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蟲爺ChenZ 物種日曆
和很多喜歡花鳥魚蟲的小朋友一樣,小時候的我在親戚長輩裡有著喜歡小動物的名聲,有時也會收到一些有生命的小禮物。不止一次,去山裡旅遊的親戚給我帶過「娃娃魚」——幾隻有著亮麗橘紅色肚皮的黑漆漆的「四條腿的魚」,裝在礦泉水瓶裡,瓶裡還塞著一把草。
你印象中的蠑螈是什麼樣
那時候,我國普通居民的資訊時代尚未開始,別說網絡,連電腦都是奢侈品。這些神秘的小動物到底是什麼,該怎麼飼養,那時的我對此毫無頭緒,最後也都無可避免地全軍覆沒。
當然後來我知道了,這些可憐的小東西是東方蠑螈;雖然飼養難度在蠑螈裡算很低的,但因為從野外被大量捕捉,再以低廉的價格賣給沒有任何經驗的飼主,它們最後基本都難逃一死。因為大肆捕捉和販賣野生個體的風險和成本都約等於零,所以通過高成本的人工繁殖供應寵物市場根本沒有可行性。東方蠑螈的處境,是我國各種珍稀的以及暫時還算常見的野生動植物的縮影。
東方蠑螈。圖片:Jeff Lorch
由於被當作寵物售賣到全國各地,東方蠑螈可能也是包括我在內的很多國人心中「蠑螈」的代表形象。所以,當我第一次看見真螈(Salamandra salamandra)的圖片時,不禁有些迷惑:「這隻蠑螈怎麼把肚子上的花紋長背上了?」
其實在歐洲人眼裡,真螈才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蠑螈。這從它的學名——屬名和種本名都是蠑螈(salamander)的拉丁文 salamandra——就可以看出來。它的另一個名字「火蠑螈」,可能更加知名。
真螈,也叫火蠑螈。圖片:Didier Descouens / wikimedia
沙拉曼德在哪裡
你或許玩過 Konami 的經典射擊遊戲《沙羅曼蛇》,其實這個名字並不來自蛇,而是 salamander 的片假名漢字化——這部遊戲的英文名正叫做 salamander。在很多 ACG 作品裡,salamander 有著不低的出場率,它們通常以使魔、神獸、boss等身份出現,一般都能夠使用酷炫的火焰攻擊。
幻想系作品裡的強大生物,在現實裡的原型往往也有著不俗的戰鬥力。可為什麼蠑螈這樣又溼又滑、毫無攻擊力的小動物會和這樣的形象搭上關係呢?
紐特對火蜥蜴的描述。圖片:《神奇動物在哪裡》
這些作品裡的 salamander,其實更多是源於歐洲鍊金術和傳說中代表火元素的精靈——沙拉曼達,即火蜥蜴。雖然原型多半是蠑螈,但由於過去的人生物學知識有限且想像力太豐富,火蜥蜴的形象變得越來越天馬行空:有時是噴火的蜥蜴和龍,有時長著蝙蝠的翅膀,有時像個掉進火坑的狗子,有時甚至長出了人類的腦袋。和這些相比,《冰雪奇緣2》裡的 Bruni 可以說是最忠於實物的了——雖然我覺得它比起蠑螈還是更像一條「暴風雪」豹紋守宮。
與火八桿子打不著的蠑螈變成火元素的象徵,一種說法是由於蠑螈喜歡躲藏在枯木裡,當人們把收集來生火的木材丟進火堆時,藏身其中的蠑螈就會驚慌失措地逃竄出來;不了解它們自然習性的古人,難免想當然地以為蠑螈是從火裡誕生的。
如今,salamander 成了有尾目動物(Urodela)的一個統稱。圖為俗名「六角恐龍」的墨西哥鈍口螈。圖片:ZeWrestler / wikimedia
「黑頭」是它的武器
和火蜥蜴的名頭相反,火蠑螈完全站在火元素的對立面——陰冷、黑暗、潮溼,這才是它賴以維生的環境。火蠑螈出沒在歐洲陰暗的落葉林中,藏身於溼潤的落葉和枯木之下,在夜晚或者雨天才會活躍起來。
