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彈破損 腐蝕性燃料噴濺而出 6人被溶解 8人落下終身殘疾

2020-12-03 東哥講武堂

飛彈,是一種可以指定攻擊目標,甚至追蹤目標動向的飛行武器。飛彈的使用,大大增加了戰爭的突發性和破壞性。改變了過去的常規戰爭模式,給現代化武器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的影響,飛彈的技術水平決定著國家的軍事實力。

在過去科技不發達的情況下,科學家們依然研製出了飛彈。但由於當時技術水平低下,飛彈採用的燃料都是高腐蝕性的,還易燃易爆,一不小心就會有生命危險,添加燃料的過程就可能喪失寶貴的生命。

1960年8月,俄羅斯的火箭部隊的一枚SS4中程飛彈發生了事故。6名身穿防化服的飛彈兵在加注燃料的過程中,由於飛彈外殼意外發生了破裂,導致大量高腐蝕性的劇毒燃料噴濺而出,這六人被燃料當場腐蝕溶解,另外8人沒有當場死亡卻留下了永久的後遺症。

除了俄羅斯,德國也發生過類似的情況。由於飛彈剛剛興起,大多數人都沒有防範意識,不佩戴防毒面具導致吸入了有毒氣體,造成了呼吸系統嚴重損傷。只有有這些人以身試「飛彈」親自在前面鋪路,才成就了飛彈越來越前沿的發展下去。

