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心先生離世多年了,他沒有子嗣,在他生命的最後時刻,有多位熱愛他文字的人相守相伴。讀《溫故》劉瑞琳著。在木心先生烏鎮追思會上,諸多「木心迷」發言,大都在先生的精神世界中分享精神成果。
也有讀者,更關注木心先生人生中,柴米油鹽的生活。他獨自一人、沒有伴侶、在美國生活多年,很想知道他在國外是怎麼度過的。木心先生可能比較靦腆,不願在大眾面前曝光,是因為對他的歡迎欠缺誠意,造成他靦腆,還是他本身就是這麼靦腆的人。能不能請陳丹青老師聊聊這兩個問題?
一 對人生選擇的解答
回答這問題,陳丹青老師是木心的忘年之交,有足夠的說服力,可是丹青老師回答道:「我也很想問他:你為什麼靦腆?為什麼沒有遇見心儀的伴侶?」細想之下,這是木心先生給我們留下的猜想。對處在少年時期的木心,在個性表現上,用現在的詞來形容,屬於那種「悶葫蘆」類型嗎?他可以悶頭潛心閱覽天下古今中外的一切書,就是羞於開口。
還記得,木心是茅盾(沈雁冰)的親戚嗎?他從烏鎮考取上海學校後,曾受約去茅盾家敘舊,敘什麼他心裡只嘀咕,茅盾能背誦《紅樓夢》?他半信半疑,兒時稱茅盾先生「德鴻伯伯」見面不知何故礙於出口,便更作「沈先生」。靦腆真是木心的個性。這不影響他的觀察力,剎那間,他從沈家簇新的臺灣席、中式白綢短衫、黑皮拖鞋、以及端出的巧克力、花旗蜜桔就概述了沈先生家的豪奢。
大概這個世界上,有一種人善說、有一種人懂寫、而善說懂寫的人少之又少。木心先生屬於第二種人吧?他十四歲時,和一女孩通信,主線是對《舊約》《新約》的探究,持續五年,寫信、等信二百多次,足見誠心。可他倆一會面,木心幻想破滅。女孩轉入南京神學院,信也不通了。
《舊約》沒有能使女孩愛上木心,《新約》也沒有能使木心愛上女孩。木心解讀過但丁的《新生》,是說但丁一直愛著貝雅特麗奇的故事,一段無果的愛,這觸動木心感慨:每個人都經歷過一段無望的愛情,「愛在心裡,死在心裡」。
人,有時候真是不得已,走了一條艱難的路,用命運多舛形容,不知覺中就錯了,當時還不自知,其實會是個性使然。木心曾自嘲:「孔子曰「三十而立」。我沒有這樣早熟。叫做「六十而立」,比孔子遲三十年。」三十是人生最好的時光,可以成家,可以立業,但是木心的這個黃金期被錯過了。
人生就是一種選擇,在選擇獲得的同時,不得不捨棄許多。假如選擇婚姻,獲得天倫之樂,卻要承擔瑣屑與煩雜;選擇獨身,有一方寧靜,卻伴隨著孤寂。人生最不可取的態度,就是在廟裡敲鐘,卻惦著外出化緣的自由;外出化緣,又渴望廟裡的清淨,所以木心踐行的是少有人走的路,一生由文學出發,最後又回到了文學。
二 對人生選擇的踐行
1983年,木心56歲,隻身遠渡重洋到美國留學,藝術創作的激情如火山迸發。1984年的畫展,1988年臺灣出版了《即興判斷》《西班牙三棵樹》《上海賦》等多部作品。2006年以後木心作品在國內相繼出版十三本,作家陳村說:不告訴讀書人木心先生的消息,是我冷血,是對美好中文的褻瀆,木心是中文寫作的標杆。「
用木心的話說:「我養我浩然之氣,這股氣要用在藝術上,不可敗洩在生活、人際關係上。」人生中,庸俗之輩包圍,很難成功。他自嘲:愛情上,柳暗花明,卻無一村。說來說去,全靠藝術活下來。幸也罷,不幸也罷,創作也罷,不創作也罷,只要通文學,不失為一成功。清通之後,可以說萬事萬物——藝術家圓通之後,非常通。
讀木心,看他少年時受文學的啟蒙,被啟發並一直追求精神的豐饒,他嚮往豐富的人生經歷,當沉靜廣泛深入的閱讀時,其實已經開始了他的文化苦旅。福樓拜是他的老師——「如果你以藝術決定一生,你就不能像普通人那樣生活了。」於是他,把人生過得跌宕入戲,所有的跌宕又成了篇章,成了寫作題材。
三 為藝術終生未娶當屬木心必選
木心經常引述西方人的話:「藝術廣大已極,足可佔有一個人」他當得起這句話。他又說:「愛我的人,一定是愛藝術的。」
陳丹青說:」先生一生低調而為,他慣於躲在自己成熟、華美、高貴的文學藝術世界之後讓人尋找,有一次問先生:很多讀者都喜歡您的文學,但有些還讀不懂您文字中的深意。「先生淡然說道:」文學是作者把自己的情感和語言封存其中,讀者有了共鳴才會理解,這需要一個過程。「
王韋是木心先生的外甥,在《溫故》」為文學藝術而生的舅舅「裡,介紹了一個 詳實的木心。舅舅一生低調,雖然他的文學和繪畫作品已名揚海外,但當時國人幾乎沒有人知道他、讀到他的作品。七十九歲回國,年老體邁,疾病纏身,為了能靜心創作,處處低調行事,躲避媒體。
人生不可能完美,也許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遺憾,木心是選擇了用藝術創作彌補、安慰自己,寂寞是無聲的蜘蛛,善於在心的角落結網。而讀者一定會在閱讀他的作品中得到滋養。
近半個月裡,我沒有輸出的意願,就是不停地在電子書上翻、刷,當然都是關於木心的。字字句句地讀著,可銘入腦海,他的感悟幾乎成了清規戒律,必叩心弦。十年前木心文學,成為一種文化現象,一幫九零後熱衷成了「木心迷」,有些人看不太懂他的書,就是喜歡。現在讀著,常常是佩服他精煉的表達,有太多的人,歷盡人生,道不出歲月漂洗的過程,正好看木心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