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長白晝的夏至裡,觀賞難得一見的「金邊日食」,你準備好了嗎?《中國天文年曆》顯示,北京時間6月21日5時44分迎來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夏至」。這一天,是北半球白晝最長,而今年夏至日又恰逢日環食。日前,上海科技館已經準備了3000套「專業級」日食眼鏡,助力公眾觀賞美麗天象做好「個人防護」。
日食觀測必備單品
此次日食環食帶穿過我國西藏、四川、貴州、湖南、江西、福建、臺灣等地,環食帶內可以觀測到日環食。對於上海觀眾來說,如果天公作美,這次可以觀測到日偏食。在上海,上一次可見日食的日子是2009年,而下一次再見日食,至少要再過十年。「十年等一回」的日食觀測,除了專業的天文愛好者,普通觀眾早已忘記「看太陽」的基本常識。為此,上海科技館未雨綢繆。疫情後剛剛復工,上海天文館(上海科技館分館)建設指揮部,就開始為日食觀測籌備「眼睛屏保」——標準日食眼鏡。
許多人都記得,兒時用塗黑或燻黑的玻璃看太陽,「其實這是不可靠的,因為玻璃可能塗抹不均勻,也可能留下氣孔,陽光會透過這些孔隙灼傷眼睛。」上海天文館建設指揮部展示教育主管施韡說,觀測日食一定要注意保護眼睛,千萬不能使用不加任何防護的望遠鏡直接觀測,必須使用專門的觀測工具和觀測方法。而人們平時戴的太陽鏡、變色墨鏡等,不能用作觀測日食的工具;如果是肉眼看太陽,一副標準的日食眼鏡是必備單品。
一副標準的日食眼鏡,最關鍵的是濾光膜是否夠專業。為了讓公眾安全地觀賞日食,上海天文館策劃並監製的3000幅日食眼鏡,選用德國巴德公司生產的專門用於目視太陽的濾光膜AstroSolar,即俗稱的「巴德膜」。這種濾光膜的到歐盟CE認證。受疫情影響,巴德公司被迫停產。「經過協調,我們獲得了數量不多的巴德膜及其授權文件,製作了3000副日食眼鏡。」
天文館文創悄然探索
日食觀測,是幾十年一遇的追日「短劇」。日常的太陽觀測,是可以常常抬頭看的「天文連續劇」。日食過後,如果留一副日食眼鏡在背包裡,就可以時常抬頭「追日」。施韡告訴記者,未來幾年太陽黑子運動將進入活躍期。在合適的時間,戴上日食眼鏡,肉眼可見太陽黑子。為此,上海天文館將此次監製的3000副日食眼鏡,作為一款全新打造的天文文創產品,精心設計、細緻打磨。
據介紹,正則建設中的上海天文館,主體建築工程即將竣工,各種天文「軟實力」建設已經緊鑼密鼓地開展。有關各種「天文腦洞」的文創產品,也在設計籌劃中。極客風、文藝範、時尚派……不同風格、多個品類的天文文創,瞄準了不同的天文愛好。「此次的日食眼鏡,是全球最大的上海天文館第一件文創產品,其紀念意義和收藏價值不用多說了!」
施韡說,日食眼鏡上特別設計兩款不同的圖案,一種明年即將建成開放的上海天文館外形,一種是2020年夏至日環食中國境內環食帶圖案。而且,結合以往十多年的觀測經驗,眼鏡鏡框加寬處理,儘可能遮擋眼睛周圍的「側漏光」,儘可能避免太陽光在眼睛、巴德膜鏡片之間的多次反光;而雙面全封閉式壓膜工藝,能更好地防止其脫落,延長眼鏡的使用和保存壽命。
特別是兒童款設計更貼心,適合5-10歲孩子佩戴,充分考慮了兒童瞳距會快速生長,耳朵與眼睛之間的距離也與成人不同。據介紹,此次專供夏至日環食的是限定款,只有1000副,成人、兒童各500副。
新民晚報記者 馬亞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