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概況
公司是CMP拋光液的龍頭。在之前的文章《用人話講一下半導體材料產業格局》一文中,我大概講了CMP拋光的一些知識:
CMP就是「化學機械拋光」,也就是同時用化學(拋光液)和物理(拋光墊)相結合的方式把晶圓磨平整。畢竟晶片是個細活,要在指甲蓋大小的地方搭建那麼多元器件,就要求這塊晶片能達到納米級的平整度。要不然,肉眼雖然看不出來,但放大了看,這晶片起起伏伏跟山包一樣,各處電阻值不均,光刻也刻不準。拋光液就是一些研磨顆粒、添加劑和水製成的東西,用途廣泛,有酸性的、鹼性的、金屬的、非金屬的。拋光液的問題在於,你得控制好各種成分的比例,要不斷優化配方直到最合適,所以配方和流程是每家公司的機密,也是核心競爭力所在。拋光液基本上也都是美日企業把持,其中美國卡伯特市佔率36%,日立15%,富士美11%,德國Versum10%。國內比較有希望的公司是安集科技,公司的拋光液已經能用於12英寸晶圓,但市佔率僅2.44%。
公司目前的拋光液在130-28nm技術節點上實現了規模化銷售,14nm技術節點產品正在客戶認證中(總所周知,需要2-3年時間),10-7nm產品正在研發。
這個納米就是製程水平,越小越先進,境外目前主流工藝是14nm,大陸境內是28nm(中芯國際),三星和臺積電則力推10-7nm工藝,而大陸龍頭安集科技目前的14nm產品還僅僅在客戶認證階段,可見和境外對手的差距。製程工藝基本反映出晶圓廠的先進性,可以看出,三星和臺積電屬於第一梯隊,大陸的中芯國際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競爭對手概況
拋光液基本上也都是美日企業把持,其中美國卡伯特市佔率36%,日立15%,富士美11%,Versum10%。拋光液方面公司暫無國內的競爭對手,在光刻膠去除劑領域,對手是上海新陽。
(1)卡伯特(Cabot Microelectronics)
(2)富士美
2017年富士美銷售總收入357.88億日元,其中CMP拋光液146.21億日元(1.41億美元)。
(3)Versum
這是美國公司,之前在《用人話講一下半導體材料產業格局》一文中寫為德國,失誤。2017年其總營業額11.27億美元,其中材料業務銷售額8.3億美元。CMP拋光液和電子特氣都被歸入先進材料中,大概是3.15億美元。
產品業務
(1)CMP拋光液
主打產品是銅拋光液(佔比80.12%),其他還包括鎢(5.08%)、矽(1.66%)、氧化物(10.72%)的拋光液。其中,銅拋光液廣泛應用於130nm及以下技術節點的邏輯晶片,以及一定的存儲晶片,因為從130/90nm工藝開始,銅憑藉良好的導電性能成為目前最主要的金屬材料;鎢拋光液主要用於存儲晶片,在邏輯晶片中只用於部分工藝;矽拋光液用於晶圓的初步加工過程;還有新型的鈷拋光液,主要用於10nm以下的新技術節點。
14nm以下邏輯晶片工藝要求CMP工藝達到20步以上,7nm工藝要用到30步;90nm工藝只需5-6種拋光液,但14nm要用到20種以上,7nm則增加到30種。所以說,拋光液的技術要求、種類要求,都很高,更要命的是,你還得和時間賽跑。為了追趕摩爾定律,技術節點每2年更新一次,你得研究更先進的拋光液,好在每一代技術節點的工藝還能維持20年左右的市場需求,不會因為新技術出來以後就馬上報廢。
(2)光刻膠去除劑
在《用人話講一下半導體材料產業格局》一文中我也稍微講了光刻膠,通俗理解,這玩意兒是用來抹在晶片上的,然後光一照,照到的地方膠就熔化了,沒照到的還留著,那我們不就可以用這門技術在晶片上刻電路了?刻完後,你得用什麼溶液把光刻膠的殘渣洗掉。這種產品就不屬於CMP拋光工藝了,屬於溼電子化學品,所以營收佔比不大,僅17%;CMP拋光液佔比83%。
產業鏈下遊
CMP材料是直接賣給晶圓廠的,全球Top8晶圓代工廠的銷售額佔全球份額的88%,中國臺灣的臺積電、聯電、力晶位居第1、3、6位,中國大陸的龍頭中芯國際以5%市場份額排第五,華虹宏力、上海華力以2%市佔率排第七。所以,公司下遊客戶集中,也是沒辦法的事。
股東結構
幾位創始人都是美籍華人,所以使用了典型的紅籌架構,因為科創板允許紅籌企業上市所以也就沒拆了。開曼公司雖然是大股東,但這家公司本身無實控人,這是一個較大的風險。幾位創始人都是科技大牛,團隊也由眾多海歸、碩、博組成,研發費用佔營業收入比例21.64%,很符合科創板的特徵。
另外就是國家集成電路基金入股,有國家隊的公司會讓人安心一些。
財務情況
從盈利能力看,常年超過50%的毛利率提現了產品的競爭力,畢竟目前能提供拋光液的僅此一家。19年淨利率23%,20年三季度報更是高達36.8%。那麼該競爭力是否可以持續?以拋光液的技術壁壘,以及客戶認證的壁壘,大概率是的。財務上沒有太多槽點,就不寫那麼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