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製「墨子號」量子通信衛星載荷的「中字頭」研究所,在南通成立了...

2020-12-07 新華報業網

  

  交匯點訊11月1日,南通建設「具有區域影響力的創新之都」迎來重大進展,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南通智能感知研究院正式揭牌,將在智能遙感、智能安防、量子調控、遙感組件和微電子等領域推動技術成果轉移轉化,帶動南通地區大數據智能應用及智能裝備產業發展。

  中科院上海技物所是我國最早研製成像光譜遙感儀器的科研單位,經過60多年的發展,已形成國際一流的航空航天有效載荷、紅外凝視成像及信號處理、紅外焦平面及遙感信息處理研究能力,研製的「墨子號」量子通信衛星載荷是世界量子科學領域的重大突破;研製的高分-5可見短波高光譜相機,被用戶評價為「達到迄今為止國內外星載高光譜遙感的最高水平」。技物所現有院士9人、國家級專家80餘人,建有國家重點實驗室2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5個,在紅外物理與光電技術研究等領域站在了世界前沿。

  

  「在國家科技強國戰略和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的大背景下,兩年前,南通市和中科院上海技物所就『兩情相悅』,時至今日,終於『喜結連理』,共同創建了智能感知研究院這一創新發展平臺。」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黨委書記龔海梅說,研究院成立代表中科院上海技物所在科技創新、科技成果轉化方面取得又一重要成果,也將為南通市人才培養、高科技發展和產業升級注入新的活力。

  

  根據協議,中科院上海技物所南通智能感知研究院註冊為獨立的事業單位法人,研究方向為智能裝備產業的智能遙感領域,將在3年內建成200餘人的人才隊伍,形成一批有影響力的科研成果,推進一批科研成果轉化,並建設光學器件研發平臺、冷鏈組件研發平臺、感知組件研發平臺、微光夜視系統研發平臺等7大研發平臺。

  

  「智能感知技術是未來智能時代的重要基礎,隨著機器人、智慧城市、智能醫療、智慧農業、智慧交通的崛起,將催生萬億級市場。」擬任中科院上海技物所南通智能感知研究院首任院長的劉銀年介紹,南通智能感知研究院剛組建,就初步產生了聚集效應,已主導建立中國遙感應用協會高光譜技術與應用專業委員會,正推進「星空地一體化網格化光譜數據獲取軍民共用產業化示範系統」,爭取建立星載先進光譜載荷數位化體系化製造研發平臺、星空地一體化網格化數據獲取系統、標準化智能化軍民共用數據管理平臺,並與清華大學、南京大學、復旦大學等知名高校溝通,就開展研究生聯合培養機制達成初步意向。

  交匯點記者 徐超

版權和免責聲明

版權聲明:凡來源為"交匯點、新華日報及其子報"或電頭為"新華報業網"的稿件,均為新華報業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註明來源為"新華報業網",並保留"新華報業網"的電頭。

免責聲明:本站轉載稿件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新華報業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者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並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相關焦點

