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腿漁鴞(Bubo blakistoni)是貓頭鷹界體型最大的,成年毛腿漁鴞身長在67~77釐米不等,假如在野外冷不丁遇上一隻,可是真的挺嚇人的。然而這種貓頭鷹目前全世界野外種群估計不到1000隻,也是令人十分惋惜的一件事。
毛腿漁鴞主要分布在日本北海道,朝鮮,中國東北一帶,以及俄羅斯的部分地區。中國最後一次可靠的目擊紀錄發生在1982年的小興安嶺,之後在大小興安嶺、長白山地區、呼倫湖地區都未曾發現。
毛腿漁鴞大約有4個亞種,但現在在野外發現的僅有兩種,另外兩個亞種只有標本存留下來,未能證實是否真是亞種。
毛腿漁鴞鷹主要的食物是魚,這和大多數貓頭鷹喜歡吃老鼠兔子不同。在日本北海道,毛腿漁鴞被尊為保護村莊的貓頭鷹神,但在俄羅斯,它們因為體型大,脂肪豐富,味道肥美被當成食物大量捕殺。
Jonathan Slaght是全世界唯一一個對毛腿漁鴞進行過細緻專業研究的科學家。他在2001年第一次在一個志願活動項目中了解到這種貓頭鷹。他去翻閱相關資料,卻發現對毛腿漁鴞的研究止步於40年前,而且資料陳舊還錯漏百出。
Jonathan Slaght建立起了一個保護毛腿漁鴞的組織,來自俄羅斯,日本等地的科學家也逐漸響應並加入了他。因為這些科學家的努力,現在有更多的人開始了解到這種貓頭鷹,並願意出力保護它們。
越是體型大的生物保護起來越不容易,它們需要的領地面積廣大,繁殖速度也比體型小的生物要慢。保護和繁育全世界最大的貓頭鷹品種,是一個任重而道遠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