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怎樣踏上木星的衛星?

2020-12-03 天文在線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歡迎再次來到殖民太陽系節目!今天,我們來看一看木星的衛星——艾奧(木衛一)、歐羅巴(木衛二)、加尼未(木衛三)和卡利斯託(木衛四)!

早在1610年,天文學家伽利略·伽利雷使用自製的望遠鏡首次發現木星的衛星。後來,為了紀念此次重大發現,人們稱這四顆衛星為「伽利略衛星」。當人們開始探索外太空的時候,就被這些星系深深吸引住了。

舉個例子,自幾十年前先驅號和旅行者號探測器穿過這些星系後,科學家們就猜測像木衛二這樣的衛星可能是太陽系中最適合地球人居住的地方。因為木衛二上存在水、內海、礦石和有機分子,某天人類也可以在這類世界中建立自己的種族。

科幻案例:

許多科幻故事中就建立在殖民木星的概念之上。例如,小說《天上的農夫》中,作者羅伯特·A·海因萊因刻畫了一位男孩和他的家人搬到木衛三上的故事,農民們正努力把木衛三變成農業社會,使其變成另一個地球。小說中花費了大量筆墨描述木衛四的大氣層,海因萊因的其他許多小說作品也提及了在木衛三殖民的內容,例如《滾石太空家族》《雙星》《我不怕邪惡》以及其去世之後才出版的《變星》。

亞瑟·查理斯·克拉克1982年的小說《2010:太空漫遊2》封面(公共領域)

1954年,波爾·安德森的小說《木衛三的雪》問世。書中一群改造者移居到一個叫做X的地方,那是兩年前一群美國教徒建立起來的。

克拉克《太空漫遊》系列裡面,木衛二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在《2010:太空漫遊2》中,自古以來就有先進智慧的一群外星人試圖把木星變成第二個太陽,以此使木衛二更適宜居住。這顆矮行星(啟明星)的熱量融化了木衛二表面的冰層,因此地表下的各種生命正在慢慢衍生。在《2061:太空漫遊3》中,克萊克也提及了啟明星的熱量影響木衛三表面,致使表面冰層融化從而形成大型赤道湖的過程。美國科幻小說家艾薩克·阿西莫夫也在自己的故事中使用了木星衛星,其短篇故事《不是定論》《無心的勝利》中揭示了木衛三的人類和木星上的居住者之間的矛盾。

在飛利浦·K·迪克短篇小說《塑造揚西》中,木衛四上生活著一個種族,楊西作為大眾交流者,用廣播傳遞信息。在布魯斯·斯特林的小說《分裂場域》中,木衛二生活著一群基因工程創造的後人類,他們極度想要控制太陽系。

阿拉斯泰爾·雷諾茲短篇小說《監視木衛二》中的種族在木衛二表面冰層內部生活,同時出現了一批基因工程下的人類(被稱為「但尼人」)在海洋的次表層生存,由於距離地核地幔邊界很近,超熱帶保持水溫,維繫生命。

基姆·羅賓遜的《伽利略的夢》與《2312》都刻畫了木衛一上的生命,活火山時刻噴發,地表極度混亂,但移居者也能適應。《伽利略的夢》也以木衛四為部分內容的背景,那裡有一座名叫瓦哈拉的城市,就位於木衛四大火山口的邊緣地帶。

羅賓遜小說《白色記憶》中,宣講家們來到了木衛二,那裡生活著一群住在融冰形成的水坑裡的人類。其另一部小說《藍火星》則刻畫了木衛三上繁榮的生機。

「家族照」——木星和它的四顆衛星新視野號宇宙飛船於2007年拍攝。從左到右依次為木衛一、木衛二、木衛三、木衛四。來源:NASA/霍普金斯大學應用物理實驗室/美國西南研究院

建議方法:

自旅行者號探測器穿過木星星系後,科學家們就木衛太空任務甚至移民木衛提出了許多假設。例如1994年,阿爾忒彌斯計劃進入太空,試圖於21世紀殖民木衛。但是在1997年,他們確實擬定了殖民木衛二的計劃,打算在其表面安置愛斯基摩式冰屋,為科學家們提供庇護,便於向冰層內部挖掘,研究亞表層海洋。該計劃也討論了人類利用氣窩在冰層上長久居住的可能性。

