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戰爭是保護和攫取利益的手段,而軍隊以及武器裝備卻是人民安居樂業的重要保障。因此,無論是為了與敵國作戰,還是保護現有的利益,維持適當規模的軍隊,並加大武器研發力度,都是各國政府所應該做的事情。
事實上,從二戰開始,武器裝備的更新換代速度就明顯加快了,這與當時複雜的國際背景有關,畢竟,法西斯軸心國已經在全世界點燃了戰火,要想不至於太吃虧,相關國家必須加緊研發武器裝備,而德日等國為了提高本國軍隊的作戰效率,他們研發武器的激情甚至比同盟國還要高。正因如此,德國才會擁有許多領先美蘇等國的黑科技。
蘇聯飛彈
「不幸」的是,德國戰敗後,這些令世人驚嘆的軍事技術就此被美蘇等國攫取,此外,美國和蘇聯還從德國接走了大批科學家以及軍事專家,而這些因素直接或間接得刺激了美蘇兩國的軍工產業,後者的軍事科技更是在一段時間內領先世界各國。
蘇聯飛彈
就目前來看,飛彈毫無疑問是先進武器裝備的代表,殊不知,飛彈的前身火箭彈卻最早出現在二戰期間的德國,此後,蘇聯當局模仿德國技術,並最終成功研發「喀秋莎」火箭彈。二戰結束後,蘇聯為了保證自己的國際地位,迫切需要提高火箭彈的作戰威力,基於此,蘇聯軍方提出要在火箭彈的基礎上,打造一款性能先進的中程飛彈。
蘇聯飛彈
說到這裡,無論是什麼武器裝備,都不是憑空得來的,而是無數科研工作者嘔心瀝血的成果,拿蘇聯研究中程飛彈的過程來講,戈爾涅夫就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要知道,戈爾涅夫不僅是蘇聯「飛彈之父」科羅廖夫的徒弟,他本身也是飛彈方面的專家。正因為這樣,蘇聯軍方才力主讓戈爾涅夫主持飛彈的研發工作。
蘇聯飛彈
值得一提的是,蘇聯在研究飛彈的過程中也曾遇到不少困難,以當時的科技水平來看,很多問題並不好解決,以燃料為例,如果想增大飛彈的作戰半徑,就急需能量超大的新型燃料。經過戈爾涅夫等人的不懈努力,新型燃料終於研發成功,只不過它卻有極強的腐蝕性。
蘇聯飛彈
而這也為戈爾涅夫後來的悲慘命運埋下了伏筆。要知道,凡是優秀的科學家,幾乎都有超乎常人的專注力,他們斷然不會只是查看數據和報表,很多問題,只有科學家本人親自視察了,他心裡才會放心,戈爾涅夫就是這樣。在一次一線視察的活動中,戈爾涅夫過分專注手中的實驗資料,導致他已經走到了燃料池邊緣卻渾然不知,戈爾涅夫隨後失足落入燃料池,短短數秒,這位偉大的科學家就成為了一攤血水,周邊眾人雖然有心相救,卻也根本沒有機會,只能望著燃料池發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