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說話夾英文:人家真不是在裝B啦-說話中文,英文,夾雜,白領...

2020-12-02 驅動之家

「Kevin老師啊,我們今天來的這個intern呢主要是focus在這條line上面的……」

試了下用這種方式跟領導匯報工作,瞬間感到數道如刀劍般鋒利的目光從四面八方插來,連滾帶爬回到座位上,還是安安分分敲字吧。

這種說話方式各位或多或少都碰到過,有人覺得厭惡,認為陰陽怪氣、甚至是裝13,有人可能覺得正常,因為自己就是這種方式的使用者。

對於「中英夾雜」,為什麼有人對它如影隨形愛得要死,為什麼又有人對它心生厭惡不譏諷不足以平民憤?今天就來聊聊這背後的科學道理:為什麼有人喜歡講話「中英夾雜」?

友情提示,內容略燒腦,理解力低於平均水平的請在父母指導下閱讀。

因為這樣講話省腦力啊

大家平時會發現什麼樣的人喜歡講話中英夾雜呢?大多集中在經歷過浸泡式英語學習的人比如海歸,或者在外資企業工作的人。

你也有可能覺得這些不好好說話的人都是炫耀心理在作祟。

事實上,講話中英夾雜不是個例。這種現象非常廣泛,例如你講著講著家鄉方言會蹦出來幾句普通話,或者反過來也是如此,再比如一些非洲人民買東西和聊天時很可能是用不一樣的語言……全世界的人都存在這個問題。

在語言學上有個名詞叫「語碼轉換」或者「語碼混合」,講的就是這個意思。

世界上不同的學者都試圖找出模式來解釋這種現象,其中一種是——誰會故意找麻煩呢?因為這樣講話方便啊。

20世紀末有語言學家提出了「順應」理論,你可以理解為「順著最得心應手的方向」來講話,而語碼轉換就是人們要尋找最簡便最得心應手的表達方式所激發的。

學過兩種以上語言的人也不例外,他們傾向於使用最不需要努力、也最不需要費勁來做選擇的形式來完成講話的任務。

你可能要說,中英文不定時切換明擺著不是增加講話時候的障礙嗎?你以為你Siri啊?就算是Siri,同一句話裡面兩種語言也不會像打擂臺一樣輪番上陣啊。

事實上,對於一些雙語使用者來說,他們很有可能在只能用單語種講話的情況下感到更費勁。

舉個慄子,我們現在很習慣說某個人很「low」,並對這個意思心領神會,但是要把它翻譯成中文,你就找不到一個特別合適的詞來對應,而一個在英語環境下頻繁被要求「plan」的人,會理所當然地常常使用「plan」這個英語詞彙來代替「方案」。

而當你在說「plan」這個詞的時候,你其實是不僅僅是在使用一個英文單詞那麼簡單,而同時是在試圖修改對話的語境,這種修改是建立在「雙方都能理解這個詞的意思」的假設前提之上的——反正你聽得懂,我這樣說也省力,那幹嘛不這樣呢?

這種情況下,雖然講話者的初衷不是在有意刁難對方或者是在炫耀自己的文化資本,但也是出於建構適合自己表達的語境,強求對方接受,因此對於並沒有期待在這種語境下進行對話的一方,他們會感覺到「中英夾雜」特別突兀,即便不過四六級都能聽得懂的「plan」是什麼意思。 

這是兩種語言在你腦袋裡互相KO的過程

那現在有另外一個問題,暴露在英語環境下怎麼就讓人中英夾雜了?它對人的思維做了什麼?

這可能牽涉到我們常常感到好奇的另一個問題:那些會說多種語言的人,他們在說其中一種語言的時候,他們的思維是在用這種語言進行「思考」,還是用的母語?也就是說他們此時的「思維語言」是哪種?

這個問題在學界還沒有趨於一致的結論,原因在於,還沒等學者們去研究哪個語種才是思維語言,在最基本的「你思考時用到的媒介真的是『語言』嗎」這個問題上,意見已經不一致了。

一部分學者認為人們思考時用到的語言,其形態就是人們能說出來的,諸如英語、漢語、法語等自然語言。還有一部分學者不同意,認為人們思維中語言,是一種很玄的東西,無聲無息出沒在心底……然後當我們需要說話的時候,它就被翻譯為自然語言供我們說出來,學者們把這種思維媒介稱作「心理語」。

你可能不明白學者們怎麼就會得不出一個科學的結論,畢竟這個問題看起來並不難解決,比如,我現在試著思考一下看我大腦中用的「語言」是什麼樣的不就好了?

