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在伊洛瓦底江分支仰光河左岸的仰光,風光秀麗,四季常青,同時,靠近仰光河口,瀕臨印度洋也給予仰光絕佳的交通條件,因此,早在1852年,仰光就成為了下緬甸首府。1948年緬甸獨立後,仰光順理成章地被定為首都,成為了緬甸政府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所在。
這裡有世界聞名、金碧輝煌的仰光大寶塔,市內更是遍布佛教古蹟;1852年建成的仰光港是緬甸最大的港口,這個港口帶動了緬甸的經濟發展。然而,就在2005年11月4日,緬甸政府突然下令,緬甸首都和政府部門,開始前往緬甸新建首都內比都。與仰光相比,內比都在2002年以前,是一座連統一英文拼寫都沒有的荒地,究竟是何原因,讓緬甸政府決定遷都呢?

至今,關於緬甸政府遷都的原因都是眾說紛紜,大致原因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種。
第一,緬甸遷都是為了加強對於邊遠地區的控制,以及促進國家現代化建設,這條原因也是緬甸政府對外的公開說法。內比都與仰光相比,更加靠近國家地理中心,它是一座最靠近緬甸少數民族反政府武裝活動比較猖獗的城市,居中的地理位置,可以加強緬甸政府對於邊遠地區的控制,符合這個國家的長遠軍事發展戰略。

第二,有人認為緬甸遷都的真正原因,是為了躲避來自美軍或其他海上強敵的打擊威脅。就地理位置而言,瀕臨安達曼海的仰光不具備任何戰略防衛,非常容易遭受到來自於敵軍的直接打擊。內比都卻坐落在叢林山區,這裡易守難攻的地形,可以幫助緬甸軍政府面對外敵攻擊。近些年來,美軍對阿富汗、伊拉克動武的現狀,讓緬甸軍政府領導人非常忌憚美軍的突然入侵,所以緬甸當權者的安全思維,也就成為了緬甸遷都的原因所在。

第三,緬甸遷都是出於政治改革的需求。2003年8月,緬甸政府出臺了「七步走」這一民主計劃,為了減弱軍隊幹政的色彩,軍政府向國際社會一再保證將成功實施這一計劃。在現階段遷都計劃中,只有政府主要部門搬遷到了內比都,軍隊指揮機關則繼續留在仰光。
由於內比都人口較少,與緬甸其他地區聯繫較少,軍政府這一做法,可以減少國內民眾對於軍政府遷都決策的不滿,同時,也減少了國際社會對於軍政府內部高層人事變動的太多關注。也許,緬甸遷都的根本目的,就是為了保證軍人在緬甸政治中的主導地位。

當然,還有一種說法十分傳奇,據說,緬甸政府是根據星象徵兆才決定遷都。眾所周知,緬甸人自古以來對佔星術十分篤信,每當有重大活動,都要根據佔星術選擇合適的時間和地點。比如緬甸獨立的時間,就根據緬甸人的信仰,定在了1948年1月4日凌晨4:20;因此,國際上就流傳出這樣的傳言說,軍政府高層根據星象突然作出了最終遷往內比都的決定。當然,只是這種理由與前幾者相比,似乎有幾分無稽之談。
其實,類似緬甸遷都的行為並非孤例,國際社會上有不少國家曾因為種種原因,作出了遷都的決定。例如,南美大國巴西就曾在1960年將首都從全國最大城市裡約熱內盧遷到了位於腹地的巴西利亞;我們的近鄰韓國,也躍躍欲試的希望把首都從漢城遷往偏南的世宗市;蘇聯解體之後獲得獨立的哈薩克斯坦,也曾將首都從南部地區的阿拉木圖前往如今的首都阿斯塔納。

因此,緬甸政府選擇將首都從仰光遷往內比都其實並不奇怪,就目前而來看,緬甸遷都的行為,對於緬甸政府控制全國確實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也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緬甸在發展方面的過度依賴仰光城市病。因此,目前來看,緬甸遷都的行為不能說失敗,甚至成功居多,至於將來會如何,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