2003年,NASA推出「改革概念」研究,「人類外太空探索」計劃未來探索太陽系。由於與木星相距甚遠,加上輻射暴露率低,目標地就定在了木衛四。該計劃旨在2045年開啟,隨之一同開啟建立木衛四的基地,以便科學團隊能夠遠程操控用於探測木衛二內層冰的機器潛水艇。在木衛四的著陸點附近,科學家們將開挖表層並作為樣本進行試驗。最後,在探測木衛四的同時,也會在其表面建造可再利用的居住地,以獲取冰水並將其轉化為火箭燃料。該基地將在木星體系中完成未來所有的探索任務。

於2003年,NASA報導稱20世紀40年代人類有望進入木衛四。據格倫研究中心和俄亥俄航空航天研究所聯合研究表明,該任務利用配有核電推動裝置和人造重力的飛船,在五年的任務行程中將飛船送往木衛四並建立起基地。

在羅伯特·祖布林《進入太空:創造航天文明》(1999)一書中,其主張將外太空的行星(包括木星)大氣層最小化以獲得氫-3燃料,因此至少需要在一個木衛上建立基地。NASA對此進行了猜想,要在地球乃至太陽系任何一個星球上殖民,要如何才能為燃料反應器提供無窮無盡的燃料。

20世紀初,非盈利組織救生艇基金會成立,旨在為人類的持續做貢獻。於2012年,他們公開了一項名為《殖民木衛:評估人類殖民地選擇及替代選擇》的研究,將殖民木衛視作殖民月球或者火星的另一項替代選擇。

2012年10月,埃隆·馬斯克公開了其火星殖民發射器的理念,這是其殖民火星長期目標的核心。當時,馬斯克認為第一艘無人航天火星宇宙飛船將於2022年出世,接下來第一艘載人火星殖民發射器任務將於2024年開啟。2016年9月,即2016年國際宇航大會期間,馬斯克進一步闡述了他的計劃,包括火星內部交通體系的設計以及預算等。該體系的初衷是將人類送至火星生活,現在計劃送至木衛等在太陽系比火星更遠的地方。

可能收益:

在木衛上殖民對人類有許多潛在的好處。比如木星體系物質豐富,包括水、碳、二氧化碳、氨冰和有機分子,這點事不可置否的。此外,木衛也含有大量的液態水。舉個例子,據預測,木衛二內層冰的體積可含多達3 × 1018 m3的液態水,是地球上所有海洋加起來的兩倍還要多一些。木星上的氫氣和氫-3能用做核燃料,而殖民木衛也使得探索木星任務成為可能。

基於木衛二的新研究,天文學家們作出假設:鹽滷假如從衛星表層液態海洋中流出,會到達凍層冰,那裡表面充斥著木衛一火山噴髮帶來的硫磺。自NASA執行旅行者號和木星任務起,人們對於上述假設就爭論不休。

木衛二(前面),木星(右邊),木衛一(中間)藝術家想像圖。圖片來源:NASA/ JPL-Caltech

殖民木衛二和木衛三能幫助更多地探索太空任務研究衛星上的內部海洋。由於這些海洋據說生存著一些太陽系的外星人,殖民木衛就可以近距離研究它們,也算作是科研的一大發現了。

殖民木衛也有助於進一步探索太陽系,能為任務組提供中途停留的休息點,增加補給以往返另一處殖民目的地——土星星系(土星衛星)。

簡而言之,殖民木衛,人們能收穫大量資源,得到無窮研究機會,假設人類可以克服所有挑戰,便會以新物種的身份出現卻又呈現一種「後稀缺」的狀態。

挑戰:

當然,這些挑戰數量極多、規模極大:輻射、長期失重影響、交通問題、基礎設施缺乏以及資金不足等。既然輻射對探索造成一定的危險,那麼要首先解決這一問題才對。

木星以及其運轉系統的磁場產生電流來源:維基共享

木衛一和木衛二距離木星最近,受到的衛星輻射自然最多,再加上兩者都沒有磁場做保護層,大氣也很稀薄,使之情況更加糟糕。木衛一表面平均每天接收3600雷姆輻射,木衛二則是540雷姆。

以地球上接受的輻射來比較,人類每天接受不到1雷姆的輻射(發達國家為0.62雷姆)。這樣看來,一天接受輻射500雷姆很可能是致命的,幾天時間內暴露75雷姆足夠導致嚴重的健康問題,乃至輻射中毒。

木衛三是木星周圍唯一一個有磁場的衛星(也是除了地球以外唯一一個沒有燃氣的大天體)。但是它也同樣處在木星巨大磁場的掌控之中。平均下來,木衛三每天接受8雷姆的輻射,等同於火星一年接受的輻射總量。