很遺憾,這種自省式思考不太靠譜,當你有意識這樣做的時候,你很可能在主觀上不受控制一不小心「想出聲音」來。

除此之外,腦科學研究裡的各種機器還沒達到這麼高端的水平來定義你思考的時候用到的那團「混沌的介質」是神馬東西。

好。開小差結束,下面回到中英夾雜問題。如果你思維中用的是「心理語」,造成中英夾雜的過程可能是這樣:你想表達某個概念的時候,你的心理語形成的這個概念會直接轉化成自然語言,對於雙語使用者來說,這個概念是會轉化成哪個語種裡的詞彙呢?

有一種觀點是,這取決於這個概念在兩種語言中對應的詞彙哪一個更容易讓講話者第一個想到,哪一個和這個概念本身連接強度更大。就好比你口渴的時候,一瓶水在你手邊,一瓶可樂在離你5米開外的位置,你會選擇哪個來解渴不是顯而易見嗎?

這就解釋了前面那個整天泡在「你要在XXX之前給一個plan給我」的環境裡的人會在其他時候也脫口而出一個「plan」的例子。

當然,這也從側面說明了這樣一個問題,同一個概念,一個英語詞彙和一個母語詞彙在拼誰跟你關係鐵,更鐵的那個會讓你把它脫口而出。如果兩個人跟你鐵的程度沒有差別呢?這樣的話你似乎完全可以順暢地只用一種語言表達你自己。

如果中英兩種語言在你的表達中存在「爭寵」,很可能說明說話者本身對兩種語言的掌握程度都不甚理想,而並非一些人想像的表現了說話者對兩種語言都遊刃有餘。

從這個層面上說,下意識的「中英夾雜」可能真的屬於「不能好好說話」的一種情況。這就是懶的代價。

即便是裝bigger也裝得不簡單

下面討論最後一種情況:裝。在語碼轉換的問題上,即便是處於某種程度的「裝」,背後也是有一番道理的。

我們再來開一個小灶。請來到隔壁兩個村都需要翻譯的非洲大陸。因為本土語言繁多,交際語在非洲非常重要,很多居民在掌握自己本土語言的同時,也會說公用的交際語——非洲語言當中使用人口最多的斯瓦希裡語就是其中一種。

在這種語言背景下可以發生很多有趣又耐人尋味的事情。請看下面這個例子。

一個盧希亞(非洲地名)人開了一家食品店。他姐姐到店裡來了,當時還有別的顧客在場,對話是這樣:

弟弟:早啊,姐姐!

姐姐:早!

弟弟:身體還好?

姐姐:還行。

弟弟:姐姐,今天你想要點什麼?

姐姐:要點鹽。

弟弟:你要多少?

姐姐:給我60分的吧!

弟弟:還要什麼?

姐姐:我還想要別的,可惜沒錢啦!

弟弟:謝謝你,姐姐,再見。

姐姐:謝謝你,再見!

已經說出來的不重要,重要的是沒說出來的:除了先開始的寒暄弟弟跟姐姐說話用的是本土盧西亞語,之後姐姐一直保持用盧西亞語和弟弟說話,而弟弟全程轉用當地商用語言斯瓦希裡語。

我們可以感覺到姐姐說家鄉話是想向弟弟展示親近,試圖獲得不要錢的商品,而弟弟的語言轉碼已經表示了自己的態度。

這裡就涉及到一個交際意圖的問題,說話人通過語言向聽話人展示自己的交際意圖,而語言轉碼是其中一種方式,它能引起聽話人對這種現象,比如中英夾雜的特別關注,進而進行相關的語境假設,也就是腦補:他這是啥意思呢?(不是內容上的啥意思,是意圖上的啥意思),雙方準確無誤地傳達和獲取意圖後,齊活兒,這一輪交際完成。

而這個過程也是遵守「哪個最不費力氣我選那個」的原則,如上面提到的,語碼轉換也符合。對於中英夾雜的說話者,聽話者很容易聯想到對方可能想表達的某種說話內容以外的意思:字面上他是在評論今天的食物,事實上也暗含了他想表現出來的自己見多識廣、或者洋氣不老土、或者家境不錯、工作不錯、學歷不錯……