  • 不辱使命的「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四歲了!
    圖1 量子衛星正在實驗中(網絡圖片)2020年8月16日是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入軌在這個特殊的日子裡回望「墨子號」衛星的經歷也是一件十分有意義的事。2011年,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先導專項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工程正式啟動。中科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負責衛星系統總體,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負責量子密鑰通信機、量子糾纏發射機,以及載荷溫控儀等單機研製,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負責量子糾纏源、量子科學實驗控制與處理機等有效載荷研製,同時負責地面科學應用系統開發與運行。
  • 全球首顆科學實驗量子衛星「墨子號」中的「合肥元素」
    2016年8月16日01時40分,我國成功發射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標誌著我國在量子通信領域又邁出重要一步。「墨子號」的主要科學目標是藉助衛星平臺,進行星地高速量子密鑰分發實驗,並在此基礎上進行廣域量子密鑰網絡實驗,以期在空間量子通信實用化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在空間尺度進行量子糾纏分發和量子隱形傳態實驗,開展空間尺度量子力學完備性檢驗的實驗研究。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彭承志團隊承擔了「墨子號」的有效載荷研製工作。
  • "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發射升空
    新華社發(中科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供圖) 16日1時40分,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搭載長徵二號丁運載火箭,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東風航天城順利發射升空。 「墨子號」是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先導專項首批實驗衛星之一,主要科學目標是星地高速量子密鑰分發實驗,在此基礎上實驗廣域量子密鑰網絡,以期空間量子通信實用化;它將在太空中分發糾纏光子,實驗量子隱形傳態,並檢驗空間尺度的量子力學完備性。
  • 「墨子號」量子衛星天地通信試驗現場照片公布
    墨子號量子衛星和地面興隆站進行的通信試驗原標題:「墨子號」量子衛星與地面站通信試驗照片公布今天下午,微博認證為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曹俊的網友@工程還建設了包括南山、德令哈、興隆、麗江4個量子通信地面站和阿里量子隱形傳態實驗站在內的地面科學應用系統,與量子衛星共同構成天地一體化量子保密通信與科學實驗體系。 8月17日11時56分24秒,中科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所屬中國遙感衛星地面站密雲站在第23圈次成功跟蹤、接收到我國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首軌數據。
  • 「墨子號」量子衛星成功實現洲際量子密鑰分發
    央廣網合肥1月21日消息(記者劉軍)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潘建偉教授及其同事彭承志等組成的研究團隊,聯合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王建宇研究組、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光電技術研究所、國家天文臺、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等,與奧地利科學院塞林格研究組合作,利用「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
  • 量子衛星為通信保密保駕護航
    墨子是最早通過小孔成像實驗發現了光是直線傳播的,第一次對光直線傳播進行了科學解釋——這在光學中是非常重要的一條原理,為量子通信的發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礎。墨子還提出了某種意義上的粒子論。光量子學實驗衛星以中國科學家先賢墨子來命名,體現了中國的文化自信。
  • 「墨子號」量子衛星成功實現洲際量子密鑰分發 有望構建全球化量子...
    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了解到,潘建偉教授及其同事彭承志等組成的研究團隊,聯合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王建宇研究組、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光電技術研究所、國家天文臺、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等,與奧地利科學院塞林格研究組合作,利用「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在中國和奧地利之間首次實現距離達
  • 中國量子通信領跑世界 「墨子號」衛星提前實現全部既定科學目標
    千裡糾纏、星地傳密、隱形傳態——繼「墨子號」量子衛星發射以來,不到一年的時間裡,設定的三大科學目標,全部圓滿完成。》》》推薦閱讀:合肥科學島小太陽再出好消息 中國造ITER首個部件研製成功8月10日,記者從中國科大了解到,該校潘建偉教授及彭承志等組成的科學團隊,聯合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王建宇研究組、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光電技術研究所、國家天文臺、紫金山天文臺、南京天文儀器有限公司、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等,在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的支持下
  • 衛星被劫持也安全:「墨子號」刷新無中繼量子密鑰分發距離
    (研究團隊 供圖) 研究團隊 供圖 攝中新網北京6月15日電 (記者 孫自法)繼實現實驗室內500公裡點對點光纖量子密鑰安全分發、依託可信中繼站點建成約2000公裡光纖量子保密通信骨幹網「京滬幹線」、以量子衛星作為可信中繼實現約7600公裡洲際量子保密通信之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院士團隊再次獲得新的科研突破——利用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實現基於糾纏的無中繼千公裡級量子保密通信
  • 墨子號: 樹起量子通信中國標杆
    由於量子不可克隆原理,量子通信的信號不能像經典通信那樣被放大,又由於光纖信道的固有衰減,量子通信的距離受到很大限制。利用外太空幾乎真空因而光信號損耗非常小的特點,通過衛星輔助可以大大擴展量子通信距離。潘建偉團隊為實現星地量子通信開展了一系列先驅性的實驗研究。「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於2016年8月16日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2017年1月18日正式開展科學實驗。
  • 「墨子號」發射兩周年 中國正研製多顆低軌量子通信衛星
    鄭瑩瑩 攝中新網上海8月27日電 (鄭瑩瑩)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發射兩周年之際,中國科學院院士潘建偉27日在上海受訪時透露,中國現在已經開始研製中高軌量子通信衛星,同時正在研製3到5顆低軌量子通信衛星,「這個是真正要拿來用的,用來保證將密鑰送到用戶地面站,用戶所收到的密鑰要滿足他們在一些場合應用的需求。」
  • 上天4年,墨子號有「意外收穫」:衛星量子通信規模化可期
    眾所周知,「墨子號」是中國第一顆,也是世界第一顆上天的量子科學實驗衛星,這次驗證了基於衛星的 QKD 可以在距離 + 安全性上較此前方案有更好表現之後,展望未來,衛星量子通信的規模化應用將值得期待。
  • 上天4年,墨子號有"意外收穫":衛星量子通信規模化可期
    ,並且通過物理原理,確保了即使在衛星被他方控制的極端情況下,依然能實現安全的量子通信。眾所周知,「墨子號」是中國第一顆,也是世界第一顆上天的量子科學實驗衛星,這次驗證了基於衛星的 QKD 可以在距離 + 安全性上較此前方案有更好表現之後,展望未來,衛星量子通信的規模化應用將值得期待。
  • 「墨子號」衛星再迎突破:實現無中繼千公裡量子保密通信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墨子號」衛星再次迎來突破。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等國內外單位的研究團隊利用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在國際上實現基於糾纏的無中繼千公裡級量子保密通信。
  • 量子通信衛星「墨子號」順利升空 成都技術實現「天地對話」
    製圖楊仕成華西都市報記者探訪量子衛星地面望遠鏡系統研發團隊 我國自主研發的首顆量子通信衛星「墨子號」已順利升空。衛星升空後,如何跨越時空距離,和地面望遠鏡找到彼此?地面設備又如何精準捕捉衛星信號,實現天地間對話?
  • 墨子號衛星的發展歷程.量子晶片.量子加密通話手機量子SIM卡
    2016年8月,「墨子號」中國研發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以中國古代偉大科學家墨子的名字命名。8月16日1時40分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發射升空。
  • 中國發射全球首顆量子科學衛星「墨子號」將驗證量子力學理論
    據新華社報導,2016年8月16日1時40分,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發射升空。此次發射任務的圓滿成功,標誌著中國空間科學研究又邁出重要一步,將使我國在世界上首次實現衛星和地面之間的量子通信,構建天地一體化的量子保密通信與科學實驗體系。
  • 墨子號發射成功帶動量子晶片.量子加密SIM卡.量子通信與量子手機
    2016年8月,「墨子號」中國研發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以中國古代偉大科學家墨子的名字命名。8月16日1時40分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發射升空。
  • 「墨子號」量子衛星無中繼千公裡量子保密通信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及其同事彭承志、印娟等組成的研究團隊,聯合牛津大學 Artur Ekert、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王建宇團隊、小衛星創新研究院、光電技術研究所等相關團隊,利用「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千公裡級基於糾纏的量子密鑰分發。
  • 「墨子號」量子衛星提前實現三大目標 墨子號的意義
    日前,中國科學院在京召開新聞發布會對外宣布,「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提前並圓滿實現全部三大既定科學目標,為中國在未來繼續引領世界量子通信技術發展和空間尺度量子物理基本問題檢驗前沿研究奠定了堅實的科學與技術基礎。  2016年8月16日,中國成功發射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