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書單」又跟大家見面啦!
本期的主打推薦書目,是商禽的詩集《商禽詩全集》。他做過碼頭臨時工、園丁、卡車司機,賣過牛肉麵。1960年開始,以筆名「商禽」發表詩作,震驚文壇,被譽為臺灣現代詩最重要的開拓者與奠基人之一。
商禽的詩作量少而質精,散文詩的創作形式以及超現實主義風格,往往能在最現實的題材中發揮超出現實的深刻想像力,令其詩作兼具冷峻的自省與悲憫的同情。諾貝爾獎評委、著名漢學家馬悅然曾稱商禽是臺灣現代派最重要的詩人之一。本書是商禽作品的首部中文簡體版,完整收錄了詩人創作生涯所有出版詩集及其他刊登於報章之散作,以期為讀者完整呈現這座中文現代詩歌史上的豐碑
此外,本周書單從文學、歷史、哲學等選擇了5本好書為大家推薦。來看看書評君都選了哪些新書,或許值得你關注和借鑑。
主打
《商禽詩全集》, 作者:商禽, 版本:雅眾文化|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20年1月
與余光中、洛夫等臺灣著名詩人相似,商禽也生於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中國大陸,後因時世動蕩隨軍去往臺灣,並在臺灣致力於新詩的發展,逐漸成為臺灣標誌性詩人之一。
從形式上看,《商禽詩全集》中的作品多半是散文詩,但正如臺灣文學研究所所長陳芳明所言,將商禽的詩視為散文詩是不恰當的,商禽本人同樣如此,他認為自己是「用散文寫詩」,「重點在詩,與散文無關」,可見商禽對詩歌特質的偏愛:密集的意象、跳躍的思維、詞語張力的極大化。
商禽的詩曾被認為是超現實主義的,這一點陳芳明也不認同,而認為是「更」現實主義的。從書中文本來看,商禽的一些作品確實帶有超現實意味,不過更多的是有明確現實指向的,是詩人對自身所處政治環境和社會處境的反思、乃至反抗,是對戒嚴的抗議、對鄉愁的剖露、對流蕩人生苦悶的展示,更是對自由的嚮往和呼籲。(張進)
文學
《雲遊》, 作者:(波蘭)奧爾加·託卡爾丘克,譯者:於是 版本:後浪|四川人民出版社 2020年1月
託卡爾丘克認為現代作家們尚未尋找到描述當下世界的合適方式,而碎片化的寫作或許是她個人在文學表達形式上的嘗試。幫助她獲得2019年諾貝爾文學獎的代表作《太古和其他的時間》《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都用斷章式的結構完成。而她的布克獎作品《雲遊》在這方面則走得更遠,這本書完全沒有統一的故事性,它本身便是託卡爾丘克未完成筆記的集結,當作家本人第一次把原稿交給出版社的時候,編輯以為託卡爾丘克錯誤地遞交了一份電腦拼湊草稿。但就像美術館裡的組合式藝術品一樣,片段式的故事與隨想在《雲遊》中以輕鬆而恰當的方式契合了小說的氛圍。
《雲遊》中的故事隨著主人公旅行的思路展開,沒有歷史與空間的限制,用或長或短的節奏感表達著作者對世界的理解,有些故事具有幻想性,有些則像是發自現實的感觸。這種飄離的精神狀態使得《雲遊》成為了一本詩集似的小說,你可以打亂順序翻開任何一頁開始閱讀,同時,每一段故事都有著成為自我入口的可能性。儘管這種寫作方式未必能完成描述當下世界的宏偉目標,但它絕對完成了託卡爾丘克在寫作上的另一種追求,為已經改變了閱讀習慣的當代讀者提供新的文本建構方式。(宮子)
歷史
《親密關係》 作者:(英)布萊恩·費根 譯者:劉詩軍 版本:浙江大學出版社·啟真館,2019年12月