你看,意圖的傳達和獲取在雙方之間都如此不費力,在語言學上這是一次成功的交際,所以中英夾雜還真是裝高bigger的不二選擇。

當然,也有可能說話者想表現出來的意圖完全沒有被聽話者獲取,最後聽話者獲取的意圖是:裝。那就有點遺憾,這個交際不太成功。

相關焦點

  • 求求你們了,說中文不要加英文
    因為公司裡同事們無論發音準確與否,總是一口英文夾雜著的中文。像「Tuesday我們eat together吧」,這種級別的表達都只算是常規操作,還有「Ada,tomorrow我有個meeting要開,這邊你來take on一下」這種完全無視語法規則的強行中英夾雜。這麼一圈聽下來,職場小白都要懷疑自己前22年英語都白學了。
  • 有些人總喜歡說中文時候夾英文單詞,你覺得這是出於什麼心態?
    今天在知乎上看到了一個同樣困擾小編已久的話題:為什麼人們越來越喜歡在中文中夾幾個英文單詞?即便是央視,也會出現些諸如「CPI」之類的英文縮寫,而不是滿篇的「居民消費價格指數」這種原教旨主義的中文。人類已經進入21世紀很多年了,北京人都從紐約回來了,誰還通過夾雜英文來裝X呢?真當是王起明剛出國那陣兒呢?郭敬明都不這麼用了。當然,你要說的是「Tomorrow我和我的Friend要eat個飯」的那種,當我沒說。ps. 題主舉例中的「50RMB的medium牛排」,我覺得還好。pps.
  • 斯坦福學霸因太凡爾賽被「嘲」上熱搜:留學生中英文夾雜真不是裝
    尤其在回國後,講話中英文夾雜更是會被歸結於不好好說話,甚至裝逼,讓留學黨們不得不在每次開口前要麼深思熟慮地先把英文翻譯成中文,要麼就提前做好給對方認真解釋一番的準備。 在最近熱播的綜藝《令人心動的offer》中,畢業於史丹福大學法律系的王驍,就因為說話中英文夾雜,以及濃濃的凡爾賽味兒,而被嘲上了熱搜。
  • 怎麼把中文轉英文?中文轉換成英文的超簡單方法
    對於會說英語的小夥伴來說,將中文轉換成英文非常簡單,但是如果你英語不好又需要將中文翻譯成英文該怎麼辦呢?別著急,中文轉英文實用又簡單的方法就在下面。今日主題:中文轉英文簡單方法使用工具:語音翻譯器(手機APP)操作方法:①打開軟體;②選擇翻譯模式;③設置翻譯語言;④開始翻譯操作方法雖然很簡單,但我們還是來看一遍具體的操作的流程吧:
  • 「大自然在說話」發布英文版影片《家園》
    「大自然在說話」發布英文版影片《家園》 來源:紅網綜合 作者: 編輯:潘宣 2016-03-23 10:49:35
  • 趙麗穎英文發音被嘲笑,非科班出身的尷尬?
    趙麗穎英文發音被嘲笑,非科班出身的尷尬?文/陸地上的海蠣子現在全世界學英語的熱情都很高漲,這其中又以咱們中國尤為突出。因為經濟實力騰飛了,跟全世界都要做貿易。打交道得多了,所以語言不過關肯定不行。從學生到白領,無一不需要學好外語,明星們也是如此。
  • 漢語文章要不要夾用英文
    在學習中他發現,許多翻譯成漢語的外來名詞他百思不得其解,但一看到英文原詞則恍然大悟。於是,他向漢語老師建議:外國的人名、地名、企業、產品等名稱在漢語中是否應該用英文表示。     用外文還是用中文     記者:賽明遇到的麻煩並不是偶然現象,它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有著更深遠的意味。今天我們請來傳播學專家與語言學專家一起來談談關於語言的話題。
  • 原來英文不好吵不過人家,是因為你還沒學會怎麼「懟人」
    1.Have a lot of nerve 別人對你態度惡劣,言語粗魯,你該怎麼拉開陣勢讓Ta知道你也不是好惹的,這個短語有「竟然敢」之意,可以幫你有力懟回去~  例:You have a lot of nerve to talk to me that way.你竟然敢跟我這麼說話。
  • 中英文夾雜說話大賞:這樣say真的好好笑哈哈哈哈!
    中英文夾雜說話大賞:大家這樣子say真的真的好好笑cr:我們就要中英文夾雜著說▼這樣say great great玩@情緒開關鍵:這樣say真的好好笑哈哈哈哈哈哈kkk@午夜側躺玩家:這樣say話真的
  • 汽車上的按鍵為什麼都是英文,而不採用中文呢?