相關焦點

  • 飛彈外殼破損 腐蝕性燃料噴濺而出 6人當場被溶解8人落下殘疾
    飛彈作為保護國家強有力的武器,擁有飛彈可謂是在國際地位擁有了話語權。不過飛彈看著高大威猛,其實是個魔鬼,內部的燃料大多都具有劇毒和超強腐蝕性,幾乎一碰到就能致命。新式飛彈很大程度上緩解了這個問題,不過,在此之前可就沒那麼幸運了,很多飛彈兵為此付出了生命。
  • 飛彈總師一腳踩空掉入燃料罐 10秒後被徹底溶解 沒人敢上去救
    通過仿製V2式彈道飛彈,俄國人獲得的不僅僅是一種武器,而是從發動機、燃料、制導系統,甚至到飛彈生產工序流程的初步認知。下一步的發展就需要俄國人自己探索了。到了50年代初,俄國希望掌握一種射程接近1000公裡的中遠程飛彈,也就是所謂R3式。執掌這個項目的是當時俄國年輕科學家戈爾涅夫——他是堪稱「俄國飛彈之父」的科羅廖夫的得意門徒,在老師年老之際,也到了獨當一面的時刻。R3飛彈一方面在氣動外形上下功夫,一方面則試圖採用新式發動機。除了發動機本身的技術外,新式燃料的發展也是極其重要的。
  • 飛彈總師意外跌落燃料罐,十秒內全部溶解,無一人敢救
    老子曰:「兵者,國之重器也,不可輕易示人」,這句話放到飛彈身上也是同樣道理。飛彈是一個國家現代科技的高度集成,飛彈的發展依賴科技的進步,同時也推動了科技的進步,所以飛彈的技術水平成為衡量一個國家軍事實力的重要標誌。
  • 司令親自前往工廠視察,一不小心跌入飛彈燃料罐,瞬間被液體溶解
    就偷偷建立了一個試驗基地,專門用來研製飛彈。他們希望能研製一種射程比較遠的飛彈,用來震懾以美國為首的其他國家。但是在那個時候,雖然美國和蘇聯這兩個國家的軍事力量發展的都很強大。但是在投射原子彈方面,大家都使用的是轟炸機。如何才能使用飛彈來實現這個目標呢?
  • 南京放射源丟失事件受害人受輻射落下終身殘疾
    受輻射傷害的王尚文如今只能拄拐行動,身上的傷疤觸目驚心,叫人不忍直視。近日,記者採訪得知,王尚文經過兩年的治療,受經濟條件所限,已於今年6月初回家休養。這次意外,讓王尚文承受了常人難以想像的痛苦,並落下終身殘疾。
  • 飛彈之父失足落入燃料池,不出五秒化成一攤血水,無人能救
    二戰時,他們就效仿德國研製出了火箭彈,並取名為喀秋莎。二戰後,為了增強自己的軍事實力便決定將之前的火箭彈改裝為中程飛彈。響應國家的號召,蘇聯的飛彈之父戈爾涅夫就接下了這個任務,經過一系列的計算,他發現想要將火箭彈改裝為中程飛彈,只能使用大量的具有腐蝕性的燃料。可誰知這就成了自己的噩耗命運的開始,於是飛彈之父失足落入燃料池,五秒之內被完全溶解,無人能救的悲慘事故讓蘇聯久久無法釋懷。
  • 飛彈總師不慎掉入燃料池,數秒之內被徹底溶解,其餘人無動於衷?
    蘇聯飛彈就目前來看,飛彈毫無疑問是先進武器裝備的代表,殊不知,飛彈的前身火箭彈卻最早出現在二戰期間的德國,此後,蘇聯當局模仿德國技術,並最終成功研發「喀秋莎」火箭彈。要知道,戈爾涅夫不僅是蘇聯「飛彈之父」科羅廖夫的徒弟,他本身也是飛彈方面的專家。正因為這樣,蘇聯軍方才力主讓戈爾涅夫主持飛彈的研發工作。
  • 飛彈工程師掉入燃料罐,10秒後徹底溶成渣,旁邊人只能看著
    飛彈,是一種可以指定攻擊目標,甚至追蹤目標動向的飛行武器,威力十分巨大。研究它的危險係數也十分高,稍不留神就會失去生命。一個飛彈的研製成功,是無數位科學家用生命換來的。俄國為了研製飛彈,白白犧牲了好多科學家。
  • 司令一不留神掉入飛彈燃料罐 瞬間被液體溶解 僅剩一縷滄桑白髮
    上世紀五十年代初,蘇聯為了在核武器研製方面超越美國,秘密成立了一個飛彈研製試驗基地,由「蘇聯飛彈之父」科羅廖夫的得意門徒、蘇聯著名的科學家戈爾涅夫任基地司令員兼首席工程師,他們希望率先研製一種射程接近1000公裡的中程彈道飛彈,也就是所謂
  • 遭化骨水噴濺!一女子不慎打翻氫氟酸藥水,雙腿重腐蝕慘死!
    2019-09-04 10:54:24 來源: 後來我們 舉報   遭化骨水噴濺
  • 5年前撿放射源受害者:終身殘疾 治療花費幾百萬
    之前江蘇省疾控中心來人用車接我去做檢查,每年都這樣,我都不好意思了。」王先生說。當8日晚上7點請維修人員維修時,發現內部沒有放射源,當晚11:00報案,9日凌晨1點報南京市環保局。該局根據應急處置預案,以南京葛塘街道辦事處為辦公地,成立了由公安、環保、醫療、當地政府和相關企業領導及專家組成的現場處置指揮部,成立公安排查組、綜合組、穩定組和技術組四個組,開展尋找丟失放射源的工作。
