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各位父母有沒有遇到過這種情況,孩子會問你,我為什麼會感冒?我為什麼會生病?我為什麼會打噴嚏等等這些問題,父母的回答如果太過於專業,孩子會聽不懂,如果不解釋的話,孩子會一直保持著疑問。這個時候,父母可以陪同孩子一起看一部日本的動漫,來解答這個問題。
人體科學是孩子們的必修課,然而,這門學科並不容易學懂,因為身體內部的事兒,看不見、摸不著啊,感覺很抽象。看了這樣的動畫片,等於開開心心上了一堂特別優秀的生物課。
《工作細胞》是一記來自日本的強勢科普動畫,說的是我們每個人身體的故事。可以說,這世界上任何一個公司,都不及我們的身體勤奮。一年365天,全年無休,你工作它在工作,你休息它還在工作,你受傷了它要採取防護措施,你的喜怒哀樂它都不會閒著......
各種各樣的細胞,各種各樣的器官組織,你真的了解它們嗎?知道它們是怎麼工作的嗎?
《工作細胞》用擬人化的方式一次為你解答。在這裡,我們的身體不再是一片紅色幽暗的世界,而成了一座明亮有序的現代化都市。
人類身體裡有約37兆2千億細胞各司其職,人體是它們的「血汗工廠」。
數量最多的紅細胞是戴著小紅帽的「快遞員」,在血管裡孜孜不倦地為其他細胞運輸氧氣和二氧化碳。哪裡侵入細菌、病毒、寄生蟲,遊走在血管壁中的「巡邏警察」白細胞第一時間趕赴現場。
每一個小意外,都可能在人體內上演災難大片。在清水茜筆下,一次擦傷,留下的是世界大戰級別的轟炸痕跡;一條潛伏在生魚片裡的寄生蟲,不啻為微世界的哥斯拉,一頭就可以撞破胃壁;直徑只有30納米的花粉一旦鑽入身體,足以造成「小行星撞擊地球」般的過敏反應。
科學界和教育工作者一直致力於讓科學看起來有趣。小時候我從《黑貓警長》中第一次知道夾竹桃有毒,跟著《海爾兄弟》冒險了解了火山。
清水茜的創作動機純屬偶然。3年前,苦於複習細胞知識的妹妹向她建議,如果能把這些枯燥的知識用擬人漫畫的形式表現出來,會更方便記憶。小姐姐本就有一顆「愛物之心」,早在2006年,太陽系九大行星開除冥王星時,年僅12歲的她就「覺得冥王星好可憐」,還為此查閱資料,編寫故事。
她採納了妹妹的提議,姐妹倆一個做考據,一個做編劇,為人體細胞編排出精彩絕倫的好戲。
這是一個科普性極強的動漫,經過這麼鮮活生動的形象演繹之後,可以讓孩子們清楚地了解那些不為人知的身體內部結構以及各種細胞存在的作用和意義。在中國,它迄今為止仍是B站「新番榜」播放量的狀元。在日本,它成功登陸生物教學課堂,獲得醫學專業人士稱讚。
345年前,荷蘭人列文虎克第一次看到顯微鏡下的細胞,若干年後,這些微觀世界的居民被更多人愛上。
當你們看完《工作細胞》之後,再去看看那些細胞原型,真的會感覺有意思多了。它們在我們的身體中、血管裡窮盡終生,是我們活著的真正基石。它們從不宣傳自己,亦從未停止工作。
《工作細胞》,它有其現實的創作基礎— —我們的身體。
紅細胞運輸氧氣和二氧化碳,就是負責運輸的快遞員,白細胞對抗細菌病毒,就是衝鋒在前的戰士,血小板負責生理止血,體積小,就是這樣萌萌的形象。
合理又不失可愛。它把那些不為人知的身體內部構造,通過這麼一種鮮活生動的形式演繹出來,通俗易懂,大開腦洞的同時,極大地完成了科普價值。當你的肺部有病菌入侵時,當你的身體出現擦傷時,身體是如何在為了你的健康戰鬥?
看完這部動漫之後,家長可以利用這部影片跟孩子講一些道理,如果孩子受傷了,傷口處結痂,你如果主動的去把疤摳開的話,身體裡的可愛的血小板,都會很辛苦的工作哦,他們會很累,所以為了不讓血小板們勞累,你還要不要把疤摳開呢?像這種說法比強硬的直接的讓孩子不要碰傷口更能讓孩子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