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言不合就尬英文,一句話蹦出N個英文單詞,似乎早就成了留學黨們的「通病」。
尤其在回國後,講話中英文夾雜更是會被歸結於不好好說話,甚至裝逼,讓留學黨們不得不在每次開口前要麼深思熟慮地先把英文翻譯成中文,要麼就提前做好給對方認真解釋一番的準備。
在最近熱播的綜藝《令人心動的offer》中,畢業於史丹福大學法律系的王驍,就因為說話中英文夾雜,以及濃濃的凡爾賽味兒,而被嘲上了熱搜。
斯坦福學霸王驍:要Practice Chinese Law,就很緊張
和第一季一樣,正在播出的第二季《令人心動的offer》依舊把目光鎖定在了法律行業,所選擇的實習生,也絕大多數都是正準備初入職場的政律新人。
畢業於國際關係學院本科,北京師範大學碩士研究生,被選往南新威爾斯大學交換,最後在牛津和斯坦福的雙offer中選擇了史丹福大學法律系的王驍,就是其中之一。
除了教育背景讓人嫉妒之外,在留學期間,王驍還曾在政府間國際組織擔任實習生。
擁有著如此金光閃閃的簡歷,在一檔求職綜藝節目當中,王驍自然也會成為眾人當中的焦點。
只不過,在最新一期節目中,王驍的表現雖然大體感覺十分謙虛,但似乎總透露出一股「凡爾賽」的味兒。
剛一進入律所,王驍就被前一位到達的王穎飛帶偏到了大會議室。
為了打破沉默,王驍主動聊起對即將到來的實習生活的感受。
即使有著海外頂尖名校的教育背景,以及政府間國際組織的實習經歷,但第一次在國內實習的王驍也直言,接下來的律所實習讓他十分緊張。
但接下來突然冒出中英夾雜的一句——「就要Practice Chinese Law」,也讓不少人N臉懵逼。
一個本科時就在國內通過了法考,且本科和第一個碩士法學學位都在國內讀的中國學生,說自己要「實踐中國法律」,怎麼聽怎麼彆扭,好像自己學的法學知識都來自國外一樣?
而在第一期的面試環節中,王驍也曾出現過中英文夾雜的表達方式:
「我很小的時候,就很喜歡任何International相關的東西。」
「最後以distinction的成績,結束了一年的交換。」
雖然能夠看出王驍已經在努力的保持謙虛,但大家依舊能從他的中英夾雜語風以及強調的這幾個單詞中,感受到那份濃濃的優越感。
好在,律所的工作人員很快就把他們帶去了正確的工位。
看到王穎飛帶了厚厚一摞法律書籍之後,王驍先是有些驚訝,然後表示「我都沒有帶,他們應該有資料庫吧」。
然而,書沒帶,自己的史丹福大學周邊水杯倒是帶了。
一套動作行雲流水,搞得剛放下書的王穎飛直發愣。
而在場外觀察的撒貝寧,也搞笑地嚎了一句——「把我的北大水杯拿來一下~」
很快,其他的實習生們也陸續來到律所。
而在實習生們進入到大會議室,分別向律師合伙人做自我介紹時,王驍也開啟了侃侃而談的模式。
不同於絕大部分實習生只會介紹自己的教育背景、專業方向和核心競爭力,王驍在說完自己畢業於史丹福大學環境法專業之後,還介紹了自己的興趣愛好——去海島旅遊。
並羅列了自己曾經去過的地方:牙買加、萬那杜、南太平洋和夏威夷。
這種對於大部分人來說是夢想的旅行計劃,在王驍口中,只不過是個「愛好」而已。
連場外的何炅和撒貝寧,也專門討論了王驍的這種表現是不是稍微有些過度。
在何炅看來,王驍正處在「剛剛好」的邊緣,如果再用力過猛一絲一毫,都會讓人覺得表現過度。
但能說出「北大還行」的撒貝寧,卻覺得王驍的表現已經有一點點過了。
何炅和範丞丞直接給他貼上了精準的標籤——凡爾賽文學。
畢竟,這種「用最低調的話,炫最高調的耀」的凡爾賽行為,大家真的太過熟悉了!
