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最近兩周,墜落的隕石和引力波把我們的目光拉至頭頂的星空,不知多少人又拾起從小藏在心裡的那個宇宙夢。可惜,大部分人居住的地方由於光汙染和空氣汙染,已經多年不見銀河。那麼,哪裡才是理想觀星地呢?不妨去紐西蘭的大巴裡爾島看看,那裡剛剛成為全世界唯一的暗夜自然區島嶼。眼前的一幕像是一場天國烘焙大賽正進入白熱化:一把把的糖潑灑在天際,銀河就像是撒下的麵粉。我仰著腦袋,因為試圖辨認廣闊的天穹而感到暈乎乎的。「在這裡,夜空亮得足夠你讀報。」Hilde Hoven笑道,他是紐西蘭大巴裡爾島的居民之一。
今年8月,位於奧克蘭東北,飛行距離約半小時的大巴裡爾島成為世界首個獲得暗夜自然區稱號的島嶼,也是繼美國新墨西哥州的「宇宙營地」和智利的加夫列拉·米斯特拉爾暗夜自然區之後的全球第三個暗夜自然區。
島上草木繁茂、山峰險峻、分布著溼地和潔白沙灘,還有獨立的蓄電系統。島上所有居民的電力都來源於自己建造的太陽能、風電或者汽油供電裝置。這裡沒有街燈,沒有廣告牌,完全沒有光汙染,因此,也有了最閃閃發光的夜空。
島上的白沙灘 本文圖均為 資料圖一般而言,遊客來此釣魚、徒步,享受慢節奏的生活。不過到了冬天,遊客數量從12000人驟減到2500人,島上的900位居民需要另找生計。於是,兩位島民Gendie和Richard Somerville-Ryan決定申請暗夜保護區。
他們與奧克蘭的天文學家Nalayini Davies合作,將某個晴朗夜空的全島數據發給了國際暗夜協會(IDA)。「我們覺得可以申請上保護區,但當收到回覆說我們不是保護區時,大家都非常失望。直到我們看到這行字:『你們的讀數太暗了,儀器已經無法測量』。」Gendie笑咧了嘴。
「奇怪的是,最暗的數據來自我們的西海岸。那裡離奧克蘭最近。這證明了那裡的燈光完全影響不到我們,否則我們就看不到天際線上的剛升起的金星了。」
入選自然區的標準比保護區嚴格。它需要坐落在偏遠地區,生態處於長期保護之下,最重要的是,所有日常測得的暗夜指數需要不低於21.5mpsa(每平方角秒星等)。大巴裡爾島的數據是21.97mpsa。
大巴裡爾島的星空在經過一周由紐西蘭皇家天文學會主席Drummond主持的緊張培訓後,Hilde(一名翻譯)和Orla Cumisky(在酒吧工作)以及Deborah Kilgallon(全職媽媽)成了暗夜大使,並且共同創立了「老天爺」公司,提供包括星光晚餐的私人觀星服務。如果日子合適,還能在沙灘上觀星。
Hilde用她的8英寸道布森望遠鏡瞄準天空。「好了,別偷看你的手機了,它的白光會損害你的夜視能力,需要10分鐘才能恢復。」她說著。而我們舒舒服服地躺在位於山頂Trillium度假屋露臺上的睡袋裡。她用綠色鐳射光指點著星座,人馬座、摩羯座、天蠍座……「在紐西蘭,天蠍座被稱為半神Maui的魚鉤。神話裡說,Maui有一天乘坐獨木舟出海,把魚鉤扔進大海,再用力拽啊拽,拽出了許多巖石。他繼續拉,直到奧特亞羅瓦Aotearoa(也就是紐西蘭)露出水面。」
從大巴裡爾島上觀測到的銀河接著,望遠鏡指向木星,好讓我們看它的衛星,然後是帶著美麗圓環的土星。不過,對我們來說最棒的是能看到北半球的天空看不到的那些星星,比如南十字星和麥哲倫雲——圍繞著銀河系旋轉的矮星系。此外,能換一個角度來看本來熟悉的星星也很有趣,像是我們的昴宿星團,在毛利語中被稱為Matariki,這個詞同時也代表了毛利新年的開始。
我飛往南島,去往奧拉基·麥肯奇國際暗夜保護區探尋更多關於夜空的知識。這處保護區成立於2012年,是世界八大暗夜保護區之一。在保護區內的約翰山觀察點,旅行者們可以用紐西蘭國內最好的望遠鏡探測宇宙。在這裡也有奢華度假村提供觀星體驗。
奧拉基·麥肯奇(Aoraki Mackenzie)暗夜保護區,雪山頂上的星空我在庫克山湖邊度假村住下,主人Kaye Paardekooper催促我在酒窖裡挑一瓶酒,吃過晚飯便出發去觀星點。可惜的是,晚飯吃到一半,陰雲聚攏,遮擋住了天空。
「冬天是觀星最好的季節,因為地球傾斜的角度便於你看整個銀河。同時,你也不用為了天黑等太晚。」Kaye說,她在當地的暗夜委員會工作。「要不然的話,新月的晚上也不錯。」
吃甜品時,我終於問了這個有點尷尬的問題:「大巴裡爾島會和你們形成競爭麼?」她搖了搖頭,「越多人關注夜空的暗度越好。不僅僅是從旅行的角度,從保護的角度也是一樣。」
觀星App推薦Moon:顯示每天的月相
Skyview:讓智慧型手機上幫你觀測星空,辨認星球、星座、衛星等各種天體
NightSky:除了可以在Apple Watch上使用,還新出了一款名叫AR Grand Orrery的AR套件,模擬太陽系的轉動。
Star Walk 2:除了星圖,它還會告訴你關於不同星座、星星和星系的歷史知識和傳說。「時間機器」模式允許你查看星星過去或未來的狀態。
GoISS Watch:追蹤國際空間站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