名字高調,習性卻十分低調。圖片:Michael Linnenbach / wikimedia
雖然是性格如此陰鬱被動的死宅,但火蠑螈有著兇猛獵手的那一面:不管是蚯蚓、蛞蝓,還是蛙和其他蠑螈等小型脊椎動物,只要是能吞得下的獵物,火蠑螈來者不拒。
面對小動物,火蠑螈是毫不留情的獵手,但在更大的掠食者面前它又是一塊手無縛雞之力的肥肉。為了彌補攻擊力和防禦力的不足,火蠑螈演化出了化學武器——蠑螈鹼(samandarin)。仔細觀察就可以發現,它們乍看起來光滑水潤、吹彈可破的皮膚上有不少「黑頭」,眼後和身體兩側也有一連串鼓包,這些就是分泌毒素的腺體;此外,亮麗的黃色斑紋則是「我有毒不好吃」的訊號。
火蠑螈頭部特寫,可以看到皮膚上分泌毒素的腺體。圖片:Didier Descouens / wikimedia
如果你只見過最常見的東方蠑螈,那「蠑螈」這個名字可能會讓你聯想到和它差不多尺寸的小動物。然而很多蠑螈其實可以長得相當大個,比如火蠑螈就可以達到25釐米長。見到這麼大一條顏色亮麗的蠑螈從火堆裡竄出來的話,想來其衝擊力足以激發古人豐富的想像力了。
想養?難度何止有點大
擁有響亮的名聲,豐富的文化傳說背景,顏值還相當亮眼,火蠑螈自然會讓人忍不住動起養來當寵物的心思。然而就像其他大部分蠑螈一樣,火蠑螈並不適合沒有足夠經驗和設備的人飼養。火蠑螈原產地範圍內的很多歐洲國家,都對它們實行了嚴格的保護,而輾轉流落到玩家手裡的往往是從東歐地區流入的野生個體,狀態自然也不好。
就算是健康的個體(野生以及鳳毛麟角的人工繁育個體),火蠑螈還有著蠑螈飼養上的普遍難點——怕熱。20℃左右就是它們宜居溫度的上限了,太熱就會應激甚至死亡,除非能夠常年維持冷涼的飼養環境,否則是沒法成功飼養的——給怕冷的動植物加溫容易,反過來降溫可麻煩多了。
養寵物絕對不是養著玩玩這麼簡單。圖片:Un terrien / wikimedia
從整個物種的角度來說,火蠑螈目前還是無危。作為火蠑螈原產地的很多歐洲國家,在野生動植物和環境保護方面的管理相對嚴格,當地的原生物種也得到了較好的庇護。
但是另一方面,火蠑螈的地域型和亞種非常豐富,其中不乏後來被獨立成新種的亞種,有些亞種已經分化出了相當有趣的差異。除了色彩上的豐富差異,火蠑螈的亞種有著比外表更深層的多樣性,比如:火蠑螈通常是卵胎生的,卵在體內孵化然後再生出小蝌蚪,但在一些亞種中,幼體會在母親體內發育成小蠑螈後才被生下。Salamandra salamandra fastuosa 和 S. s. bernadezi 這兩個亞種便是真胎生。
葡萄牙地區的火蠑螈亞種 S. s. gallaica。圖片:Seánín Óg / flickr
義大利地區的火蠑螈亞種 S. s. gigliolii。圖片:Seánín Óg / flickr
背上黃斑連成條帶的亞種 S. s. fastuosa。圖片:Seánín Óg / flickr
雖然整個物種暫且無危,但一些地區的火蠑螈已經陷入了自己的危機。荷蘭的火蠑螈遭到了正橫掃全球兩棲類的壺菌病的沉重打擊,而以色列的火蠑螈則面臨著入侵繁殖水域的食蚊魚大軍的威脅。
但願這些美麗又充滿神話色彩的小動物能夠一直在歐洲陰暗的森林中生活下去。當人類再次點燃潮溼的木頭取暖時,它們也還會出現——正如帶著智慧的火苗驚詫懵懂的先人一樣,沙拉曼達會再次降臨人類面前。
原標題:《火蠑螈:謝邀,我一點都不火》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