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000次走過同一條路, 24000天專注於一件事, 90歲依然堅守一線……今天, 我要給你講述一位老航空人的故事。
姚志誠,1930年2月出生於上海,成長在烽火硝煙的年代。他兒時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貼著「膏藥旗」的轟炸機,在原本清澈蔚藍的天空中轟鳴肆虐,抹上一道道揮之不去的黑煙與陰霾。「那時最大的夢想就是讓天空中都是我們自己的飛機。」從姚志誠滿懷青春壯志邁進航空工業沈飛的那一刻起,一個甲子有餘的執著歷程便在他腳下徐徐開啟,在無數次夙興夜寐的鑽研鏖戰中,在上千份金相分析案例資料裡,在34000次不顧風雨的往返路途上,似乎祖國的航空事業早已融入他的血脈,成為他生命的全部。
姚志誠入廠時,正值祖國百廢待興的「一五」建設時期,「一切幾乎從零做起,我們得自己找老師,自己學啊!」那些年,為了學習先進的專業知識,姚志誠四處尋找國外資料。除了俄文,他又開始自學英文、日文……數十年來,經他翻譯的外文資料就有數十套,達10餘萬字。
年復一年,時間齒輪的轉動從未停止,姚志誠從風華正茂的少年人變成了別人口中的「姚老」,而他對航空事業的熱愛卻從未消退。
1990年初,離退休的時限越來越近了,姚老開始與時間賽跑,他像一個停不下來的彈簧穿梭在金相室與生產一線。在退休前不足一個月的時間裡,姚老還解決了鈦合金板在裝配線上發現的裂紋問題,為公司節約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時間有限,我們變換角度,再論證一次」「時間有限,這個問題需要我們配合一下」……不經意間,「時間有限」已經成為了姚老的口頭禪。
退休的日子還是來了,但姚老始終割捨不下對於航空事業的熱愛,他數次向組織提出繼續留在工作崗位的請求,哪怕打雜、打下手他也毫不在乎。身邊的親人心疼他,時常勸他退休就好好在家休息。可他總是說:「我天天來,其實是對這個崗位捨不得,對航空這份事業產生了感情,在我有生之年能為本職工作多做一些事兒,多發揮正能量,就是我最大的願望。」老人憨憨地笑起來,就像個天真孩子。
其實,金相室的同事們也捨不得姚老,幾乎每一位金相專業的年輕職工都研讀過姚老主筆編寫的《失效分析案例彙編》,其中整理歸納了1956年以來的一批軍工領域具有代表性和技術價值的案例,是金相領域的瑰寶,也是姚老一生堅守初心、不負光陰的濃縮與印證。
在1990年2月退休後,他拒絕了外單位的高薪聘請,除了退休金外不要任何報酬,繼續留在工作崗位上,奉獻自己的經驗和力量,唯一的要求是繼續穿上航空人的那身藍工裝。
2013年秋,姚老腿部意外骨折,牽動著「弟子們」的心,他們自發前去看望,來到病房前,卻被眼前的一幕感動了。這位垂暮之年的老人正伏案翻譯著關於「氫脆」問題的外文經典論著,案前的外文資料是俄文的,已經整理了大半,譯稿上綿綿密密的雋秀小字,寫盡了他對航空事業的信仰與摯愛。「『氫脆』問題,是一個國際性的大問題,這本書是俄國人譯英國人的,我沒有找到原版,要是找到的話,我就可以譯原版了,原版能保留最大程度的客觀性啊。」看到同事們來了,姚老立刻滔滔不絕地談起業務,傷病與疼痛也沒能掩住他眼裡的光。
擇一事,終一生。歷經了整整65載年華,可姚老還想一直幹下去。
「只要我頭腦清楚,腿腳能走,我就會來單位。我不要工資,只要給我一套航空工業的工裝,我就願意一直守在這裡。只要看到金相室三個字,我的心裡就熱乎了。所以啊,我在這個崗位上,待的時間越長,就越舒服。」
夕陽西下,好似一場絢麗的落幕儀式,宣告著一天的結束。姚老懷著一絲絲眷戀走在沈飛的道路上,他佝僂的背脊像極了課文中伏爾加河上的縴夫,可他依然肩負著航空報國的使命繼續前行;他蹣跚的步履就像風雨中搖搖欲墜的燈塔,卻始終為後來人照亮前路。
姚老在這一段路上走過了34000多次,現在他每走一步都那樣艱難,可他的眼神不改當初,一樣堅定、質樸,只要他還能走得動,就一定會再次踏上這段路,這串數字還會繼續跳動,姚老航空報國的路永不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