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稻麥如浪,五穀清香。在收穫的金秋時節,我們迎來了第35個教師節。過去一年中,我校湧現出了一批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紮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四有教師」典型,各個學院對其中的部分優秀教師進行了專訪。值此教師節來臨之際,新聞網特推出《立德樹人好老師》專欄,通過講述這些優秀教師立德樹人、築夢農大的故事,展現他們堅定信念、率先垂範、教書育人、勤勉治學的時代風貌。
溫文爾雅、平易近人是食品學院陳芳教授給人的第一感受,然而隨著訪談的深入,我們了解到她不僅是位堅韌不拔的學者、認真負責的好老師,更是一位有大智慧的生活哲學家。
心系食安 創新發展
陳芳教授的團隊重點研究食品加工過程中內源有害物的形成機理、控制技術,食品中外源汙染物的降解技術,以及食源性活性成分的毒性幹預作用。一直以來,陳芳老師始終保持嚴謹的治學態度,在科研一線努力奮鬥、成果豐碩。
丙烯醯胺是一種白色晶體化學物質,屬於二類致癌物。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品在高溫烹調下容易產生丙烯醯胺。2002年我國對於丙烯醯胺的研究幾乎空白,缺乏基礎數據。陳芳教授帶領團隊克服食品體系組成複雜、幹擾大的難題,率先建立了涵蓋種類多、準確、靈敏的丙烯醯胺定量方法。並在2005年受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委託,進行了中國食品中丙烯醯胺含量狀況調查和風險評估工作,對市場上500多種食品進行了檢測、膳食暴露量和風險評估,為管理部門提供了第一手數據。丙烯醯胺數據被列入國際食品汙染物資料庫,填補了當時東方食品中丙烯醯胺含量狀況的空白。
從2004年開始,陳芳教授便致力於研究加工伴生危害物的形成機制及控制技術,在2011年取得了重大突破,為利用胺基酸、肽抑制食品中丙烯醯胺的形成奠定了理論基礎。未改變加工工藝而僅僅通過配方調整實現了薯片、麵包等即食食品的胺基酸控制,胺基酸含量降低 50%以上,以孫寶國院士為主任的鑑定專家委員會認為該技術達到國際領先。
不僅如此,以上述工作為核心建立的丙烯醯胺抑制技術自2010年開始在福建、河南、瀋陽等數家即食食品企業實現產業化應用,使得產品性價比大幅度提高,顯著提高升了產品的質量安全水平和企業的市場競爭力。技術應用至今,顯著提高了經濟和社會效益,為我國食品加工伴生危害物的控制提供了成功模式,為提升我國果蔬製品及即食食品的安全性做出了重要貢獻。
另外,她的團隊以富含花色苷的果蔬對丙烯醯胺等危害物引起的線粒體氧化應激進行幹預,取得顯著效果。首次提出了花色苷通過保護線粒體結構和功能免受氧化損傷的防護機制,為膳食幹預提供了科學依據。在食品加工安全這一涉及我們每一位老百姓的問題上,陳芳教授兢兢業業,堅持不懈,為老百姓的食品安全撐起了健康防護的保護傘,為我國食品加工安全保駕護航!
教書育人 寓教於樂
陳芳老師治學嚴謹,「傳道授業解惑」是她的職業信條。在教學中,她不拘於傳統教學方法,因材施教、靈活教學,不斷探索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教學成果廣受師生好評。
在課堂上,陳芳老師會隨時提問,她認為很多與課程相關的理論知識同學們並沒有加以應用過,因此她經常為學生創造實際的應用情境,啟發他們調動「老」知識解決新問題,久而久之,思考的習慣便在學生們心中建立起來了。除了課本上的知識外,她還會將學生關心的話題(如外賣食品、網紅食品)、食品安全誤區等引入課堂,幫助學生學會以客觀的視角看待和分析問題。而在課外會採取小組協作式教學方法,要求學生們團結合作,各司其職,提升他們深入研討問題的興趣,鍛鍊同學們的團隊意識,提高解決問題的效率。
陳芳認為科學事業的成功需要嚴謹的治學態度和獨立思考、不斷學習的能力。因此,如何激發學生們內心的正能量,讓他們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於國、於家、於社會的價值一直以來是陳老師關注的重點。而結合食品專業的特點,在本科生的教育培養中,讓學生學會以客觀的視角看待和分析我國的食品安全問題,明確作為食品人應該承擔的責任和義務,樹立正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則是最關鍵的一部分。
其次,培養學生的邏輯思考能力和把知識融匯貫通的能力也是陳師非常重視的一部分,她希望讓學生成為會學習新知,會思考問題的科研性人才,引導學生把零散的知識穿成線、織成網,去思考和解決問題。此外,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也很關鍵,陳老會從國家和產業需求出發,分析領域現狀和問題,藉以培養學生將理論聯繫實際,突破已有框架的能力,幫助學生尋找新角度去研究和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對於研究生的培養,陳老師講到:「他們需要更廣闊的視野,要能站在大領域去看問題,堅信自己的研究會成為推動科技進步的一部分。」陳老師的一位研究生說:「老師經常會給我們分享一些近期的研究成果,也會針對每個人不同的研究方向,私下裡發給我們。我們組會時除了對近期研究結果的報告之外,也會進行文獻匯報,同老師一起分享最前沿的相關研究內容。」
以身作則、潛移默化,將正確的科研觀和造福社會的責任意識根植於每一位學生的心中,於小教中見大智,陳芳老師堪稱教學楷模。
勞逸結合,合理生活
在陳老師看來,她的工作和生活並沒有明確的界限。她認為,時間是一個不可分割的連續量,工作和生活同時在進行,邊散步邊考慮一下最近的科研動向,有空看微信時重點關注一些感興趣領域的進展。她說做科研工作就像是當偵探,一個個解不開的謎題對她而言有無窮的樂趣。和年輕人待在一起也是如此,年輕的血液總是帶動著她的心態一起年輕。
雖然大部分時間用在工作中,但陳老師也總能發現生活中的樂趣,唱歌、寫作、桌球,空閒時間也會參加女兒的親子活動,或者與家人朋友一起相聚或郊遊。陳老師還非常關心學生們的生活,小到每日餐飲,大到終身大事。在和學生聊科研的時候也會關心他們的生活和思想。陳老師的和藹可親讓更多的學生願意與之傾訴。她的一位學生說道:「陳老師是一位很熱愛生活、很有童心的人。她會鼓勵學生在科研之餘多鍛鍊身體、外出活動。」因為老師設身處地地關心學生,所以學生都將她當做知心的朋友,經常和她分享近期的狀態和趣事,學生們也願意聽從她的意見和想法。
搞研究,她勤奮認真,紮實求是,引領著食品安全領域的潮流。做老師,她平易近人,以身作則,以真才實學吸引著學生。正是有著認真嚴謹的科研態度和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使得陳芳老師贏得了身邊的老師同學們的愛戴與尊敬,成為師生中的楷模。多年來,陳芳教授圍繞果蔬加工及產業鏈安全開展了深入系統的應用基礎研究、技術開發、產業化應用和科普,在促進公眾健康和產業發展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在食品加工安全這一涉及我們每一位老百姓的問題上,陳芳教授兢兢業業,堅持不懈,為老百姓的食品安全撐起了健康防護的保護傘,為我國食品加工安全保駕護航!
責任編輯:孟祥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