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網—新型儲能系統:把太陽能裝進電池裡

2020-11-27 科學網

 

張鶴在實驗中。

■本報見習記者 程唯珈

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博士生張鶴獨自坐在實驗臺前,通過觀察電化學工作站數據的運行情況,不斷手動調整裝置的連接模式。這是他近段時間以來工作日常的縮影。

「有時候循環測試可能需要十幾個小時,操作者必須寸步不離地守在實驗裝置前。」他告訴《中國科學報》。

最近,張鶴終於得以短暫地放鬆。在中國科學院院士董紹俊的指導下,他所在的團隊通過構建基於水/氧循環的生物光電化學模型,成功實現了集成化體系下太陽能的連續轉化與存儲。相關成果日前發表於《美國化學會志》。

不間斷的太陽能

地球自轉,引起了自然界中白晝與黑夜的交替變化,這導致了區域性的陽光照射是間歇的、非連續的。

對於傳統光伏器件而言,要想獲得源源不斷的電力輸出,連續不斷的光照是裝置正常運行的最基本條件。然而,受區域性光照間歇的影響,光伏器件中的能源轉換(光能到電能)是一個非連續性過程。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太陽能的直接利用,使其不能滿足實際生產生活中日以繼夜的電力需求。

為解決這一問題,科學家們提出了相應的能源儲備戰略,通過將光電化學體系與二次電池或液流電池體系連用,實現了太陽能的轉化與存儲。

「但是,多體系連用存在系統複雜、成本較高、能量傳輸損耗嚴重等缺點。」論文第一作者張鶴分析,多體系連用一方面需要考慮體系與體系間的匹配問題,另一方面能量在傳輸轉移過程中容易以熱能形式出現不可避免的損耗。這樣一來,既增加了設備成本,也不利於存儲能源的有效利用。

2018年,該團隊通過將n—型半導體光陽極與多銅氧化酶生物陰極相匹配,成功構建了一個基於水/氧循環的生物光電化學池,實現在體系水/氧循環狀態下從光能與化學能到電能的連續穩定轉化。

不過,與傳統光電化學體系相同,該體系的運行完全受控於外界光照情況,亟須進一步修正。

「我們團隊在此前研究工作的基礎上,通過引入儲能模塊(聚吡咯電容電極),建立起一個集成化的生物光電化學模型體系。在體系中水/氧自循環的狀態下,實現了光照與暗場條件下源源不斷的電力輸出。」張鶴說。

把太陽能存儲起來

針對電池體系的研究,該團隊從考察單個電極的電化學行為入手,從單個電極到單個電池再到整個體系,由簡及繁地對所構建模型體系的各個組分及整體性能進行考察。

首先遇到的難點就是儲能模塊的選擇。

論文作者之一、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博士生黃亮告訴《中國科學報》,為確保固態電容電極的正常蓄能,一方面其充/放電電勢窗口需介於光生物燃料電池兩電極電勢之間;另一方面需確保該電極在中性電化學體系中具備較高且穩定的電容量。「經過多方面優化選擇與測試,我們選擇聚吡咯電容電極作為儲能模塊。」

果不其然,聚吡咯電容電極扮演的雙重角色實現了光電化學體系與電池體系的集成化連用。

光照條件下,在光電化學體系中,聚吡咯電容電極作為陰極接受來自陽極產生的光電子,並憑藉自身的電容性能將其存儲起來,實現光能到電能、化學能的轉化;暗場條件下,在電池體系中聚吡咯電容電極又作為陽極將存儲的光電子傳輸到生物陰極,實現化學能到電能的轉化。

第二大難點在於體系蓄放過程中各個電極間電位的匹配問題。

「需要確定電容電極的充/放電電位。」論文作者之一、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副研究員翟俊峰告訴《中國科學報》,在光電化學體系中,陽極光催化水氧化(OER)電位需要低於- 0.1 V才能有效地實現光生電荷在電容電極上的存儲,因此二氧化鈦電極可以作為合適的光催化材料應用在該體系中。

而在生物燃料電池體系中,陰極催化氧還原電位需要高於0.3 V才能有效地實現光生電荷從電容電極上的釋放。因此,團隊選擇膽紅素氧化酶作為合適的生物催化材料,應用在該體系中。

實驗數據分析顯示,該概念模型在光照與暗場條件下分別獲得0.34 ± 0.01 和 0.19 ± 0.02 mW cm-2的最大功率密度輸出,並且展現出穩定的太陽能蓄放循環性能。此外,通過改變儲能模塊(聚吡咯電容電極)的電容量,體系充/放電時間可得到有效調控。

