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莫斯科地鐵儘管今年已有84歲的高齡,全稱為列寧莫斯科市地鐵系統,被公認為世界上最漂亮的地鐵,按運營路線長度為全球第五大地鐵系統,按年客流量為全球第四繁忙暨亞洲以外第一繁忙的地鐵系統。
當你見到過莫斯科地鐵,就知道再多的詞彙也很難以形容她的美。
莫斯科的地下宮殿
在莫斯科近200座地鐵站中,有44座被列為「文化遺產工程」,每一座都會有自己的獨特設計。
革命廣場地鐵站 是莫斯科市中心的地鐵站,站內許多工人、農民、水手、士兵、學生等形象的青銅雕塑,代表俄羅斯輝煌的過去和光明的未來,展現出濃厚的愛國主義風格。
其中最受歡迎的雕塑——邊防軍人懷裡的幸福狗,已經被人摸得鋥光發亮,據說摸摸這條狗,就會有好運降臨。
馬雅科夫斯卡婭站 的藝術玄機都暗藏在天花板上的圓形燈洞內,每個燈洞內都鑲嵌著蘇聯的著名畫家傑伊涅卡創作的馬賽克壁畫,以時間為序,描繪著蘇聯國土上的24小時。
在俄羅斯人民心中它不僅是最美的車站,還是守護他們的堡壘。在俄羅斯衛國戰爭期間,這座地鐵站是人民的地下生活的中心和主要的防空洞,保護了五萬人的生命。
共青團站 是為紀念蘇聯人民在偉大的衛國戰爭中取得勝利而設計修建的,激發民族榮譽感,使人們對俄羅斯的未來充滿嚮往。
基輔站 得名於烏克蘭首都,曾是蘇聯的第三大城市。該站是為紀念俄羅斯與烏克蘭這兩個斯拉夫民族合併300周年修建的。
站內大量襯以豪華石膏畫框的壁畫,都展現了烏克蘭的民族風情和兩個民族的友誼。
發電廠站 應該是莫斯科地鐵中最有趣的地鐵站之一,因為附近是莫斯科最早發電廠的所在地,還有一家電燈泡製造廠。
歷史的紀念碑
莫斯科地鐵自1935年來,列車在300多公裡的軌道上疾馳,每天運送著近900萬的乘客,是世界上最擁擠、最繁忙的地鐵之一。
然而在如此龐大的交通系統中,怎樣誕生出這般地下宮殿?
這一切都源於當時蘇聯的最高領導人——史達林。
將莫斯科打造成無產階級的「新羅馬」是史達林的願景,為此他希望在莫斯科建造「人民的宮殿」一樣的地鐵系統。
上世紀30年代初,為了實現這樣地鐵系統,邀請了倫敦、巴黎和柏林的工程師們一起共同探討,但他們都一致認為當時莫斯科的環境條件無法實現這樣龐大的項目。
最後,莫斯科創造了這個巨大的地下空間系統。
第一批車站於1935年向公眾開放,當時建設的工人們成為第一批登上列車的乘客。
但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開始,地鐵的建造也受到影響,新的地鐵施工被推遲,許多舊車站被用作放空掩蔽所,車站內飾也從社會主義主題換成了戰爭主題。
二戰結束後,地鐵的建設再次開始進行。可是很快隸屬於蘇聯的俄羅斯又陷入了與資本主義陣營對峙的冷戰,經濟蕭條讓地鐵建造的黃金時代趨於沒落。
許多地鐵的建設都堅持樸素、簡潔的原則,像特維爾斯卡婭站、科洛蒙斯卡婭站就是那個時期的典型。
直到2002年,莫斯科地鐵的建設進入新的第三階段,曾經華麗的建築特色再次呈現在地鐵站的設計中,藝術家們也再次參與其中,例如:陀斯妥耶夫斯基站。
80多年的歷史在地下展開,都在這座龐大又華麗的地鐵系統中顯露無遺。
莫斯科的地鐵就像一座豐富的博物館,將歷史與藝術全盤託出,你只需要靜靜聆聽來自莫斯科的心跳。信息源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