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了,真的酸了。
在《令人心動的offer》看神仙打架,隨便一個面試者都能讓喇叭在線恰檸檬。
是真的秀~
然鵝,最近學霸王驍,喝水用斯坦福的水杯,工牌掛繩有斯坦福的logo,聊天時低調中透露出「不同凡人」的經歷。
讓人網友直呼「太凡爾賽了」!
順帶著,「留學生說話中英夾雜」這個老生常談的話題又雙叒被推上了風口浪尖。
好像回國後的留學黨都有一個「通病」——說話中英混雜
最近比較出圈可能就是《令人心動的offer2》裡的王驍...
「我很小的時候,就很喜歡任何International相關的東西。」
「最後以distinction的成績,結束了一年的交換。」
△關於這兩個詞,大家覺得有必要用英文來說嗎?
大部分留學生並不是故意中英混雜地說話,而是因為有些詞可能國外留學時會經常用到,在國內反而很少用到(對應的中文),以至於在某個場景下,英語會比中文更快出現在腦中並脫口而出了。
來源:知乎,用戶@ggevip
再比如留學生口中經常出現的Pre,當你想把翻譯成中文時時會出現卡殼的......
01
PART
是裝X還是無意識?哪種表達遭白眼?
如何區分對方中英夾雜是裝X還是無意識,其實很簡單。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
這是習慣。
「明天有個presentation要due。」
這是裝逼
「tomorrow之前把結果send給整個group」
20世紀語言學家維索爾倫提出了「順應理論」,人們會傾向以最舒服的形式來與人溝通,包含雙語的轉換。
那麼,哪些中英文夾雜的方式是真的令人反感的呢?
英文都是初中英語單詞表裡的
有人的中英混雜是無奈之舉,有些人是明明能說中文,非要用自己初中級的英語詞彙來拽一拽.....
比如馬雲的一次演講中,臺下的一名女海歸用中英夾雜的方式提問馬雲:
再比如最近發生在廣州地鐵的事件:一女子地鐵扔瓜子殼用塑料英語回懟勸阻者......
事情發生在10月31日下午在廣州地鐵4號線大學城北站到萬勝圍站之間,一女子手推行李箱站在地鐵車廂內,有乘客指責該女子到處扔垃圾。
該女子大聲用英文跟周圍乘客爭論稱:
「I am not bad,but I do that.」
(我不壞,但我就這麼幹了)
近日,廣州地鐵4號線大學城北站,一女子在車廂內吃瓜子亂扔瓜子殼,經人提醒後用英語懟周圍乘客。網友評論:滿口塑料味兒。11月2日,目擊者告訴時間視頻,有幾位乘客看不下去,用英語勸導她戴上口罩,但女子置之不理,最後女子在萬勝圍站下車。廣州地鐵工作人員回應稱,此事已移交警方處理。
事件在網上傳開後網友們紛紛吐槽起來:
有的網友還開始給這位女子的「塑料英語」糾正發音:
動名詞同時換成英文
一般情況下,單一地轉換動詞或名詞是正常留學生的說話方式。比如:
大家可以說一下自己的idea。
這部電影挺好笑的,可以get到笑點。
但如果同時轉換,畫風就會變成:
大家show一下自己的idea。
這部movie挺好笑的,為什麼有人get不到point。
圖/知乎 李開復公開diss中英夾雜的行為
其實英語最重要的是表達清楚意思,實現溝通交流的目的。如果你中英夾雜是為了尋找優越感的話,那麼請你:
02
PART
英國人也愛裝X?
其實也有很多英國人喜歡使用其他語言進行表達(你們怎麼不說他們裝X啊!)
比如說義大利語中用來打招呼的Ciao
和西班牙語中用來表示道別的Adios
還有法語中表示未婚妻的Fiancé
這些詞彙都經常出現在英文交流中,可能是因為他們都屬於印歐語系,所以在交雜使用的時候並沒有中英散裝帶來的衝擊那麼大。
圖:Chinabaike.com
甚至因為使用人數太多,次數太頻繁,有些詞彙還『被』變成了英語,成為世界文化交融趨勢下的範例。
總而言之,這樣說話可能真的不是在裝X!
03
PART
雙語夾雜現象其實很常見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其實雙語夾雜的交流現象在全世界都很普遍,不僅僅在留學圈,所有接收過非單一語言環境的人都會出現在溝通中使用多種語言進行表達的情況。
在語言學領域還有一個專有名詞叫做語碼轉換(code-switching)。
圖:Google截圖
它還可以細分為這幾類:
(Inter-sentential Switching)
指的是在一句話表述完成之後,轉而使用另外一種語言,或者是在一段對話之間變換多種語言,比如說:
I dong't agree with you, 我這樣說話並不是在裝逼。
點擊播放 GIF 1.4M
(Intra-sentential Switching)
句內轉換指的是發生在同一個句子或者同一個句子中間的片段的語碼轉換現象。
從語言學的角度上看,這種現象可以從三個方面進行解釋:
從語言現實的角度出發,有些詞語真的沒辦法完全用中文解釋,比如說essay,翻譯成論文也不太對,它沒有論文那么正式,英文中還有許多其他用來表達論文的詞彙
比如:
畢業論文thesis, 學位論文dissertation。
比如說assignment,簡單理解成學校作業好像也不夠完整,它要求的工作量也許遠超於英文詞彙的homework。
點擊播放 GIF 0.1M
從社會規約的角度出發,有些事情用中文說實在是太不好意思了,比如說女生去買內衣的時候會委婉的使用bra代替其中文詞彙。
從心理動機的角度出發,可以是出於身份認同,語言可以代表說話人的身份,比如在異國他鄉說兩句中文,別人立馬就能認出你是中國人。
也有可能為了獨立開外,比如說在一個全英文環境,兩個中文使用者使用中文溝通,只會有兩人可以理解,其他英文使用者就無法參與進來。
總而言之,語碼轉換需要在對話雙方都能理解該使用語言文化的環境下進行,不分時宜地進行中英夾雜只會令人尷尬。
這就要求使用者能對多種語言文化理解和運用,在符合當時溝通語境下使用語碼轉換,能夠幫助溝通雙方更好的理解彼此的語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