助力綠色新能源發展

張鶴認為,該模型體系的建立有望實現太陽能蓄放體系向簡單化、小型化與低成本化發展,並且為環境友好型綠色新能源的發展提供了一條新的研究思路。

「通過體系中簡單的水/氧循環,太陽能便可以在這個集成化器件中得到連續轉化、存儲與釋放,實現光照與暗場條件下源源不斷的電力輸出,避免了區域光照間歇性所帶來的太陽能轉化不連續問題。」張鶴介紹,這也是該研究的創新之處。

他相信,在相關工業技術支持下,該模型有望在新興綠色能源器件商業化應用中得到發展。「比如,通過電池串聯的方式,可以實現小型能源器件的商業化應用,來滿足日常生活中手機充電設備、家用備用電源以及小型路燈的使用。」

下一步,團隊將以該研究工作為基礎模型,針對實際生產生活中的一些具體問題,進行體系改進與優化,以擴大該模型的相關應用前景。

相關論文信息:http://doi: 10.1021/jacs.9b08046

《中國科學報》 (2019-12-16 第7版 能源化工)

相關焦點

  • 新型儲能系統:把太陽能裝進電池裡
    在中國科學院院士董紹俊的指導下,他所在的團隊通過構建基於水/氧循環的生物光電化學模型,成功實現了集成化體系下太陽能的連續轉化與存儲。相關成果日前發表於《美國化學會志》。不間斷的太陽能地球自轉,引起了自然界中白晝與黑夜的交替變化,這導致了區域性的陽光照射是間歇的、非連續的。
  • 2021年住宅部署太陽能和儲能系統的10大趨勢
    (2)建築物將設計為碳負排放住宅太陽能發電模塊更高的效率意味著可以將建築物設計成碳負排放建築,即產生的能量超過其運營消耗的能量。因此,將會部署太陽能發電設施的建築比例將會增加。(3)太陽能和儲能承包商的技能水平將會提高太陽能發電設施和電池儲能系統的附加功能和配置選項需要安裝人員具有更高的技術水平才能更好地部署。
  • 高安全性水系鋅基電池應用於國家電網光儲能系統
    打開APP 高安全性水系鋅基電池應用於國家電網光儲能系統 佚名 發表於 2020-06-10 14:26:44 鋰離子電池儲電能力高
  • 太陽能和儲能系統共址部署需要哪些支持
    這是日前在儲能虛擬峰會上專家小組討論得出的結果,該峰會由Solar Media公司組織,可再生能源和儲能領域的行業專家參加此次會議,其會議主題為「共址部署的太陽能與儲能系統」。只要所連接的太陽能發電設施為電池儲能系統充電,投資稅收抵免就可應用於其項目中的太陽能發電設施和儲能系統,從而為購買的設備提供退稅優惠。調研機構Clean Horizon諮詢公司市場分析主管Corentin Baschet表示,這對在美國開展共址部署項目的部署起到了極大的激勵作用,因為這顯著節省了項目的投資成本。與此同時,共址部署的項目在其他市場上或多或少有一些優勢。
  • 華東理工大學新型太陽能電池關鍵材料研究獲進展
    新型太陽能電池關鍵材料一直是清潔能源領域的研究熱點。
  • 中科院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技術成功轉讓—新聞—科學網
    )今天,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技術成果轉移籤約儀式在中科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舉行。據悉,上海矽酸鹽所將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關鍵材料及器件技術整體轉讓給深圳光和精密自動化有限公司,共同推進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的規模化生產和產業化應用,轉讓費共計人民幣1億元。   1991年,瑞士科學家格蘭澤爾教授將納米技術引入太陽能電池的製備工藝,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由此發明。
  • 美國市場2021年戶用太陽能和儲能系統的十大趨勢
    2020年12月31日,山東省最大規模光儲項目——國家電投壽光營裡200MWp光伏發電項目成功併網發電,配套10MW/20MWh儲能系統同時成功併網。
  • 為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商業化鋪路—新聞—科學網
    美國曾有科學家預測,以新型鈣鈦礦為原料的太陽能電池轉化效率或可高達50%,是目前市場上太陽能電池轉化效率的2倍,這將大幅降低太陽能電池的使用成本。
  • 全球規模最大電池儲能系統在德克薩斯州投運
    該儲能系統的規模為300MW/1,200MWh,與LS Power公司於2020年早些時候在加利福尼亞州開通運營的250MW/250MWh的Gateway電池儲能項目相比要大得多。不僅如此,該儲能系統的第二階段還將再增加部署100MW/400MWh,並計劃於今年8月完成部署。
