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神秘的行星環之行星環從何而來?

2021-01-19 宇宙解碼

行星環從何而來?


    美麗的行星環細看時好像失去了美感。但實際上,在天文學家的眼中不是這樣的,你看得越清楚,就對它越著迷,他們看到的不是乾癟的石頭,是美妙多變的「西施」。此外,如果你仔細地研究行星環的形成過程、運動規律,你更會被其中的物理及數學之美所震撼!越深入下去,便越體會到科學的無限趣味和理論之美。


    你可能想像不到,宇宙中的星體之間,也在不停地進行著一場「無言的戰爭」。它們主要的武器是萬有引力以及因運動而具有的離心力。利用引力打擊其它天體,利用引力來吸引小物體壯大自己。生物界的「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在宇宙中則變成了「大星吞小星,小星吞石頭;大星撞小星,小星變石頭」。大大小小的天體在激烈的爭奪戰中互相碰撞、排離、破碎、吸引,達到一個我們所見到的所謂「平衡和諧」的宇宙圖景。


    天體力學中用「希爾球」的概念,來描述這種短暫平衡下天體之間各自霸佔的「勢力範圍」。


    希爾球,以美國天文學家威廉·希爾(William Hill,1838年-1914年)命名,粗略來說,是環繞在某天體周圍、能夠被它所控制的(近似球形)空間區域,如圖1a所示。以太陽係為例,太陽因其最大的質量有一個大大的希爾球,所有繞日旋轉的行星軌道都應該在太陽的希爾球以內。每一個行星也有它自己的引力場範圍,是它的引力與太陽的引力抗衡所爭奪而得的「地盤」。


    比如說,地球能夠保持月亮作為它的衛星,而不是太陽的衛星,月亮一定是在地球的希爾球以內。圖1a中的實線代表引力等勢面,因此,圍繞每個星體的完整圓圈(實際上是3維空間中的球面)基本代表了該天體的引力場所及的範圍。



圖1:希爾球


    不難直觀理解,每個行星希爾球的大小與行星及恆星(太陽)的相對質量有關,行星質量越大,它搶到的地盤(希爾球)當然越大。此外,離太陽的距離也是一個重要的因素。距離太陽越遠的行星,太陽對它難以控制,它便趁機擴大勢力範圍,網羅了眾多的衛星,組織大家族搞獨立王國。圖1b表示的是八大行星的希爾球半徑,由圖可見,4個外圍大行星的希爾球半徑比裡面4個的大了2-3個數量級。然後,根據下面列舉的事實:木星和土星的(天然)衛星數目都在60個以上,地球卻只有一個孤零零的月亮;內圈行星沒有環,外圈4大行星都帶環。應用剛才介紹的希爾球概念,相信你已經不難給這些現象一個簡單的物理解釋。


    希爾球有時也被稱為洛希球,因為在這方面的最早工作來自於法國天文學家艾伯特·洛希(Albert Roche,1820年-1883年)。


    洛希的另一個著名工作是洛希極限,這個極限值與行星環的形成過程直接有關。


    在之前的文章中曾經介紹過潮汐力,指的是天體對其附近物體的不同部分產生的引力大小不同而對該物體造成的某種影響。比如說,月亮對地球的潮汐效應表現為海洋的漲潮落潮;地球對月亮的潮汐力則將月亮的自轉公轉周期鎖定,使得總以同一面對著地球。有關黑洞的科普或科幻讀物則會經常提到:黑洞附近強大的潮汐力會將掉入其中的愛麗絲撕得粉碎。


    即使不是黑洞,巨大天體附近的物體如果靠天體太近,也會因為潮汐力而分崩離析成更小的部分。什麼距離算是「太近」呢?這個距離界限就叫做「洛希極限」。



圖2:用洛希極限解釋行星環的形成過程


    洛希描述了一種計算物體(衛星)被潮汐力扯碎的極限距離的方法,如果衛星與行星的距離小於洛希極限,便不能靠自身的引力保持原有的形狀,會因潮汐力而瓦解。洛希的理論可以用來粗略地解釋土星的行星環是如何形成的,見圖2。洛希極限值除了與行星及衛星的質量有關外,還與構成衛星的物質材料,比如說:是固態物質為主還是液態物質為主,以及具體的密度分布等因素有關。


    這些因素也決定了環內「碎片」物體的大小。對一般常見的固態衛星而言,洛希極限大約是行星半徑的2.5倍到3倍左右。因此,大多數的行星環都在洛希極限以內,但並非絕對的,還與行星環形成的歷史過程有關。


行星環為什麼能穩定?


