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匯點訊11月1日,南通建設「具有區域影響力的創新之都」迎來重大進展,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南通智能感知研究院正式揭牌,將在智能遙感、智能安防、量子調控、遙感組件和微電子等領域推動技術成果轉移轉化,帶動南通地區大數據智能應用及智能裝備產業發展。
中科院上海技物所是我國最早研製成像光譜遙感儀器的科研單位,經過60多年的發展,已形成國際一流的航空航天有效載荷、紅外凝視成像及信號處理、紅外焦平面及遙感信息處理研究能力,研製的「墨子號」量子通信衛星載荷是世界量子科學領域的重大突破;研製的高分-5可見短波高光譜相機,被用戶評價為「達到迄今為止國內外星載高光譜遙感的最高水平」。技物所現有院士9人、國家級專家80餘人,建有國家重點實驗室2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5個,在紅外物理與光電技術研究等領域站在了世界前沿。
「在國家科技強國戰略和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的大背景下,兩年前,南通市和中科院上海技物所就『兩情相悅』,時至今日,終於『喜結連理』,共同創建了智能感知研究院這一創新發展平臺。」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黨委書記龔海梅說,研究院成立代表中科院上海技物所在科技創新、科技成果轉化方面取得又一重要成果,也將為南通市人才培養、高科技發展和產業升級注入新的活力。
根據協議,中科院上海技物所南通智能感知研究院註冊為獨立的事業單位法人,研究方向為智能裝備產業的智能遙感領域,將在3年內建成200餘人的人才隊伍,形成一批有影響力的科研成果,推進一批科研成果轉化,並建設光學器件研發平臺、冷鏈組件研發平臺、感知組件研發平臺、微光夜視系統研發平臺等7大研發平臺。
「智能感知技術是未來智能時代的重要基礎,隨著機器人、智慧城市、智能醫療、智慧農業、智慧交通的崛起,將催生萬億級市場。」擬任中科院上海技物所南通智能感知研究院首任院長的劉銀年介紹,南通智能感知研究院剛組建,就初步產生了聚集效應,已主導建立中國遙感應用協會高光譜技術與應用專業委員會,正推進「星空地一體化網格化光譜數據獲取軍民共用產業化示範系統」,爭取建立星載先進光譜載荷數位化體系化製造研發平臺、星空地一體化網格化數據獲取系統、標準化智能化軍民共用數據管理平臺,並與清華大學、南京大學、復旦大學等知名高校溝通,就開展研究生聯合培養機制達成初步意向。
交匯點記者 徐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