  • 新技術讓太陽能電池在85℃下運行500小時—新聞—科學網
  • 柔性太陽能電池的探索之路
    此外,還有無機半導體薄膜太陽能電池、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有機聚合物太陽能電池等。不同太陽能電池結構不一樣,比如有機聚合物太陽能電池的有機光敏帶由P型有機半導體(容易給出電子)構成的給體、N型半導體(容易接收電子)構成的受體組成,形成很薄的柔性活性層,在外電路接通下產生光電流。
  • 第一屆新型太陽能電池暨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學術研討會
    5月24日至25日,第一屆新型太陽能電池暨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學術研討會在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順利召開。本次會議受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光化學專業委員會的委託,由中國科學院清潔能源前沿研究重點實驗室、中科院光化學重點實驗室、北京市新能源材料與器件重點實驗室、物理所清潔能源中心和清潔能源實驗室共同承辦。
  • 柔性太陽能電池的探索之路
    在國內,中國科學院院士李永舫自2000年開始從事共軛高分子轉入有機聚合物太陽能電池的研究。他告訴《中國科學報》:「有機聚合物太陽能電池與傳統矽基太陽能電池相比,最大的特點是可以做成柔性和半透明,整體耗能低很多。」尋找電池器件材料20世紀50年代,太陽能電池開始興起並發展至今,現在應用比較普遍的是矽基太陽能電池。
  • 風能和太陽能發電系統中的儲能電池分析
    小型風能和太陽能非併網發電系統普遍採用鉛蓄電池組作為儲能裝置。目前風力發電機組已由千瓦級發展到兆瓦級,這就要求儲能系統必需大型化。同時由於發電系統地理位置的限制,儲能系統必需安全可靠,使用方便,價格便宜,充電效率高,使用壽命長並且有充分的抗惡劣天氣和使用條件的能力。
  • 植物愛吃太陽能電池的鉛—新聞—科學網
    近日,一項研究顯示,與人類活動造成的土壤鉛汙染相比,來自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鉛進入部分植物體內的效率是前者的10倍。 雜化滷化物鈣鈦礦可以製備出高效的太陽能電池。雖然有計算顯示,鈣鈦礦薄膜中鉛的重量比小於0.1%——低於許多國家設定的安全限值,但這些鉛的環境影響尚不明確。
  • 太陽能電池組件裡的構造
    太陽能電池組件裡的構造 發布時間:2016-11-03   來源:匯能網 製作太陽能電池主要是以矽晶為主要原料,而這種新型太陽能電池的發明是受到植物光合作用的啟發,參照葉綠素可以把光原子轉換成能量的原理
  • 綜述:無機-有機鈣鈦礦材料在新型薄膜太陽能電池中的應用
  • 超級電容器儲能系統面臨機遇與挑戰
    公用事業部門將從儲能系統中獲得收入。他說:「通過經濟運行的方式,公用事業部門可以收取一定的費用,並獲得安裝在住宅中儲能系統的電能。」  公用事業公司將在適當的住宅安裝並運行太陽能發電系統,並向客戶收取一定數額的電費,例如25美分/千瓦時。或者他們可能會提供月度固定支付計劃。Ghani說,「有很多財務結構既適用於公用事業,也適用於住宅用戶。」
  • 【中國科學報】柔性太陽能電池的探索之路
    此外,還有無機半導體薄膜太陽能電池、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有機聚合物太陽能電池等。  不同太陽能電池結構不一樣,比如有機聚合物太陽能電池的有機光敏帶由P型有機半導體(容易給出電子)構成的給體、N型半導體(容易接收電子)構成的受體組成,形成很薄的柔性活性層,在外電路接通下產生光電流。
  • 科學家研製純相二維層狀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新聞—科學網
    科研團隊首次成功實現了純相的二維鈣鈦礦薄膜及其高穩定性太陽能電池。 中國科學院院士、西北工業大學柔性電子前沿科學中心首席科學家黃維、南京工業大學先進材料研究院教授陳永華和澳門大學應用物理與材料工程研究院教授邢貴川,首次報導了通過前驅體離子間配位作用、分子間相互作用調控獲得近單分散的鈣鈦礦前驅體膠束粒子中間相,通過溶劑揮發獲得不同量子阱寬度的純相二維鈣鈦礦薄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