    汽車上按鍵,採用的是英文字母標誌、簡單點說就是英文字母縮寫,並不是用的英文單詞,這一點請區分清楚;真要寫英文全拼,英文單詞也挺佔地方,比如常見的ESP,全稱為Electronic stability program了,截取三個單詞的首字母組成ESP是可以的,也比較合理;而ESP的中文名稱叫做車輛穩定控制系統
  • 信不信由你...這些英文真的真的真的比中文好用!
    「早上好, 我是天天很多同學很討厭中文裡面夾雜英文的同學
  • 朱虹:我吃虧在英文比中文好
    有的電臺、電視臺主持人一開口,不看就聽得出是中國人說的英文。他們說的是英文,調是中國的調。  中華讀書報:我發現您很多翻譯工作,都不是為了翻譯而翻譯,而是從興趣著手。我想這應該是翻譯的最高境界。  朱虹:我有一個小小的優勢。小時候上學,家長不希望我接受日本人的管教,就送我到天主教住宿學校,學校也很嚴厲。
  • 讀中國人翻譯的中國人的英文作品,為何沒人覺得彆扭或想罵人?
    寫下這個題目,就覺得非常彆扭,說是「中國人的英文作品」,豈是一般人能看懂的?中國人翻譯的英文作品,到底是英文的,還是中文的?如果一句話要把這件事情將清楚,豈是30個字能滿足的?真相應當是:讀中國人翻譯的中國人用英文寫成的文學作品的中文版本,為什麼沒有人會覺得彆扭,或者想罵娘?
  • 怎樣才能讓中國人跟我說中文?我在中國教英語,學中文
    當你遇到新朋友時,如果他們用英語和你說話,一場精心準備的舞蹈就開始了。你說中文,他們說英文,而且兩人都儘可能長時間地堅持自己的立場。最終,你們中的一個人會繳械投降——不是因為你累了或者你放棄了,而是因為你遇到了一個不知道該如何用那門特定的外語表達的單詞。「你想要,嗯,要不要,嗯,怎麼說呢,遊泳?」
  • 中國人最愛的「火鍋」,用英文怎麼說
    中國人有多愛吃火鍋?夏天,沒有火鍋是不完整的,冬天,沒有火鍋等於白過….總之,沒有什麼是吃一頓火鍋解決不了的。如果有!可作為中國獨創美食的"火鍋",如果我們去到國外或者有國外的朋友,該怎麼用英文來形容呢?很多人都會說hotpot!
  • 中文和英文的文化差異
    一講到中文,在我們眼裡那是母親的象徵,無論走到哪裡,一聽到中國話就覺得格外的親切,但是在外國人眼裡,我們的中文卻讓他們望而止步。問什麼呢?中文實在是太難了!我們中國人現在也不乏學習英語的人才,甚至學習英語的人要遠遠多於研究漢語的人呢?所以我們不難猜出我們中國的語言多麼的精深。但是同樣都是語言怎麼還分難易呢?接下來小編帶大家看看中文和英文到底有怎樣的不同。
  • 散裝中文什麼意思什麼梗? 一頭霧水的你進來漲漲姿勢
    散裝中文什麼意思什麼梗? 一頭霧水的你進來漲漲姿勢時間:2020-04-14 19:18   來源:小雞詞典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散裝中文什麼意思什麼梗? 一頭霧水的你進來漲漲姿勢 指的是由於長期身處海外,浸潤在英語環境中,留學生群體說話常常要夾雜英文,這是雙語者的正常現象。
  • 英文中難念的中文食經
    反之亦然,英文中找不到這個字,美國中餐館為了招徠非華人顧客,經常還得要打出「NO MSG」的廣告,讓他們進來心安理得地用餐。再舉一個中文字,「麻」。對川味菜餚來說,麻必不可少,在英文中一般都譯成辣(hot),但是麻並不是辣。如果要直譯,麻在英文中有指舌頭髮麻的意思。因為陳探長系列,我還專門去請教過國內一位美食批評家,詢問麻到底屬於怎樣不同的味覺範疇。
  • 「大自然在說話」發布英文版影片《冰》
    繼英文版《珊瑚礁》、《山》、《家園》在中國發布並獲得廣泛好評後,保護國際基金會(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發布了「大自然在說話    保護國際基金會自2014年10月向全球發布了「大自然在說話」系列公益影片項目以來,獲得了全球33個國家公眾的關注與支持,瀏覽量超過20億。它通過賦予大自然以聲音來告訴公眾「大自然不需要人類,人類需要大自然」,並獲得眾多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演員的支持,為影片進行配音並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