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夜景。(本版圖片除署名外均由株洲市委宣傳部提供)
戴 鵬
11月20日,全國精神文明建設表彰大會在京舉行,株洲市以優異的成績通過複查,確認繼續保留全國文明城市榮譽稱號。這是株洲市自2015年榮獲、2017年蟬聯全國文明城市以來,第三次摘得桂冠。
連續三次成功蟬聯全國文明城市,對株洲市而言,不僅是保留了一項榮譽,更彰顯著城市治理水平。
近年來,株洲市已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為動力,大力推進社會治理體系的創新,實現文明城市共建共治共享,取得豐碩成果。株洲人民學有優教、勞有所得、住有宜居、行有暢途、病有良醫、老有善養,幸福指數不斷攀升。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在大力推進社會治理體系創新的過程中,株洲市委、市政府始終秉持全心全意為人民謀福利的初心,既有超前的思維,更有紮實的實踐,一切圍繞群眾所需所想,不因事大而畏懼,不以事小而不為,取得了一大批廣大群眾看得見、摸得著、評價高的成果。
幸福,是一座城市對文明的追求
今天的株洲,對文明的執著,正在一天天地提升、美化著這座城市。
在這裡,無論是晨曦初露,還是華燈初上,漫步在城市的小道上,不經意間,你總能與文明的因子不期而遇:寬敞整潔的廣場、綠樹掩映的公園、美麗的湘江風光帶、彬彬有禮的市民……
市民在改造後的湘江株洲段河東風光帶休閒。 劉震 攝
在這裡,文明創建不僅是一項工作,更是一種行為的自覺。這些年來,株洲市委、市政府一直在自加壓力,始終錨定「建設更高水平文明城市」的目標,毫不動搖,堅定作為,力求使最廣大的人民群眾收益。
文明勸導。
——株洲市級財政公共預算支出的72%用於民生,老百姓關心的學校學位、醫院床位、小區梯位、停車車位、公廁蹲位、就業崗位分行得到有效保障。株洲「廁所革命」成為全國樣板,公廁變驛站、「方便」更方便,「建寧驛站」成為城市新名片。
——全面推進「民生100工程」。推進「最多跑一次」改革,九成以上事項辦理「最多跑一次」;打通城市斷頭路30餘條,提質升級農貿市場19個,獲評「全國2019年餐飲安全治理舉措」創新獎。
更重要的是,作為「小英雄」戴碧榮的故鄉,文明創建不僅使株洲城鄉面貌煥然一新,更大幅提振著株洲人的精氣神,催生著層出不窮的時代新人。
目前,株洲已先後有45人榮登「中國好人榜」。此外,還有楊穎、肖雅清2人獲全國道德模範提名獎,劉朝華、龍秋華、潘堯生、何遙等6人獲省級道德模範稱號,醴陵市的劉天健家庭被評為全國文明家庭。
文明創建,還使志願服務成為常態。如今的株洲,已完成以社區為平臺、社會組織為載體、社會工作專業人才為支撐的「三社聯動」項目249個,建立鎮(街)社工站112個,社會組織2681家,擁有註冊志願者56.03萬人,實現全市鎮(街)「三社」覆蓋率100%。
志願服務手牽手,文明實踐心連心。
在該市,天元區通過「黨建領航·三社聯動」成功創建「全國社區治理和服務創新實驗區」,荷塘區、醴陵市被評為「全省社區治理和服務創新實驗區」。在2019年全省民政工作會議上,株洲市以《深化「三社聯動」創新城鄉社區治理》為題作典型發言,推介相關工作經驗。
文明創建,極大提升了株洲市民的幸福感、獲得感。一張張幸福的笑臉,成為株洲市民對文明城市創建成果最直接的評價。
幸福,是從「指尖」到「心尖」的服務
「書城對面的夜宵攤上太吵了,影響休息,能管管嗎?」
11月18日23時36分,幸福蘆淞鐘鼓嶺社區微信群又來信息了,一位居民在微信群裡投訴噪音汙染。1分鐘不到,社區主任就「冒泡」回應了。13分鐘後,居民再次在群裡發言:「現在沒有聲音了,非常感謝。」
在株洲,像這樣的微信群還有許許多多。從去年開始,該市已在縣、鄉、村、組和群眾建立五級微信群組27115個。微信群組覆蓋所有村(社區),入群人數超過172萬,佔全市總人口42.8%,每天有數萬名幹部與群眾在網上網下交流、溝通。
「@所有人,村民們好!我是白兔潭鎮黨委書記肖小武,今天我值班……」11月19日上午8時,醴陵市汆溪村「醴陵為民」網上群眾路線微信工作群,肖小武準時「打卡」。