只有木衛四距離木星最遠,可以擺脫木星磁場控制,每天幾乎只接受0.01雷姆的輻射,數字僅是地球受到輻射的一小部分。但是其與木星的遠距離意味著也存在同等的問題(不僅僅是木衛四內部缺乏潮汐供熱方面)。

木衛四基地的藝術家想像圖來源:NASA

與在其他可能的地區進行殖民,木星體系似乎距離上非常遠,所以用於殖民需要的運輸人員和必備物資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包括在木衛上運輸資源也同樣如此。

我們來設想一下實際去木星的任務,就能大概知道需要耗費的時間了。NASA的先驅者十號探測器是第一隻從地球飛往木星的宇宙飛船,自1972年3月3日發射後歷時640天飛行時間,於1093年12月3日到達。先驅者十一號則歷時606天,與先驅者十號都是直接穿過星繫到達外層的星體。旅行者一號和二號也是利用同樣的方式分別歷時546天和688天到達目的地。同樣都是直達目的地,木星號和最近的朱諾號卻花費了更長的時間。

近地軌道運行的雙模核熱火箭的藝術家想像圖 來源NASA

木星號探測器於1989年10月18日離開地球,於1995年12月7日到達木星。換句話說,該探測器花費了6年1個月19天才從地球到達木星。朱諾號發射於2011年8月5日,於2016年7月5日到達木星軌道,共歷時1796天,也就是不到5年時間。

還有一點要強調的,這些都是無人航天任務,只有一個機器探測器,沒有容得下一批人員、供給和大量設備的船體。因此殖民飛船一定會更大一點,需要像核熱能或核電能引擎之類的更先進的推動系統來確保在合理時間內完成任務。

來回木衛的任務還需要在地球與木星之間建立基地,以便提供燃料和物資供給,減少獨立任務的花費成本。也就是說在木星任務可行和成本有效之前,我們必須在月球、火星以及小行星帶上建立永久補給站。

這兩個挑戰增加了任務成本。製作有能力在一定時間內去到木星的飛船之前,還需要建立維繫其運行的基地,再加上建立殖民本身過程的花費,殖民木衛真的需要很大一筆錢。此外航天過程中存在種種危險,有人就開始懷疑這些任務是否值得我們付出的這些代價。

據美國太空技術探索公司最近發布

,行星際過境系統將有可能到達火星以及其他太陽系星球。圖源:

美國太空技術探索公司

另一方面,關於太空探索和殖民,在木衛上建立永久人類補給站也是極具意義的。如果採取適當的預見措施,使用恰當的資源,所有的挑戰都是可以克服的。然後在等建立月亮和火星的殖民地或基地的時候,繼續向前進一步也就是個不錯的想法了。

