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1年1月3日,法國物理學家傅科做了一次成功的擺動實驗,證明地球在自轉,傅科擺由此而得名。
01傅科擺實驗
1851年1月3日,法國巴黎萬神殿,物理學家傅科在大廳的穹頂上懸掛了一條67米長的繩索,繩索的下面是一個重達28千克的擺錘,擺錘的下方是巨大的沙盤。當擺錘經過沙盤上方的時候,擺錘上的指針就會在沙盤上面留下運動的軌跡。
如果地球沒有自轉,則擺的振動面將保持不變,沙盤上面的軌跡只有一條;如果地球在不停地自轉,則擺的振動面在地球上的人看來將發生轉動,沙盤上面會有不同的軌跡。
實驗開始了,人們驚奇地發現,傅科設置的擺每經過一個周期的震蕩,在沙盤上畫出的軌跡都會偏離原來的軌跡。準確地說,在這個直徑6米的沙盤邊緣,兩個軌跡之間相差大約3毫米。
這一實驗後來在不同地點進行,發現擺的振動面的旋轉周期隨地點而異,其周期正比於單擺所處地點的緯度的正弦,在兩極的旋轉周期為24小時。振動面旋轉方向,北半球為順時針,南半球為逆時針。
這就是著名的傅科擺實驗,被評為「物理最美實驗」之一 ,它是地球自轉的最好證明。
02法國物理學家傅科
傅科(1819年9月18日~1868年2月11日), 法國物理學家。
幼年時期,喜歡精巧手工的創製活動;
青年時期,學習外科和顯微醫學,後轉向物理學方面的實驗研究;
1851年,進行了著名的傅科實驗,因此被授予榮譽騎士五級勳章;
1852年,發明了迴轉儀,並發現了迴轉羅盤效應;
1853年,測定光速,獲物理學博士學位,並被拿破崙三世委任為巴黎天文臺物理學教授;
1855年,設計了光度計;發現在磁場中的運動圓盤因電磁感應而產生渦電流,被稱為「傅科電流」,同年,被英國皇家學會授予科普利獎章;
1857年,創製「傅科稜鏡」;
1858年,設計了反射式望遠鏡的橢球面鏡;
1960年,發明了定日鏡的跟蹤系統;
1864 年,當選為英國皇家學會會員,以及柏林科學院、聖彼得堡科學院院士;
1868年,當選為巴黎科學院院士。
03地球自轉
地球是太陽系八大行星之一,是太陽系中直徑、質量和密度最大的類地行星,距離太陽1.5億公裡。地球現有40億~46億歲, 它有一個天然衛星——月球,兩者組成一個天體系統——地月系統。
地球自西向東的自轉,從北極點上空看呈逆時針旋轉,從南極點上空看呈順時針旋轉。地球自轉是地球的一種重要運動形式,平均角速度為每小時轉動15度,在地球赤道上,自轉的線速度是每秒465米。地球自轉一周耗時23小時56分,約每隔10年自轉周期會增加或者減少千分之三至千分之四秒。
地球由於繞軸自轉,又繞太陽公轉,所以,它 是一個兩極壓縮、赤道隆起的扁球體。
每天一個知識點,穿行在群山與您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