「肖書記,汆溪小學門口的安全問題怎麼解決?」「能設警示牌、警示燈、減速帶嗎?」「放學時間可否封路半小時?」……肖小武的手機震動不停,一一回覆:「我們設立『護學崗』,輪流由黨員當志願者,疏導交通,護送學生過馬路。」
文明交通行動——愛心斑馬線。
微信連通千萬家,黨群眾聯繫更緊密。群眾進了群,民意也就進了群。微信群,成了排憂解難的「辦事廳」。
今年初以來,通過這些微信群組,讓「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株洲市各級幹部收集群眾訴求3.4萬餘件,已解決3.3萬餘件,解決率99.2%,「指尖服務」獲得老百姓交口稱讚。
有了微信群,民眾建言更方便,黨政納諫更直接。許多幹部說,有了微信群這個網絡平臺,就能夠收到更多的「金點子」,為科學決策提供了重要參考。
通過推行「網格化+微信群」,醴陵市有效整合各方面資源和力量,發揮政策「宣傳窗」、幹群「連心橋」、群眾「伺服器」、社會「平安港」作用,使服務由被動轉向主動,管理由粗放轉向精細。今年,在全國創新社會治理典型案例頒獎暨經驗分享活動中,該市「全面推行監督與服務微信群,走好新時代網上群眾路線」獲評最佳案例。
幸福,是老年人生活更有保障
11月19日9時30分,株洲市牛形山長者照護之家活動室裡音樂準時響起,在護理人員的協助下,一群老人伸伸胳膊,扭扭腰,做起了操,動作雖然有些笨拙,但臉上的笑容卻如孩子般開心。
在株洲城鄉,像這樣快樂幸福的老人群體比比皆是。
近年來,作為全國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改革試點城市,株洲市通過政策創製、網際網路+、人才強基等「八大行動」和養老服務標準化、信息化、專業化等「六化建設」,打出了一系列漂亮的組合拳。
2017年,株洲市制定了《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體系建設規劃(2018—2020年)》《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改革試點方案》《關於全面開放養老服務市場提升養老服務質量的實施意見》等多項政策文件,為全市老齡事業指明了發展方向,為養老體系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
去年,該市又出臺文件,要求普遍加大對社區養老服務設施建設力度,新建小區按照人均用地不少於0.25平方米的標準規劃設置養老服務設施,老人住房裡須設獨立衛生間,配置空調、中心供氧、24小時熱水供應、緊急呼叫系統等。
為滿足老年人多層次多方面的養老需求,該市支持公立醫院拓展醫養服務,同時積極推廣「醫養結合」養老服務新模式,通過引導國有企業醫院轉型、鼓勵社會資本進入、支持公立醫院拓展醫養服務等舉措,株洲逐步形成了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統籌發展的醫養融合格局,為那些就醫不方便的老人提供了極大便利。
同時,株洲市還啟動了市級養老服務監管平臺、12349為老服務熱線以及「株洲養老」手機APP平臺,這三個平臺三位一體,以後老人只需要通過手機進入平臺或者撥打熱線,就可以選擇養老機構、選擇居家家政服務、緊急求助以及對養老機構及其服務存在的問題進行投訴舉報。
目前, 株洲市已建成養老機構165個,四級養老設施覆蓋率100%,養老床位2.8萬餘張,基本建成城區15分鐘、縣域30分鐘養老服務圈。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為,老有所樂,這一常態,成為株洲看得見摸得著的幸福。
幸福,是優質醫療服務送到家門口
「易叔叔,最近身體感覺怎麼樣?咱們先量量血壓……」11月20日,天元區泰山路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醫護人員來到天泰花園小區,家庭醫生吳慧賢了解易漢欽老人的近況後,麻利地為老人量血壓。