    洛希極限說明了在一定的條件下,衛星將崩潰成碎片從而有可能形成行星環。然而,形成了行星環之後,儘管環中的碎片和冰塊互相不停地碰撞,但是整個環卻能夠基本保持一個穩定的形狀圍繞行星旋轉,為什麼這些碎片不四處散開而能夠長年累月地聚集在環中呢?這個問題可能很複雜,有可能對不同的環有不同的答案。在對土星環的研究中,科學家們發現一個很奇特的現象:環的穩定性與附近某個(或兩個)衛星的運動緊密聯繫、息息相關。

換言之,行星環看起來「穩定」的形態是與離它不遠的某些衛星的運動有關的。


    天文學家將此類衛星叫做「守護衛星」,或「牧羊衛星」。它們充當著「環場指揮」的角色,像是放牧時奔跑於羊群周圍負責警衛的牧羊犬,又像是帶領一群孩子到野外郊遊時維持次序避免小孩丟失的幼兒園老師。當環中某個「不守規矩」的物體企圖衝到「環」外時,「牧羊衛星」可以利用自身的、相對而言較大的引力,將這個「頑皮分子」拉回到隊伍中!


    「牧羊衛星」一般是行星衛星中較小偏中等的。這也是天體間「引力競爭」的結果。更大的衛星不屑於「牧羊」,自己獨成一體;太小的衛星,引力不足以管理別人,有時還被環中的物體偷襲一下,撞擊出的更小碎片往往反過來成為環中物質的來源。不過,土衛二是個反例,它的質量足夠大,卻是E環的物質來源。


    土星環的結構複雜,發現的「牧羊衛星」已經有好些個。舉土星那條細細的F環為例,在它的內圈和外圈,分別有兩顆守護(牧羊)衛星:普羅米修斯(土衛十六)和潘朵拉(土衛十七),見圖3和圖4。



圖3:牧羊衛星


    普羅米修斯的直徑只有86公裡左右,在F環的內圈,公轉的速度(周期0.61天)比外圈大小相仿的潘朵拉(100公裡,周期0.63天)更快。而F環內物體的速度則介於兩顆守護衛星的速度之間。


    行星環中的物體(粒子)經常會互相碰撞,比如像比較密集的土星B環,環繞土星一圈的過程中應該要撞上好幾回,能量和角動量都因為這些碰撞而散失和重新分配。F環雖然更稀疏,也免不了碰撞。其中的具體力學過程很複雜,但因為內圈的粒子跑得比外圈的要更快,碰撞的結果會降低內圈粒子的速度使它沒有足夠的離心力維持原有的軌道而企圖墜入行星,反之,外圈因得到能量而企圖逃逸行星。看起來,總的效果將會使得原來的環向內外散開。


    不過,粒子互相散開需要時間,不是立即就發生的過程,當它們還來不及散開的時候,牧羊衛星過來了,它們的引力比較起環內粒子的引力來說,要大很多。如圖3所示,內沿的普羅米修斯將內圈要墜毀的粒子拉住,向行星之外推,潘朵拉的引力則將外圈想逃逸的粒子抓回來。總的便達到了守護羊群避免散失的效果。奇怪的是,牧羊衛星對環中粒子的引力所產生的影響有點類似某種「排斥」:將軌道比它更「內」的粒子向內推,將軌道比它更「外」的粒子向外推,都是推向衛星自己的軌道的反方向。


    由上所述,普羅米修斯和潘朵拉「一內一外」守護著F環中的「羊群」,還有另一個有趣的衛星「潘」(pan,土衛十八),則守衛著一條縫(恩克縫),見圖4。潘的直徑只有20公裡,公轉周期0.58天。就動力學原理而言,守護「縫」與守護「環」的道理是類似的,不必在此贅述。也就是將內環(或外環)的粒子向自己軌道的反方向推,因而便「清掃」出了一條縫來,使得恩克縫的寬度維持在300公裡左右。



圖4:普羅米修斯和潘朵拉守護F環,「潘」守衛恩克縫


    我們對行星環的物理機制仍然知之甚少,有待進一步的觀測數據和理論模型。例如,卡西尼號發回的最新資料,與剛才的說法就有點不同,對F環而言,起著守護作用的似乎主要是普羅米修斯,沒有看出很多潘朵拉對F環的影響。普羅米修斯的運動不僅警衛F環中的粒子,還改變F環的形狀,見圖5。普羅米修斯也並不是規規矩矩地只在F環以內自己的軌道上運轉,有時還穿到F環的粒子中間去「忽悠」一會兒,是個十分有趣的「牧羊犬」。



圖5:普羅米修斯對F環的扭曲(卡西尼號)

