對半圓堡全,大門上立兩層門樓,鐵欄門窗可抵禦入侵之敵,未進門已有氣度山河之感。經過斜坡進入賈漢基爾宮,賈漢基爾為莫臥兒帝國的第四代皇帝。此紅砂巖宮為兩層平衡的長形建築,是伊斯蘭建築式樣,無門柱,假窗牆飾線條簡潔,鑲嵌大理石邊飾,紅白鮮明,美輪美奐。門前石缸由巨型整石雕鑿而成,據說昔日缸內裝滿金銀寶物。公眾大廳是大帝與臣下議政降旨之處,有無數黃白砂石大柱,讓我想起了西班牙科爾多瓦清真大寺的石柱。開放式的私人大廳與德裡紅堡相似,但遠比它豪華,有多柱迴廊環繞。
沙賈汗晚年曾遭軟禁於紅堡一網,樓頂有八角亭可遠跳對面泰姬陵美軟禁期間,沙·賈汗常來此處遙望泰姬陵,傾訴心中的思念、煩愁和鬱悶。死前已無力登亭觀望,仍借著寶石折射映照愛妃的,含恨而終,八角亭區亦有清真寺、花園及多棟王宮建築,大理石的牆壁鑲嵌著彩石圖案,還有不少圓拱形的格子窗,共工之精美令人嘆為觀止。泰姬陵讓每位訪客留下難忘的印象,沙賈汗夫妻的愛情故事亦流芳後世,人們從世界各地前來感受、見證和追隨這一份水存的愛。沙賈汗大帝費盡心血建造泰姬陵,晚年憑藉著對泰姬陵的遙望在禁室中獨守,最後擁著折射出的泰姬陵影子默默死去。這一份滴血的悽美,豈是歷史能夠洗滌的!印度政府已了解到汙染對古蹟的危害,因此遊客到達泰姬陵前,需在兩公裡外的停車站更換無煙的電瓶公車。在我印象裡,20年前的秦姬陵似乎較現在更為潔白,倘若當真,那這些年的汙染確實可怕。要維護潔白的大理石原貌,電瓶車並不能完全解決問題,周圍環境亦須改善,但願世世代代後我們的子孫仍能有家欣賞到這世界遺產與藝術瑰寶。
秦陵莊嚴和諧,處處顯得平衡安詳,任何一個角度的景色都令人難忘。呈八角形的白色大理石主建築在雙層基礎之上,村託著白色的圓頂,四角有尖塔,牆面有不少伊斯蘭式拱形窗飾、壁面有雕花圖案。大理石中鑲嵌著各種彩石,拼成文字、花卉等各式圖案,十分精緻。基臺兩翼有兩大清真寺,更顯泰姬陵之宏偉,每個寺前都有水供淨身之用。面對泰姬陵有一長形的噴泉水道,白色的泰姬陵,綠色的樹,藍色的天,就那麼靜靜地倒映在綠地相擁的水中,這便是著名的「泰姬倒影」。水道將長方形的大花園分成四塊,潺潺的流水在幾何平衡中細細地訴說著這段曠世奇情。
泰姬陵的建築以大理石為主,建材來自世界各國,運用當地著名的鑲嵌藝術圖案以花草為主,嵌入黑瑪瑙、紅玉髓、珊瑚、褐紅玉、黃玉、綠松石、綠瑪瑙、灰、虎眼石等寶石及貝売,經過十分繁複的工序,千百年後仍保持著原來的光彩。可以想像當年沙賈汗是如何費盡心思收集各地珍寶,將自己對泰姬的思念一絲絲一縷縷地浸透進那一塊塊紅寶綠玉中。人們在讚嘆那光彩四射的藝術瑰寶之時,分明聽到了那悠遠的悽泣呼喚。我們曾三次進入陵墓參觀,在大理石髏空屏風的環護中並列著兩座鑲嵌彩石的石棺,寄託著沙賈汗身後與泰姬合葬的心願,石棺中並無遺體,遺體在何處亦人知曉,無論何處何地,只希望這對生離死別的愛人最終能在一起。聯合國教科組織在亞洲命名了不少世界文化產地其中森校、是哥、長城,還有印尼的婆羅浮屠,是我印象最深的四地。
阿格拉以大理石手工藝享譽印度乃至世界,參觀過巧奪天工的泰姬陵,我們在訪遊大理石工廠時禁不起誘惑,花了上千美元買了塊大理石桌面,上面嵌有孔雀石、翡翠、水品等,鑲成四頭大象圖案和花飾,另送一對茶墊。工廠包裝精良,辛苦運回後常讓我想起泰姬陵之旅。在紅堡,內人買丁了一把孔雀扇、一隻嵌有簡單圖案的小石盒,這些都常常讓我們睹物緬懷,憶起那悽美之地及其背後可歌可泣的愛情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