「高壓168、低壓90,高啦!有沒有堅持吃降壓藥?」吳慧賢邊記錄資料、邊詢問老人用藥情況。得知老人沒有按時吃藥,她從飲食、用藥等方面事無巨細地「嘮叨」了一番。
吳慧賢所在的泰山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及其服務站共有10個家庭醫生籤約服務團隊,每個團隊每周安排3個半天上門服務。從今年5月份開始,該中心開始實施有償家庭醫生籤約服務。1年8元錢,老百姓在得到基本公共衛生服務之外,還可以享受到醫聯體就診轉診、居民醫保等優惠政策。
「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折騰』,群眾就醫更方便。」吳慧賢說。
像吳慧賢這樣的家庭醫生,不僅把老年人和重點慢病患者「管」了起來,還把孕產婦、兒童、殘疾人、貧困人口和肺結核病等重點人群納入籤約管理範圍。
自2016年全面啟動家庭醫生籤約服務以來,株洲市已組建745個家庭醫生籤約服務團隊,常住人口籤約數近128萬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實現了籤約全覆蓋。
健康服務送紅利,眾多患者有「醫靠」。家庭醫生的出現,將優質的醫療服務送到了家門口,受到廣大市民的一致好評。
「要以更大的勇氣和智慧攻堅克難,深化公立醫院綜合改革,著力補齊醫療短板。」2013年,株洲市提出,高位對接引進高水平團隊,通過「外引內提」,提升公立醫院醫療水平。
以此為起點,株洲市開始重新布局區域醫療機構,3年間建立市、區(縣、市)、街道(鄉鎮)、社區(村)4級醫療服務體系,完成城區21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141個衛康室布局和標準化建設,改擴建63個鄉鎮衛生院和1000多個村級衛生室,構建起居民步行15分鐘健康服務圈。
目前,株洲市縣域內就診率達88%以上,其中醴陵、攸縣達到90%以上,同比穩步提升。至此,首診在基層、康復回基層的就醫格局,在株洲初步形成。
幸福,是老舊小區換新顏
11月21日18時,天色已經黑透。
在蘆淞區淞億小區,孩子們三五成群的忙起來,他們有的從家往外搬凳子,有的圍著銀幕跑來跑去撒歡,一場露天電影即將放映。住在小區B棟2單元的雷順,吃過晚飯匆忙收拾好碗筷,也拎著一隻暖壺出門,給院子裡聊天的老人們倒上一杯自己沏的黑茶。
「國慶節前夕,我搬回這裡老房子住。每晚在院子裡,跟老人們喝喝茶,逗小孩玩耍,感覺很好。」雷順說,僅僅一年前,小區還是破爛不堪的。現在變了,路燈亮起來了,進出口監控器裝上了,小坡上的護欄安好了,居民第一次感到住在這裡也很安全幸福。
改造老舊小區,醫治城市「心病」,了卻居民「心事」,株洲一直在行動。
2017年,該市開始實施《舊城提質三年行動計劃(2017—2019)》,老舊小區專項整治工程被納入其中。今年9月,市住建局又進一步在全市全面啟動老舊小區調查摸底工作。
來自株洲市住建局的數據顯示,自2017年開展舊城提質行動以來,全市共投入資金約1.51億元,對44個老舊小區9442戶居民進行改造,全面完善了老舊小區的道路、排水設施、照明等基礎設施,增設消防設施,美化景觀環境,以及房屋屋頂防水、樓道整治、配套用房改善等。
今年,既有住宅加裝電梯也在株洲市全面鋪開,全市四區受理申請批准加裝120臺,涉及城市四區,49個居民小區、107個單元,惠及約1470戶家庭,近5000居民。明年春節前,這些加裝電梯將全部投入使用。一大批居民,特別是老年人的「上下樓難」問題將得到徹底解決。
硬體上去了,服務也要跟上。
株洲創新以黨組織為核心,以小區黨支部、業主委員會、業主監督委員會及物業公司為主體,聯合轄區內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群團組織等力量的「1+4+N」小區黨建模式,整合各方資源,組建「小區醫生」「小區教師」「小區律師」等「紅色」志願服務隊,黨支部還牽頭建立會商制度,調動大家參與小區治理的積極性,共建共治共享幸福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