殖民木衛是人類在外太空進行殖民的立足點,也為日後殖民土星甚至更遠的星球提供中途休息的處所。總而言之,所有的這一些取決於我們願意付出多少。

作者: universetoday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於三十日以內聯繫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我們怎樣踏上木星的衛星?
    今天,我們來看一看木星的衛星——艾奧(木衛一)、歐羅巴(木衛二)、加尼未(木衛三)和卡利斯託(木衛四)!  早在1610年,天文學家伽利略·伽利雷使用自製的望遠鏡首次發現木星的衛星。後來,為了紀念此次重大發現,人們稱這四顆衛星為「伽利略衛星」。
  • 站在木星四大衛星上看木星,是怎樣的場景?壓迫感十足
    如果我們在木星的衛星上,就可以親眼見證這顆氣體巨星的體積是有多麼恐怖。 不過,雖然我們無法真的站在那裡看,但不妨模擬一下。以木星最著名的四顆伽利略衛星為例,讓我們設想一下自己站在那些衛星上,會看到怎樣的木星吧。 首先是木衛四。
  • 我們如何塑造木星的衛星?
    繼續我們的「星球地球化確切指南」,今天的宇宙很高興向我們展現地球化的木星的衛星。就像形成內部太陽系一樣,它也許有一天是可行的。但我們應該期盼嗎?亞瑟·C·克拉克(Arthur C.Clarke)的粉絲可能還記得,在他的小說《2010:奧德賽2》(或電影改編為《2010:我們接觸的一年》)中,一個外來物種如何將木星變成一顆新星。在這樣做的過程中,木星的衛星木衛二(木衛二)永久地形成了,隨著它的冰面融化,大氣形成,所有生活在木衛二海洋中的生命都開始出現並在表面上茁壯成長。
  • 如果地球成為木星的衛星會怎樣?
    如果地球成為木星的衛星,你的生活將會非常的不同。現在木星有79個已知的衛星。如果我們將地球移到木星的軌道上會怎麼樣呢?木星強大的引力將會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我們的天空會變成什麼樣?我們在充滿火山的冰冷星球上又可以存活多久?當你在最意想不到的地方見到你的老朋友時,你會感嘆這個世界可真小。
  • 在木星的衛星上看木星是什麼感覺?
    太陽系中擁有衛星數量最多的行星是哪一顆嗎?相信大家都能一口說出來,是木星。沒錯,木星是太陽系中擁有衛星數量最多的行星,目前已經發現了79顆衛星。相比地球和唯一的夥伴月球來說,木星大家族可就熱鬧多了。那在木星不同的衛星上看木星什麼感覺呢?木星不但擁有眾多數量的衛星,同時也是太陽系中最大的行星。木星的直徑是142984公裡,是地球直徑的11倍多。
  • 木星:一覺醒來多了12顆衛星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要知道,400年前的地球人只知道4顆木星衛星,100年前知道了8顆,50年前知道了12顆,十八年前(也就是2000年前)的地球人,也不過才發現了18顆木星衛星而已…這次這批新發現的衛星全部都是卡內基研究所的Scott Sheppard小組發現的…emmm聽起來很厲害的樣子嘛…不過,如果我們稍稍了八一八木星衛星的發現歷史,就會發現…其實也沒有很驚訝,這件事應該也只有他們幹得出來了
  • 我們愛上了這顆特立獨行的木星衛星
    那麼,科學家們通過直徑6.5米的麥哲倫望遠鏡觀察的這顆衛星,究竟是怎麼個怪法?我們找上了卡內基科學研究所的教授斯科特·S·謝帕德(Scott S. Sheppard),請他對這顆「怪球」進行描述。它不僅是目前所知的79顆木星衛星中體積最小的——直徑還不到1千米——而且,它的軌道極之不尋常。它與木星的距離更遠(這是有原因的!),更加傾斜,圍繞木星旋轉一圈所花的時間比其他衛星更久,且軌道與外圍逆行衛星的軌道交叉。這個獨特的運行軌跡會使順行的Valetudo與逆行衛星之間發生更多正面碰撞。
  • 在木星的衛星上看木星是什麼感覺?看完後我有木星恐懼症了
    太陽系中擁有衛星數量最多的行星是哪一顆嗎?相信大家都能一口說出來,是木星。沒錯,木星是太陽系中擁有衛星數量最多的行星,目前已經發現了79顆衛星。相比地球和唯一的夥伴月球來說,木星大家族可就熱鬧多了。那在木星不同的衛星上看木星什麼感覺呢?
  • 在木星的衛星上看木星是什麼感覺? 有巨物恐懼症者慎點
    現在我們知道它距離地球有384000公裡之遙。滿月的時候,我們抬頭望去,月球就像一個金黃色的玉盤,皎潔嫵媚。千百年來人們一直用最美的語言讚美著月亮。上個世界六十年代末,人類終於實現了登月的夢想。人類登上了月球,也讓我們有機會從另一個角度看地球,月球上看地球。在月球的天空中看到的地球要比在地球上看到的月球大得多。
  • 木星衛星旋轉著錯綜複雜的極光
    新研究顯示了木星的旋轉極光,揭示了木星衛星木衛一和木衛三留下的複雜足跡。當木星的衛星圍繞著這顆氣態巨行星運行時,它們與它強大的磁場相互作用,影響著形成於行星兩極的電子極光。哈勃太空望遠鏡拍攝到了四顆伽利略衛星經過時留下的亮點和軌跡——最遠的衛星木衛四足跡今年終於被確定下來。