「凡爾賽文學」最近一次的出圈,源自於微博用戶 @蒙淇淇77 的一系列微博。
這種先抑後揚、明貶暗褒,試圖於無聲處瞎嘚瑟的表達方式,借用了法國貴族的代名詞「凡爾賽」,用以表達令人尷尬的炫耀。
當然,在《令人心動的offer》中,觀眾們也能看出來擁有足夠資本的王驍也並不是在故意炫耀。
王驍的表達方式之所以被大家調侃稱「凡爾賽文學」的原因,也是因為他雖然表現的很自然,但卻沒有意識到一些對他而言十分尋常的事情,對普羅大眾卻很可能是一種奢侈,甚至是遙不可及的生活。
如果換到一個周圍都是和他相似出身、同樣優秀的人的環境中,他的這些表達就不會如此令人不適。
但很可惜,無論是在節目中和他一起實習的小夥伴,還是屏幕外的觀眾,都不是那種能把海島旅遊當做愛好的人。
所以,王驍目前在節目裡偶爾使用的中英文夾雜,以及話語間的「凡爾賽文學」氣質,難免讓一些觀眾認為他是在裝逼….(不過主頁君覺得他是真的牛)
也有不少小夥伴表示:要是有王驍的履歷,恨不得貼腦門上
令人迷惑的中英文夾雜
中英文夾雜的表達方式,曾一度引發公眾的討論和反感。
在知乎隨手一搜「中英文夾雜」,就能得到無數相關問題,要麼是在問使用中英文夾雜的人是什麼心態,要麼就是在討論如何中英文夾雜而不被人討厭。
這足夠能看出來,真的有不少人難以理解為什麼會有人在說話時中英文夾雜,而不是連貫的使用全中文的對話模式。
連網紅Papi醬也專門拍過一期視頻,吐槽了八種中英文夾雜的語體。
其中,有聽起來令人迷惑的「不說人話表達法」,也有相對讓人容易接受的中英夾雜。
中英文夾雜形式之一:雙重強調
在這種表達中,要強調的話得先用中文說一遍,然後再用英文把重點詞彙翻譯一遍,以起到強調效果。
要是真的這樣說話,多多少少都有點像英語初學者在加強單詞記憶。
中英文夾雜形式之二:單獨強調
把一句話中的關鍵詞用英語單獨挑出來,以達到重音強調的效果。
因為這麼說話的人在外企中十分常見,papi醬還給這種中英文夾雜的形式起了一個名字——白領式英語。
這種表達,真的已經是接受度最高的一種中英文夾雜形式了。
中英文夾雜形式之三:小學式英語
把最簡單最基礎的英語單詞,運用在最生活化的場景裡,以起到一種天真可愛的感覺,同時有效掩藏了自己小學程度的英語水平。
但凡這麼說話的不是個小朋友,誰聽見了誰都得翻白眼吧……
中英文夾雜形式之四:神轉折
將句子裡的所有連接詞統統換成英語,使轉折顯得更為轉折。
日常生活中這樣講話,也真的是「not only奇怪,but also 奇怪」了……
中英文夾雜形式之五:高階語氣詞
在中文裡加入一些最為本土化的英語語氣詞,以打造一個在海外生活了多年的人物形象。
這是哪位翻譯腔角色從老電影裡走出來了嗎?
「Oh Jesus!你這個愚蠢的土撥鼠。」
中英文夾雜形式之六:高端黑話
用高端的英文縮寫表示專有名詞,以起到一種除了本專業之外所有人都聽不懂的效果。
確實,隔行如隔山,外行人真的聽不懂……
中英文夾雜形式之七:原味名詞
總體而言就是,對不起,它的中文名我不懂。
中英文夾雜形式之八:跨界混搭
將中英文隨機隨緣隨性地融合在一起,將英語語法不露聲色地與中文完美結合,以體現出說話者的天才語感。
說實話,用這種形式說話的人,真的像個神經病……活該被嘲。
Anyway,papi醬的這則視頻也只是個娛樂,並沒有任何嘲諷的意思,大可不必對號入座。
我們留學生真的不是在裝逼!
其實不得不承認,作為留學生,尤其是剛剛回國的留學生,很難避免在日常交流中出現說話中英文混搭的毛病。
essay、presentation、due、deadline等等英語詞彙,早就成為了掛在留學生嘴邊的日常用語。
可我們把這些詞彙帶回中國時,卻總會有人認為不使用全中文表達的人就是在裝逼,顯擺英語好。
但是!我們留學生這麼說話真的不是在裝逼啊!
比如essay、presentation、due之類的詞兒,大家似乎也找不到更合適的中文進行替換,而且英文相對發音簡單,自然也不必把「due」翻譯成「截止日期」,把「presentation」翻譯成「當堂演講」,硬要翻譯成一板一眼的中文詞彙,反而覺得哪裡怪怪的。
這種表達方式,和程式設計師們不會專門把bug漢化成「漏洞」、籃球愛好者也不會把NBA說成「美職籃」是同樣的道理。
當身邊所有小夥伴都約定俗成的用英語表達一件事物時,我們自然也會隨大流地一起使用同樣的詞彙來保證交流效率。這樣的表達日積月累,自然就成為了習慣用語。
所以,很多情況下我們留學生的中英文夾雜只是無意識的。
另外,在說起地名、街道名或者專有名詞時,無論身在國內還是國外,任何人都不可能把英文名稱翻譯成中文之後,再進行交流。
比如,「Merivale上開了好多中餐館啊,都趕上Downtown和唐人街了」、「有人要去costco嗎!一起拼車啊。」
誰會費勁乎乎的把Merivale翻譯成「梅裡韋爾」,costco翻譯成「開市客」呢?
就算非得翻譯成中文,身邊的小夥伴聽完也只會一臉懵逼……
實際上,我們最需要注意的是:任何語言表達形式的使用,要看當時交談對象。
如果是在給父母、爺爺奶奶,或者其他完全沒接觸過國外生活的人分享自己留學生活期間的日常,那麼我們自然要避免過度使用英文。
這時候,無論是assignment還是project,不妨都翻譯成「作業」。
畢竟,語言表達的目的是順暢的交流和溝通,如果我們使用了對方完全聽不懂的表達方式,讓對方聽得雲裡霧裡,就才真的像是在炫耀英語水平。
能讓對方明白,不才是我們和別人交流最重要的目的嗎?
而且,絕大部分回國的留學生,也只會在最初的幾個月有著強烈的「Reverse Cultural Shock」(反文化衝擊)。
在逐漸習慣國內生活之後,我們也會調整到國內的語言習慣,不再使用中英文夾雜的表達方式。
畢竟,如果身在北京,主頁君相信沒有任何一個留學生會冒出一句「我要去趟Downtown」。
咋?這是要去Forbidden City了?
不過,如果你遇到了一個非要把話說成——「Tomorrow我的friend要交個作業」的留學生,那可能是TA的語言中樞不太好……
留學生群體不背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