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業多年,一個最強烈的感受就是,現在客戶的信用感越來越強,講究信用的客戶也是越來越多。信用,不僅是做生意的根本,更是做人的根本。
我在西安有個客戶,由於投資失敗導致要從頭開始。他消沉了半年多,但是最終並沒有逃避、耍賴,而是選擇了面對。他關店以後,在自己承諾的期限內結清了以前的貨款。他用自己的行動贏得了合作夥伴的尊重和信任,也證明了自己是一條言出必行的好漢。對於這個客戶,我除了尊重就是感動。我經常在想,假如有一天他在原來行業重新開始,我一定會毫不猶豫地和他再次合作。
還有遵義一個客戶,在當地有二三十年歷史。今年由於疫情影響,所以忍痛把產業轉讓給了他人。這個客戶並沒有隱瞞實情,也沒有選擇「開溜」,而是把合作夥伴的貨品退完以後,按時將供應商的貨款結清了。原本提心弔膽的供應商如釋重負,對這個一貫誠實守信的客戶也更加欽佩和信賴。
還有一些客戶,只要雙方帳目核對清楚以後,有的當即主動結清了貨款,有的在當月的付款日主動結清了貨款,都是分毫不差。這些客戶從來不用供應商隔三差五地催促提醒,也從來不屑於用各種藉口拖欠。在他們看來,欠帳還錢天經地義,信用是自己最好的金字招牌。
在重慶、宜賓、貴陽、遵義等地,守信用的客戶經常讓我感動。我從來不在乎客戶規模的大小,看重的首先是客戶的信用。倘若一個客戶規模巨大,銷售能力非常好,但是信用卻很差,那麼我是不會和這個客戶合作的。假如一個客戶規模不大,但是信用過硬,即使這個客戶銷售力偏弱,我也會樂於和這個客戶合作。
再舉個例子,重慶有一個客戶,答應我在某月某日結清款項。到了那天,連我自己都忘記這事兒了,晚上卻收到了這個客戶的貨款。這個客戶一再道歉,說自己由於太忙,所以導致晚上才匯款。我確實很感動,真誠地表示感謝。這個客戶卻謙虛地說,應該的,做生意講的就是信譽。
誰說不是呢?做生意講的就是信譽,而信譽又能從一個側面衡量一個人。這並非大道理,而是從實踐中得出來的真理。
不過,現在也有不少的「聰明人」對守信用不以為然。在他們看來,一切都要以自己的經濟利益為中心。為此,他們不惜經常性地編造理由、尋找藉口,從而達到拖欠、挪用合作方貨款的目的。等到生意破產或者還不起債的時候,他們就一躲了之。而躲起來似乎也成了「聰明人」的不二法寶。因此,不少「聰明人」都會認為那些守信用的人是「傻子」。
守信用的人是不是「傻子」?在這個只認錢不認人的時代,他們似乎有點「傻」。而實際上,守信用的人才是真聰明、大智慧。不守信用的人只不過是小聰明、真糊塗。
古人說,人無信不立。有信用就能得到更多人的信賴。有很多人的信賴,資源和機會才會更多。資源和機會多起來了,就不怕賺不到錢。反之,沒有信用就沒有人相信。沒有人相信了,資源和機會就越來越少。資源和機會都沒有了,還怎麼做生意?怎麼獲取財富?
而那些躲起來的「聰明人」究竟能不能躲得掉所欠的債務呢?在以前或許真能躲得掉,但是在科技、信息如此發達,法律法規如此完善的今天,躲是很難躲掉的。欠錢的人即使能躲一時,又能躲一世麼?原本欠的只是經濟債,到最後還要背上良心債。惶惶不可終日,不僅葬送了自己的前程,甚至有可能連累身邊的人,這種躲法又有何意義呢?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很多不好的品行都是因為缺乏正確的價值觀,從而養成了不好的習慣而造成的。當欠他人一千塊錢時,想著沒有欠多少,因此不及時償還。當欠一萬塊錢時,想著能拖就拖。到了欠他人十萬、百萬之時,就有了償還乏力或者心疼之感,甚至有了拒不償還的想法。這不僅是道德層面上的問題,也是法律意識淡薄、目光短淺的表現。
當然,也有一些債務人確實是因為一時資金緊張而無法按期履約。每個人都可能遇到困難,作為合作夥伴,應當互相體諒、互相幫助。遇到了困難應當及時說明並商定合理的償還期限,這樣合作雙方才不至於出現誤會,債權人才能放心。
債務再次到期後,債務人應及時償還,而無需債權人主動催促,這也是信用過硬的一種表現。倘若債務人玩消失,既不接電話,也不回信息,還不露面,那麼債權人會怎麼想?倘若換位思考,變成債權人的債務人又會怎麼辦?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利己沒有錯,但是利己不能建立在侵害他人利益的基礎上。他人能放債、借錢給自己,表明他人信任自己。這種信任是難能可貴的,也是債務人度過危機或實現財富增長的重要基礎。孟子說,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而獲取更多人信任與幫助的前提卻只是簡簡單單的兩個字——信用。
信用不僅是擔當,也是人格,更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財富!
(本文系原創作品,未經許可,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