相關焦點

  • 冰凍宇宙中的異常溫暖——天王星的神秘行星環ε環!
    冰凍宇宙中的異常溫暖——天王星的神秘行星環ε環!但這種奇怪的溫度現象證明天王星上最亮、密度最大的環(也被稱為ε環)與我們太陽系裡的其他行星環系統都非常不同。太陽系中的每一顆巨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都有自己的行星環,但土星的光環是最壯觀的,也是人類研究得最透徹的。這是因為即使用小型望遠鏡,我們也能很容易地看到它們,而且美國宇航局的卡西尼號任務也對它們進行了近距離的研究。但是土星的光環和天王星的非常不同。
  • 神秘的行星環|星星背後的物理(十七)
    卡西尼號還觀測到在薄薄的垂直(厚度)的方向上,也存在一定的「結構」。這點不難理解,既然這些「環」並非剛性固體,其中的冰塊及碎片必定處於不停的運動中,這些運動主要是被行星等的引力所主宰,一定的條件下也有電磁力在起作用。
  • 火星的行星環之謎:它從何而來,又怎麼消失了?科學家有了新解釋
    沒錯,很多行星的光環都是這樣形成的——當一個星體靠近一顆行星,而且它的體積超過洛希體積時,它自身的萬有引力無法抵抗行星的潮力,它就會被撕碎,最終成為行星的環。在我們的太陽系中,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都有自己的行星環,但為什麼火星和地球卻沒有光環呢?
  • 如果地球也有行星環,我們的世界會是什麼樣子?
    我們分享此文出於傳播更多資訊之目的。如有侵權,請在後臺留言聯繫我們進行刪除,謝謝!    在我們太陽系的八大行星中,最「拉風」的行星,可能要數土星了,因為它有一個巨大的行星環。自從伽利略在1610年用望遠鏡發現土星環以來,它就一直讓無數人著迷,它的光環賦予它一種神秘的威嚴,也不愧於它被冠以泰坦之王的名字。
  • 行星環之王
    不管土衛九是否是親生的,它的旋轉與超級環旋轉方向一樣,這一點更證實了科學家的推測,超級環應該是土衛九上散發出來的灰塵組成的。再看土衛九,直徑也就是200千米,上面布滿了大大小小的坑洞,這些坑肯定是小行星、小彗星等小星體撞擊的,那麼撞擊形成的粉塵就會散發到周圍空間中,從而形成超級環。
  • 為什麼不是所有的行星 都有行星環?
    所有的氣態外行星都有行星環,但是巖石內行星卻沒有。目前科學家不能確定這些行星環是怎麼產生的。
  • 塔比星周圍的神秘結構:戴森球還是行星環?
    目前,系外行星科學家使用了許多方法來探測該行星的候選者,其中使用最多的是「中天法」。天文學家測量恆星的亮度時,觀察到的亮度會被即掠過恆星前方的行星所影響(即掩星現象)。一個帶環的氣體巨星使恆星的光變暗淡的程度不同與它會以不規則的方式發生有關。基本上,行星是最可能讓來自恆星的光線變暗淡的,不過,行星環只會對光線造成很小程度的影響。
  • 科學家發現一顆奇特行星,擁有比太陽還大的行星環,或有外星生物
    科學家發現一顆奇特行星,擁有比太陽還大的行星環,或有外星生物在經過了上百年的技術積累之後,人類終於在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開始真正探索宇宙的旅程
  • 地球為什麼沒有像土星那樣的行星環呢?
    土星並不是唯一一個有環的行星:木星、天王星和海王星也有,不過和土星環不同的是,它們的還在地球上看不見。在太空船「旅行者1號」和「旅行者2號」探索之後,我們才知道了它們的存在。有趣的是,這些環都是被稱之為氣體巨星的外行星所有的,而且天文學家們現在相信所有環繞這些外行星的環都有一個相同的形成過程。關於它的形成過程有兩種推測:第一種推測認為環是由靠近行星的小行星碰撞所產生的石塊和塵埃組成的。土星和其衛星的引力將石塊和塵埃捕捉成為我們現在所看到的環狀物。第二種推測指出當這些行星有微粒和氣體雲形成時,不是所有的微粒和氣體都被行星所採集。
  • 土星木星都有行星環,為啥地球沒有?如果地球有行星環會發生啥?
    土星木星都有行星環,為啥地球沒有?如果地球有行星環會發生啥?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行萬裡路不如閱人無數,大家好,歡迎收看本期內容,相信很多喜歡研究星空的小夥伴都知道這麼一件事情,就是土星和木星都是有行星環的,看上去非常的漂亮美麗,雖然這些星球的行星環非常的薄,但依然是非常的精緻,然而在看到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除了月球之外什麼都沒有。相信很多小夥伴都有這樣一個疑問,就是土星和木星都有行星環,為什麼地球沒有,難道就這麼特殊的嗎?
