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水星記
關於《囧媽》,各種批評的話已經說得很多了。
的確,今天凌晨在網絡平臺免費首播的賀歲大電影《囧媽》,有很多肉眼可見的槽點:
密集植入的廣告,達到了冒犯觀眾的等級。
劇情推進過程中,無節制的強行轉折,如伊萬(徐崢 飾)手機"犧牲"後,他在冰天雪地的郊外電話亭收到"神之來電"。母子倆錯過火車後,從天而降的熱氣球神助攻,都讓人忍不住發出"這都可以"的感嘆。
對於《囧媽》的吐槽,歸根結底還是覺得它拍的太淺。沒有抓住所謂「喜劇的內核是悲劇」這一內核。
電影雖然希望探討中國式家庭關係(尤其是母子關係),卻只做到了蜻蜓點水、隔靴搔癢。
電影的確赤裸裸地呈現了一些人際關係的真相,卻在呈現方式上顯得過於天真。
舉個例子,夫妻之間,親子之間無休止的角色化期待,那種"你是我……,你就應該……"的戴著玫瑰色眼鏡看問題的幼稚方式,是我們活得不幸福的根本原因之一。
這一點上,《囧媽》試圖說實話。
問題是,你指望一個孩子在列車上對著母親大吼兩句,拍兩下桌子,就能讓老一輩人,從複雜的中國式"情感綁架"中甦醒,覺察出自己的錯誤嗎?
不可能的。
大家感受到的只有殘忍,並且是兒子對母親的殘忍。老一輩人只會被母親的眼淚牽著走,因為那才是他們的痛點,他們的創傷,他們願意去理解的東西。
有閱歷的成年人,能明白兒子話語中的"正確性",他們從戀愛關係、夫妻關係中逐漸學到了去放低期待,才能減少失望,繼而向上去反思自己的親子關係模式。
自己多年的擰巴與不快樂,甚至內心扭曲,是父輩在"模子裡種瓜"的結果。
可又能怎樣呢?回頭看看父母,已滿頭白髮,兩眼含淚,他們甚至自認為將生命都奉獻給了孩子。
這種情況下,把母子倆任何一個拉出來審判吊打,都是極其殘忍的。代際創傷,歷史問題,無法癒合的,事情已經這樣了,我們能做的只有正視它,然後保留一點點對人際關係的幻想,哪怕,它是不切實際的角色化期待。
《囧媽》之所以被打低分的原因,也許是因為它想抓住的東西太多:既要溫情,又要商業,既要搞笑,又要暖心……結果每一項都做得不夠好。
它有慈悲的一面,或許是徐崢這些年骨子裡"文藝"情結的復甦。你能明顯感覺到,在這部極其商業化的電影裡,徐崢顯然沒有完全遵循他商人一貫的"目標為導向"的思維模式。他開始被自己"非理性"的一面帶著走了。
正因如此,才會有電影後半段對母親個人理想(到莫斯科演出)的大肆渲染,甚至是歌頌。
而母親的個人理想,歸根結底是什麼呢?
田野小河邊
紅莓花兒開
我與一位少年
漫步樹林外
我倆輕輕走
相看兩無言
分別的時刻
能否晚點來
從幾句歌詞中不難看出:是老一輩人對關係的高期待。
是我們少年時都有過的"相愛的人,一定能走到最後"的幻覺,是愛人明亮的眼睛,照進我的心裡,永遠不會熄滅的對"永恆"的執著追求。
一個少女,期待美好愛情,期待婚姻生活如想像般幸福美滿,期待丈夫溫柔體貼,本身沒有錯。
這就不難理解徐崢日前參加《十三邀》時提到的:偉大的善良。
他認為中國女性成功路上最大的障礙,是對愛情有一種過於執著的期待和追求。徐崢一方面認為它是障礙,另一方面又稱之為善良,你不難看出他的糾結,或者說,一種慈悲。
當許知遠問徐崢:作為男性,你希望女性打破這種障礙嗎?
他的回答是:我希望她們能夠超脫,如果她們願意的話。
所以在《囧媽》中,徐崢剛好設置了這樣一個"超脫"的女性角色(袁泉 飾)。
她是理性先鋒,清醒地認識著自己的關係:當婚姻破裂時,不做無謂的挽留,不感情用事,同時,又能盡最大可能去體諒另一半。最重要的,她不因當下的不幸,否認曾經有過的美好。
她是電影中發現問題時,及時掙脫角色化期待的第一人。
也是在愛情無法回頭時,用感恩之心幫另一半走出來的耐心"善後"的最後一人。她率先打破了人際關係中互相綁架的鏈條,不僅保護了自己,更保護了對方。
唯有強者才有慈悲的勇氣。唐晶飾演的妻子如此,一心奔赴莫斯科的母親如此,任何一個被電影感動的觀眾都是如此。
在這部有些不倫不類的《囧媽》中,你看到強者徐崢如何拆解中國式親子關係:他沒有雄心試圖去解決如此巨大的代際問題,只是很有責任感地將問題鋪開來呈現,不僅親子關係,還有夫妻關係,世間一切糟糕關係的本源,都是同一個:角色化期待。
角色化期待,在老一輩人那裡,已經是不可避免的了。甚至是年紀輕輕的你我,都免不了在情感中綁架對方,被對方綁架。
答案,徐崢已經告訴我們了。或許就藏在電影中母親最後的眼神裡:
如果生活如電影般狗血,我們能做的,或許是保留一點幼稚的幻想。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