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造出一把衝鋒鎗的許昌126廠
早前報導:
河南神秘兵工廠建在伏牛山麓 林彪叛逃致部分下馬
河南神秘兵工廠建在伏牛山麓 2003年退出歷史舞臺
「三線」建設末期,126廠建在了許昌縣。後來因為國際形勢變化,該廠還沒生產就「軍轉民」,來自黑龍江省北安市的2000多名工人,在這裡生活。因為種種原因,河南的531工程、魯山地下軍事指揮中心等軍事工程也相繼下馬。 記者殷曉章/文圖
◎槍廠搬遷之路
這是10月中旬的一天,秋日的暖陽灑在許昌縣蔣李集鎮南的集市上。
這裡是一個農業鄉鎮,這裡到處是田地阡陌。在這裡,你還會聽到很多人說東北話。
這些東北人,為什麼千裡迢迢地來到這裡生活呢?
1981年,楊雙成從黑龍江省北安市來到了許昌縣蔣李集鎮。
楊雙成祖籍黑龍江省綏化市,來許昌前,在626兵工廠(國營慶華工具廠)當行政幹部。該廠是國家重要的輕武器生產基地。
626廠的前身,是張作霖在1921年所創建的「東三省兵工廠」,瀋陽解放後更名為「323廠」,職工大多是瀋陽人。
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後,國家將323廠從瀋陽遷到北安市區,命名為「北安衝鋒鎗廠」,它的第二廠名為「國營慶華工具廠」,代號「626」。
該廠主要生產50式衝鋒鎗、54式手槍、56式衝鋒鎗等輕武器。抗美援朝期間,志願軍戰士使用的輕武器大部分出自這裡。
1969年3月,中蘇珍寶島戰役爆發後,國家出於安全考慮,將626廠的一部分生產線搬遷到廣西桂林、甘肅天水、遼寧建昌等地。
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蘇關係持續緊張,國家決定將626廠整體搬遷到地處中原的許昌縣。
◎曾經的「神秘」
對於許昌,楊雙成只知道這裡是三國梟雄曹操的建功立業之地。
搬遷令一下,楊雙成和職工們爭相報名。他們乘坐的火車,在哈爾濱和北京倒了兩次車。出了許昌火車站後,他們又急忙趕到20公裡外的新廠址(原河南農學院所在地),參加新廠建設。
那時,成立有許昌626廠工程指揮部,負責新廠的建設,對外稱作「河南慶華機器廠」,番號是「126」。
從此之後,楊雙成的命運和126廠緊緊綁在了一起。
126廠有一個武器科研所,裡面有各式各樣的輕武器。按照計劃,126廠主要生產五四式手槍和五六式衝鋒鎗。
後來,中蘇關係開始緩和,國家要求兵工廠不再整體搬遷。626廠遷入許昌的僅有2000多名職工,加上隨行家屬,一共6000多人。
在周圍的群眾看來,126廠
神秘又威嚴。廠房四周高大的圍牆上架有電網,工廠門口有持槍站崗的衛兵。附近在此幹雜活的群眾要想進入廠區,也要履行嚴格的手續才行。
東方今報記者看到,儘管126廠的部分廠房已經廢棄,但時至今日仍能看到圍牆上鏽跡斑斑的鐵絲網。
◎「126屯兒」
在集市上穿行,你會看到,公路兩旁坐落著破舊的廠房和成排的老式住宅樓,周圍是廣袤的田地和一個叫下寨新村的行政村。
而在30多年前,126廠儼然一個功能完備的小城。
這裡不僅有行政區、生產區、生活區、娛樂區,還有包括幼兒園、小學、初中、中專和電大在內的教學區。
小城裡住著幾千名職工和家屬,他們住著農村人羨慕的樓房,出行有自行車,吃穿講究。
讓楊雙成想不到的是,他們把126廠的生產線和檢驗槍枝的靶場順利建成後,國家卻一直沒有下達造槍任務。
原來,此時中蘇關係和國際形勢,已經發生了重大改變,和平時期,國家不需要那麼多輕武器了,126廠開始「軍轉民」。
126廠原來生產槍枝的流水線,改為生產摩託車、內燃機、開關、發令器等民用產品。而到了2005年,隸屬於中國兵器工業集團公司的126廠宣布破產,被劃歸許昌市管轄。
如今,廠子周圍的群眾,已經住上了嶄新的樓房,而這個廠子的那些職工,住的樓房卻一天比一天破舊。
126廠破產後,大量職工下崗,部分職工返回東北。目前,居住在慶華社區的那些老126廠職工,加上家屬有2000多人。