  • 淮安小夥斷骨增高失敗面臨終身殘疾,做手術只因身高不足1米8自卑
    據悉,小夥因身高不足1米8感到自卑,專門去國外做的手術,然而手術後副作用明顯。醫生介紹,由於病情較重,該患者很可能面臨終身殘疾,並表示僅為了長高做斷骨增高手術非常不值得,切不可為幾公分的身高犯下不可挽回的錯誤。
  • 「撫順六歲女童被虐」最新進展:已全面診治,左臂落下殘疾!
    近日,遼寧撫順,6歲女童遭母親及其男友虐待一事引發關注。很多好心人在得知消息後,也第一時間與孩子生父取得聯繫,紛紛捐款捐物,在眾多網友的幫助下,女孩童童也在近期接受了全面治療。11月12日,據童童父親介紹,孩子近期接受了全面診治,醫院還為她特開了綠色通道,園長專門為她制定了治療方案。
  • 江西5歲男童眼球被溶,終身殘疾,這個「玩具」以後要遠離
    2020-12-27 12:13:20 來源: 段格娛樂說 舉報   江西5歲男童眼球被溶,終身殘疾
  • 奔騰年代:馮仕高實驗失敗選擇跳樓,金燦爛救了他,但也終生殘疾
    《奔騰年代》馮仕高實驗失敗選擇跳樓,金燦爛救了他,但也終生殘疾。這部劇由蔣欣和佟大為領銜主演,是一部年代劇。趙達在劇中飾演馮仕高,這個人物從造型和性格都是那個年代典型的知識分子。馮仕高這個角色是飽滿的,趙達在塑造他的時候一定很複雜。
  • 他10年間被雷劈中3次,導致終身殘疾,去世4年後,墳墓又被雷劈中
    人們也認為上天會處罰那些作惡多端的人,所以就有了「虧心事做多了會遭雷劈」的話,而這位被雷劈中,導致終身殘疾的人是一名英國軍官,據說是叫薩摩福特,不過也有人表示他並不是這個名字。薩摩福特在一戰期間表現突出,成了一名騎兵少校,不過他的軍旅生涯終結於一次雷擊,而不是被敵人打垮。
  • 嚇死人!被潑硫酸怎麼辦?
    所以,被潑硫酸後,即使撥打120立即就醫,往往也避免不了受害人被毀容或終生殘疾的厄運。實驗室、工廠裡也存在酸鹼等化學灼傷的風險,如果不慎灼傷,會引發劇烈的疼痛,甚至導致呼吸困難、頭暈、意識不清甚至昏迷;如果是眼部灼傷,則有可能導致失明。化學灼傷通常的處理辦法是用大量清水衝洗稀釋、用酸鹼中和。
  • 飛彈的起源,二戰德軍超越時代的「復仇武器」:V1飛彈和V2火箭
    時間進入20世紀後,人類又發明了兩種足以「飛天」的裝置,一種就是1903年由美國人萊特兄弟發動名的飛機,另外一種,則是至今為止給人類同時帶來進步和災難的火箭。因為飛機使用的發動機必須要從空氣中汲取氧氣,然後再和燃料混合後燃燒並帶動發動機進而帶動飛機飛行,所以飛機的飛行高速和飛行速度是有上限的,也就時候必須以發動機能夠吸入的氧氣量為上限。
  • 諾貝爾獎純金獎牌被人用王水溶解,原因竟然是這個
    可是,就是這樣珍貴獎項的獎牌,竟然還有人把它用王水(又稱「王酸」「硝基鹽酸」,是一種腐蝕性非常強的液體)溶解了,為什麼要這麼做?是做為了科學實驗還是純粹為了好玩?在這千鈞一髮之際,匈牙利科學家喬治·德海韋西(1943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站起來胸有成竹的地說:「我想起一個辦法,我可以配出來一種溶液,這種溶液具有強烈的腐蝕性可以融化金銀使之成為液體,並且我還有辦法將其還原成金子,不如我們先把獎牌用溶液溶化,把溶液保存好,等戰爭過去,我們再把獎牌還原,然後再給得獎牌的科學家,我相信我們必能取得戰爭的勝利。」
  • 短短20分鐘孩子眼珠被溶解 乾燥劑這麼厲害?
    近日,一則聳動的新聞在朋友圈流傳:8歲男孩不慎將食品乾燥劑放進了有水的飲料瓶裡對此,長春理工大學化學與環境工程學院院長劉大軍教授表示,溶解眼球的不是乾燥劑,而是生石灰。  生石灰遇水後所生成的氫氧化鈣對水具有微溶性,具有較強的鹼性,對皮膚和眼睛具有腐蝕性。  關於放熱、釋放氣體的量,舉例說明:理論上14克的氧化鈣在標準狀態下水解放出的熱量為3.9千卡,不考慮熱量損失的情況下,大約可以使6.4克的水從25℃汽化成約10升的水蒸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