這是一本講述動物與人類之間關於尊重、夥伴、友愛、殘忍往事的書。故事開始於冰河時代,2萬年前的史前藝術家,將捕獲的獵物刻畫在巖石的洞壁上,熊、馴鹿、渡鴉被那時的人們刻畫得有如人類,研究者推測,在自給型的獵人生活中,人和動物存在著與今日不同的親密關係,它們是獨立的個體,是儀式的夥伴,幫助人類闡釋他們生活的世界。而隨著歷史進程的推進,動物和人相互依存的關係在悄無聲息地發生改變。
農業的發展推動了對動物的馴化,文明的發展讓動物成為權力、財富的象徵,而城市市場的快速擴大,讓動物成為了公共商品——人們依舊願意與動物建立親密關係,但人口膨脹引發的食物需求不利於這種關係的建立。《親密關係》從8種參與到人類文明進程演化的動物入手,還原了上述歷程。它只關注純粹的歷史,不涉及動物保護主義無休止的爭論。雖然歷史不能對今天的爭議給出現成的答案,但了解今天對立的兩種觀念從何而來,或許能幫助我們思考我們與動物的存在。(呂婉婷)
哲學
《花園裡的哲學》, 作者:(西)聖地牙哥·貝魯埃特,譯者: 李曉偉, 版本:低音 | 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2019年10月
最初的哲學流派是在花園中發展起來的,但如今的哲學領域已經很少有人去研究花園了。《花園裡的哲學》是一本主題式的花園哲學史,整部作品旁徵博引,與柏拉圖、羅素、笛卡爾、梭羅結伴同行,以編年體梳理了花園文化與哲學、數學、建築學、社會學、藝術等多學科之間的微妙關係和交互影響。作者聖地牙哥·貝魯埃特是哲學博士兼人類學學士,同時擁有詩人、園丁等多重身份。他曾投入多年時間研究花園的藝術,也親手建造了一座花園,用那雙因經常使用鋤頭、修枝剪、鏟子、耙子而粗糙變硬的雙手進行書寫。
從古希臘羅馬到中世紀,從文藝復興到巴洛克,從18世紀至19世紀,再從20世紀到未來,我們對理想城市的構想與對田園牧歌式神話的渴求總是與花園聯結在一起。
花園以一種特有的方式塑造出了人與自然的關係,同時也將不同歷史時期抽象的理論轉換為生動的造型語言和感官語言。它不僅是一個實實在在的建造物,也是腦力的創造物。正如威廉·錢伯斯所寫的,「園藝師不僅僅是植物學家,他們還是畫家和哲學家。」這意味著,每個花園都有一套關於美的理論和關於幸福的道德觀。許多花園似乎都是和諧的象徵,是美好生活的比喻,同樣也是世界形象的展現和生動的藝術作品。(董牧孜)
新知
《有毒》,作者:(美)克麗絲蒂·威爾科克斯,譯者:陽曦, 出版社:聯合低音|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9年11月
雄性鴨嘴獸的螯刺會讓人劇痛數個小時;雄性扁頭泥蜂會控制蟑螂的意識,使得它乖乖成為幼蜂的口糧;吉拉毒蜥的毒素化合物徹底改變了醫生治療糖尿病的方式;蜂毒的一種主要成分會攻擊並殺死人體免疫缺陷病毒……在這本書裡,作者娓娓道來許多關於有毒生物的這類「冷知識」,讓人在捏一把冷汗的同時也被她所講述的故事吸引。
對於有毒生物的研究,引領我們了解生態系統和各物種之間的互動,它們製造的毒素能讓我們進一步了解自己的身體,通過這些動物,我們得以探尋最基本的演化過程。作者的研究也令我們認識到任何生物都是生物多樣性的一部分,這些有毒物種擁有演化成熟的毒質,它們對人體的了解甚至比我們自己還多,它們有可能是致命毒物,卻也有可能在關鍵時刻成為救命解藥。(張婷)
編輯:餘雅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