他們依然保留著家鄉的生活習慣,吃的是東北菜,說的是東北話,他們稱慶華社區為「126屯兒」。
去年,81歲的楊雙成回到了闊別30多年的黑龍江省北安市。重回故地,已是面目全非。
2005年6月,626廠宣布破產重組,現已收歸地方,主要生產運動用槍、警用槍枝、機電設備等,而已建成的北安市慶華軍工遺址博物館,仍濃縮著626廠的輝煌歷史。
◎夭折的工程
在河南,一些「三線」時期建設的軍事工程的命運,大多和許昌126廠近似。
國家上馬531工程時,考慮到濟源不但地處深山,且毗鄰洛陽,而洛陽的拖拉機廠在戰時有生產坦克的能力,這裡極易形成軍事基地。
參與濟源531工程建設的技術人員,來自北京、上海、重慶、遼寧瀋陽、內蒙古包頭、山西定襄等地。當時重慶建有不少生產常規武器和重武器的兵工廠,包頭市的兵工廠主要生產各種火炮,而山西定襄是中國有名的鍛造之鄉。
當初,國家計劃把包頭整個炮廠都遷到濟源,把531工程建成我國最大的火炮廠,使濟源成為我國重要的軍事、重工業要塞。於是,濟源一個個不起眼的小山溝,變成了火熱的工地。
與此同時,在魯山縣西南層巒疊嶂的伏牛山中,也開始了極為神秘的施工。
魯山縣四棵樹鄉有一座建於上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地下軍事指揮中心,該指揮中心規模宏大,主要由地面建築和地下建築兩部分組成,佔地十餘萬平方米。地面建築主要由16棟167間堅固的房子構成。地下建築主要由指揮洞、作戰洞、通訊洞三部分組成,還有暗道、暗堡、暗哨數處。
指揮洞長300米,高6米,寬5米,可容納大卡車出入。洞口置有八道防化門,堅如磐石,牢不可破;作戰洞長350米,高3米,寬2.5米,有房間110多個;在通訊洞內,可遙控指揮全國戰局。
後來,因為林彪叛逃再加上中蘇關係緩和,在建的531工程便擱置了下來。而歷經三年半、花費數億元建造的魯山地下軍事指揮中心,也沒能派上用場。
現在,魯山地下軍事指揮中心已交給地方,改名「秘洞景區」,對外開放。
一個擁有三家兵工廠小鎮的沉浮
記者殷曉章/文圖
1970年6月竣工的焦枝鐵路,是「三線」時期修建的一條貫穿南北的備戰鐵路。8個月建成800公裡鐵路,創造了我國鐵路修建史上的奇蹟。南召縣雲陽鎮依託焦枝鐵路在此設站以及鎮區和周邊布局有幾家大型軍工企業的優勢,一度成為河南省政府駐雲陽辦事處和全國綜合改革試點鎮,而魯山縣則錯失良機。
◎大會戰
從鐵路橋下的涵洞經過,徐繼民會經常看到一列列火車從鐵路橋上轟轟隆隆駛過。
作為紅陽廠的一名退休職工,徐繼民對這段鐵路懷有濃厚的感情。
從寫著「紅陽歡迎您」5個紅色大字的涵洞上方延伸至遠方的這條鋼鐵長龍,就是焦枝鐵路。
上世紀70年代初期,徐繼民到紅陽廠上班時,焦枝鐵路已竣工通車。紅陽廠內,有焦枝鐵路延伸至此的鐵路運輸專用線。
這裡生產出的軍品,在站臺被裝上火車,然後秘密運走。
當時,徐繼民眼中這條極大地方便了紅陽廠軍品運輸的鐵路,是我國一條貫穿南北的備戰鐵路。
1969年,中蘇珍寶島戰役爆發,為了備戰,國家開始著手修建一條與京廣線平行的焦枝鐵路。
焦枝鐵路從河南焦作月山編組站引出後,向西南方向延伸,經濟源、洛陽、南陽,直達長江南岸的湖北枝城。全長772公裡的鐵路,縱貫黃河、漢水、長江三大流域,地形複雜,工程浩大。
當時,國務院、中央軍委把建設焦枝鐵路的任務交由武漢軍區組織領導,由豫、鄂兩省的革委會和省軍區實施。1969年9月,焦枝鐵路河南段指揮部在洛陽成立,河南省軍區司令員張樹芝任指揮長。河南抽調8個市、地71個縣的48萬民兵、2.5萬名幹部參加會戰。
1969年11月1日,焦枝鐵路全線開工,原計劃建設工期3年至5年,結果8個月就提前完工。
◎親歷者
1969年9月中旬的一天,在襄縣潁橋學習的許昌地區水文分站技術員張向陽,乘車趕到寶豐。