  • 土星環中奇異結構,探索行星形成原理
    太陽系中包含了極大行星,而土星就是其中之一,是比較特別的行星,對於土星的研究和探測各種數據和圖片對於科學家研究太陽早期的活動是十分有幫助的,所以美國科學家通過卡西尼土星探測器對土星以及土星衛還有土星的神秘光環進行了詳細的探測和研究
  • 木星究竟有多少行星環?天文學家的回答讓人意外
    我們知道土星有行星環,但你知道木星也有行星環嗎?1979年旅行者一號空間探測器經過木星時,首次發現了木星的行星環。上世紀90年代,美國宇航局的伽利略號宇宙飛船對這些行星環進行了更詳細的研究。正是在二十世紀90年代,伽利略號和地面觀測系統對木星行星環的數量做進行了一個完整的統計。那麼,木星到底有多少環呢?
  • 妊神星為何無法獲得球形外觀,其行星環在矮行星中普遍嗎?
    在遙遠的柯伊伯帶中,神秘的矮行星為人類的探索製造了很多「麻煩」。直到過去的十多年時間,科學家們才發現了其中的大部分。除了Ceres之外,它們和地球之間的距離都很遙遠、且本身相對較小,總是潛伏在海王星以外的深處,因此,即便使用大型望遠鏡,也難以對它們進行詳細的觀察。
  • 太陽系的最美行星環真的是土星環嗎?
    太陽系最美行星環究竟花落誰家?圖片來源: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噴氣推進實驗室/亞利桑那大學/德州農工大學,天體陰影(夜晚)一側的天王星環當我們一說到擁有星環的星球的時候就是指土星,對吧?先別忙著下定論,其實另外還有三個巨型氣態行星有它們自己的星環系統。
  • 地球如果有一個行星環,會是什麼模樣?
    太陽系的八大行星中有4顆行星有光環,其中最漂亮的還屬土星。因為土星光環,土星被認為太陽系中最美麗的行星。土星光環的發現最早要追溯至1610年,義大利天文學家伽利略用望遠鏡發現土星有複雜的光環。
  • 科學家發現最大的環雙星行星克卜勒1647b
    網易科技訊 6月14日消息,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聖地牙哥州立大學的研究團隊通過克卜勒太空望遠鏡發現了迄今最大的環雙星行星這類圍繞兩顆恆星公轉的行星也稱為「塔圖因」行星,塔圖因是《星球大戰》中一個環繞雙星運轉的虛構行星,是天行者家族的故鄉行星。
  • 地球如果有行星環,人類生活將會有重大變化
    在宇宙中,我們能夠發現許多的行星有著漂亮的行星環,在太陽系中比如木星、土星和天王星就有著漂亮的行星環,如此的「高顏值」,讓它們也一直深受天文學家的喜愛。那麼,今天的話題來了,如果我們生活的地球也有了行星環,除了提高地球的「顏值」之外,我們的生活會有什麼影響?
  • 遙遠外太空飛船拍到非凡近照,行星環看起來像抹去一樣,黑白分明
    趣味探索訊 在太陽系中,八大行星中4顆擁有著行星環,它們是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而土星行星環是它們之中最壯觀、最奇特的。曾經多次穿越土星行星環的卡西尼號飛船已經不在了,不過它給人類留下了豐富遺產,一張張非凡的土星環近照展示了一個異乎尋常的行星世界。
  • 為什麼土星有行星環,而地球卻沒有?原來它被月亮「吃掉」了
    行星環是指圍繞行星旋轉的物質構成的環狀帶,而一說到行星環,就會讓人情不自禁地想到土星的圖像,土星常常被認為是太陽系最美麗的行星,因為它有一個龐大而多彩的行星環。為什麼土星會有行星環呢?太陽系中,不僅僅是土星有行星環,像木星、天王星和海王星也都有,只不過它們的光環比較暗淡,沒有土星那麼耀眼奪目。那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有行星環嗎?這個問題很明顯,看看地球的圖像就能得出答案。但為什麼地球沒有行星環呢?
  • 土星環中的行星歷史
    文章來源:AAS Nova編譯:艾宇熙校對:牧夫天文校對組編排:葛明紅後臺:庫特莉亞芙卡 李子琦圖註:「卡西尼」號探測器拍攝的土星環圖源:NASA / JPL-Caltech / Space Science Institute圖註:「卡西尼」號探測器拍攝的土星環近距離照片呈現出由螺旋密度波造成的明暗交錯條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