  • 木星的衛星為啥這麼多?
    這4顆衛星是最早被發現的木星衛星,在分類上屬於木星的主衛星群,又被稱為伽利略衛星。它們的半徑比任何矮行星都大,是太陽系中除太陽和八大行星以外最大的天體。木衛三是木星衛星中最大的一顆,其直徑甚至大於水星,隨著觀星技術變得越來越先進,人們又發現了這4顆衛星的更多同伴。
  • 為什麼木星和木星有那麼多衛星 而地球只有一顆?
    地球人都知道,我們的星球只有一顆衛星,那就是月亮。相比較而言,木星則有幾十顆衛星圍繞著它旋轉。木星是我們太陽系中最大的行星,木星家族的新成員不斷被發現,自從去年7月16日新發現了12顆新的木星衛星以來,它的衛星數量達到了79顆。
  • 木衛一,木星的火山衛星
    對於木星的衛星系統,尤其是它最大的四個衛星——木衛一、木衛二、木衛三和木衛四,也是如此。為了紀念其發現者,這些衛星被稱為伽利略衛星,它們的奇特景觀讓科學家們為此探索了好幾個世紀。當時,由於望遠鏡的解析度低,木衛一和木衛二難以區分,所以這兩顆衛星被記錄為一個單一的光點。但是第二天,它們就首次被分離為不同的天體。這項觀察結果在1610年3月首次發表在他的論文《星空使者》中。1614年,德國天文學家西蒙·馬略在他的著作《木星的世界》中稱,他同時發現了這兩顆衛星。雖然伽利略首次發表了這個發現,但20世紀最終被採納的卻是馬略提出的名字(應約翰內斯·克卜勒的要求)。
  • 木衛一,木星的火山衛星
    對於木星的衛星系統,尤其是它最大的四個衛星——木衛一、木衛二、木衛三和木衛四,也是如此。為了紀念其發現者,這些衛星被稱為伽利略衛星,它們的奇特景觀讓科學家們為此探索了好幾個世紀。作為木星最內部的衛星,木衛一具有多重屬性。它是太陽系中第四大衛星,也是密度最高的衛星,同時也是最乾燥的天體。木衛一是太陽系四個有過火山活動的天體之一,它擁有400多座活火山,是地質活動最活躍的天體。
  • 木星的衛星變臉(組圖)
    「新視野」號探測器發回木星近照  木星的衛星變臉  「新視野」號發回的木星四大衛星圖片,從左到右依次是:木衛一、木衛二、木衛三和木衛四  左圖為「伽利略」號1999年拍攝的木衛一照片,右圖為「新視野」號2007年拍攝的照片。
  • 太空移民的新地點,就在木星衛星中?看科學家們怎麼分析
    接著我們的「地球化的權威指南」(另一篇文章),《天文在線》很樂意為我們介紹木星衛星地球化的指南,就像改造太陽系內部一樣,在未來的某一天這是可行的,但是,我們應該這樣做嗎?亞瑟·克拉克的粉絲可能會回憶起他的小說:《2010年:奧德賽二號》(或改編的電影《2010年:我們接觸的那一年》)裡講到的一個外星物種把木星改造成了一顆恆星。這樣一來,木星的衛星Europa(木衛二)就被永久改造了, 它表面的冰融化, 大氣層也就形成了,所有生活在這顆衛星的海洋中的生命在其表面開始出現並蓬勃發展。
  • 木星和月球位置互換,我們眼中的天空將會變成這樣
    而在我們人類的眼中,月球也是極為美麗的星球,人們對其寄予了許多美好的情感。月球的直徑只有我們地球的四分之一,質量相當於地球的八十分之一,但儘管如此,它依舊是太陽系中第五大衛星。不過,由於月球和地球之間相隔了38萬公裡之遙,導致我們在地球上看到的月球僅僅像個彈珠大小。
  • 地球只有一顆天然衛星 木星的衛星為什麼那麼多?
    來源:新浪科技圖中顯示了圍繞木星運行的眾多衛星中的4顆,這顆行星為什麼有這麼多衛星呢?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10月17日消息,地球只有一顆天然衛星,但有幾十顆天然衛星圍繞著木星旋轉。作為太陽系中最大的行星,木星一向以衛星數量眾多著稱,並且不斷有新成員被發現。
  • 木星可能有600顆衛星
    那麼這些研究人員如何得出木星600顆衛星的結論呢?新近發現的衛星似乎也是逆行衛星,這意味著它們相對於木星的自轉繞木星「向後」繞行。團隊發現如此之多(未經證實)的新衛星是很酷的,但是它們如何從這些發現躍升到600顆衛星呢?答案是,該搜索僅在木星周圍空間的一個區域30度內進行。通過推斷到行星周圍的其他區域,研究人員估計木星可能總共有600顆衛星。
  • 木星是我們的「保護神」
    木星是一個氣態巨行星,主要由氫氦組成,佔總質量的25%,木星有多達79顆衛星。這在天文學上有許多現實意義,根據這個理論,天文學家發現了大量土星的衛星。土衛三的L4和L5點有兩個小衛星,分別是土衛十三、土衛十四。土衛四的L4點有一個衛星土衛十二。另外,我們可以在地日系統的L1點設立長期觀測點,對太陽的黑子、耀斑進行連續觀察而不受地升日落的影響,同樣我們也可在日地系統拉格朗日的背面L2點設立長期觀測點,研究和觀察暗物質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