當年,出於保密需要,焦枝鐵路工程代號「4001」。焦枝鐵路河南段指揮部工程代號「4050」。河南省共有8個專區的民兵參戰,組建4個民兵師,71個民兵團。許昌、商丘為第三民兵師,工程代號「4053」;南陽、周口專區為第四民兵師,工程代號「4054」。
許昌專區參加會戰的有禹縣、襄縣等7個縣的7.7萬民兵。各縣參加會戰的民兵團長、政委均由縣革委會副主任、武裝部副部長擔任,各民兵團均配有一定數量的工程技術人員和衛生人員。張向陽,就是眾多的前往參加焦枝鐵路工程建設的技術員之一。
全長1024.9米的沙河特大
是焦枝鐵路全線最長的大橋,有32個墩臺,由禹縣民兵團配合施工。
1970年1月26日,禹縣民兵李建業在7號井下作業時,井下突然湧水、冒沙,李建業犧牲。此後,李建業的父親為了支援「三線」建設,又把二兒子李智業送到沙河大橋施工工地。
當時,沈丘縣周營公社挑選了165人參加焦枝鐵路會戰,李灣村的徐如明被分在第四師沈丘民兵團一營六連,他們的任務是開鑿南召縣雲陽涵洞。
他們早上4點半起床,幹到7點半吃早飯,上午從8點半乾到11點半,下午從1點半乾到6點,晚上學習毛澤東思想。徐如明曾獲「五好戰士」獎。
◎雲陽工區
焦枝鐵路穿雲陽鎮而過,南召縣火車站就設在雲陽。
南召縣境內不但有客貨兩用的南召火車站,還有皇路店站、南召站、北召店站、九裡山站、分水嶺站等貨運火車站。
在上世紀60年代後期至70年代的「三線」建設中,雲陽鎮區及周邊建設了紅陽廠、向東廠,紅宇廠、中南廠四個國家直屬的大型一類企業,還有省屬的東風廠、長江廠兩個大型二類企業以及兵工355庫、河南物資儲備局、378等國家重點軍工企業等。
紅陽、向東、紅宇三個兵工廠合建有鐵路運輸專線,東風廠生產出的炮彈,則在附近的九裡山站裝上火車運走。如今,九裡山站已經停運。
那時,雲陽鎮附近生活著數萬名兵工廠職工和家屬,雲陽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人口大鎮、交通要鎮、經濟重鎮。
1974年到1977年,河南省政府曾一度設立雲陽辦事處(也稱「雲陽工區」)。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雲陽鎮鄉鎮企業蓬勃發展,成為南召縣的第一納稅大鎮。2012年,雲陽鎮被評為河南省第五批歷史文化名鎮。
隨著形勢的發展,南召縣的軍工企業開始「軍轉民」,部分生產線相繼搬遷到南陽、鄭州等地,雲陽鎮也變得沒以前那麼熱鬧了。現在,雲陽鎮正在竭力打造「工業強鎮、商貿重鎮、生態大鎮、文化名鎮」。
◎錯失的機緣
上世紀60年代中期以後,魯山也崛起了10家制槍造炮的兵工廠。這使當時的魯山搖身一變,成了一個充滿神秘色彩的軍事要地。
每個兵工廠除建有辦公樓、住宿樓和生產廠房外,均有各自的配套服務設施,廠區社會功能十分完善。據統計,江河機械廠、興州機械廠、達昌機械廠等10家軍工企業佔地5278畝,建築面積30多萬平方米,職工3萬多人。
另外,魯山縣還建有國營259儲備庫、某部隊油庫、某部隊軍械庫等戰備倉庫和武漢空軍航修廠、地下軍事指揮中心、魯山機場等軍事基地。
但是,魯山也錯失了一些機會。
因焦枝鐵路要與東起京廣鐵路孟廟站,西至焦柳鐵路平頂山西站的孟平鐵路連通,最初,機務段選在魯山,焦枝鐵路與孟平鐵路的連接點也選在魯山縣城北關,但因佔用土地和拆遷民安置等事宜,讓擔負魯山站設計勘察的單位多次與魯山縣革委會協調都沒結果。於是,設計組最後將車站定在寶豐縣楊莊,機務段定在別處。
而在上世紀60年代末期,國家機械工業部急需在內地尋找第二汽車製造廠的新址。魯山因為是國家建造的重要的豫西兵器工業基地,規劃建設的焦枝鐵路穿境而過,又背靠平頂山煤田,其縣城的沙河南岸被初選為該廠的新址。
按照當初規劃,該項目建設用地已遠大於縣城面積。不過,因為國家要在這裡建軍事基地,魯山革委會也怕第二汽車製造廠佔地多,人員多,增加魯山的負擔,沒有主動挽留,這導致第二汽車製造廠最終落戶湖北十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