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3年1月3日,魏源編著《海國圖志》刻本出版。《海國圖志》是我國清末系統介紹世界各國的歷史和地理的名著,作者宣稱是書「為以夷攻夷而作,為以夷款夷而作,為師夷長技以制夷而作」,對當時中國社會產生了很大影響。1854年,日本翻刻了《海國圖志》。明治維新時期的政治家、思想家如西鄉隆盛等人都受到此書影響。
魏源編著《海國圖志》刻本出版
1851年1月3日,法國物理學家傅科設計了一個大擺證實了地球的自轉。傅科所用擺的長度為67米,擺錘是質量為28公斤的鐵球。擺在重力和懸掛線的張力作用下,在其鉛垂位置附近作振動。由於傅科的實驗直接驗證了地球自轉,因此被授予榮譽騎士五級勳章。
1852年1月24日,法國物理學家傅科試製成功世界上第一臺陀螺儀。1851年在巴黎國葬院,傅科成功地用擺演示了地球自轉的實驗。傅科擺實驗的第二年,即1852年,他製造出了迴轉儀(陀螺儀)——也就是現代航空、軍事領域使用的慣性制導裝置的前身。陀螺儀的原理是:一個旋轉物體的旋轉軸所指的方向在不受外力影響時,是不會改變的。自從上個世紀七十年代以來,陀螺儀有很大的發展,光纖陀螺儀、雷射諧振陀螺儀等相繼問世,這些現代的陀螺儀具有結構緊湊,靈敏度高,工作可靠等等優點,在很多的領域已經完全取代了機械式的傳統的陀螺儀,成為現代導航儀器中的關鍵部件。
「傅科擺」證明了地球自轉的存在
2004年1月3日,美國宇航局的雙胞胎火星車在火星南半球的古謝夫隕石坑成功著陸,其中一輛叫「勇氣號」。「勇氣號」通過緩衝氣囊的方式登陸火星表面,氣囊為巨大的球形緩衝裝置,可以在火星表面微重力環境中彈跳數次後停下。美國宇航局的科學家為其設計了自動矯正功能,可以保證火星車的緩衝裝置在彈跳數次後停下,並且使火星車處於正面向上的狀態。
「勇氣號」登陸火星屬於美國宇航局的火星探測漫遊者計劃之一。「勇氣號」於2003年6月發射升空,2011年5月停止了探索任務。近10年的火星表面漫遊期間,它取得了許多重大的發現成果。期間,「勇氣號」拍下了古謝夫隕石坑「內部盆地」和「哥倫比亞山脈」,以及古謝夫隕石坑360度景觀,這張照片由美國宇航局命名為「麥克默多」並向世界公布。
發射勇氣號著陸火星
2012年1月3日, 西班牙馬德裡一家服裝店促銷,民眾為迎合店家要求脫到只剩內衣褲排隊,前100人可免費拿新衣。
據報導,馬德裡Desigual服飾店展開大促銷,噱頭是「近全裸入店,衣著齊全出店」,也就是進入店內的前100名只穿內衣褲、幾乎全裸的男女,可隨意穿上店內的任何服飾離開,全部免費。
西班牙商店創意促銷 民眾半裸免費拿新衣
欄目簡介:《科技史上的今天》是由電腦事業部出品的一期全新類欄目,本著尊重歷史回味過去科技先行者走過的路,銘記那些已經逐漸被我們忘卻的記憶,歷史是一面鏡子,它照亮現實,也照亮未來。本欄目每日更新,每天早間準時與您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