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改變腦電波 聽音樂不只陶冶情操,還能治病

2021-01-07 金臺資訊

如今,越來越多人選擇在睡前、學習等需要靜心的場景下收聽療愈音樂。喜馬拉雅發布的《2020療愈音樂收聽報告》顯示,過去一年超過8300萬人在喜馬拉雅收聽療愈音樂,晚10點後幾千萬人會在療愈音樂裡入眠。截至今年11月底,療愈音樂的相關專輯就被播放超25億次之多。

療愈音樂是什麼?為什麼音樂會起到療愈的效果?科技日報記者對此進行了採訪。

療愈音樂什麼樣

在很多人的固有認知中,所謂療愈音樂就是莫扎特、巴赫、貝多芬等音樂家創作的古典音樂作品。這是一種誤解,療愈音樂是一種全新概念,有其特殊之處。

武漢科技大學藝術治療與心理健康研究中心主任、音樂治療專業學者張勇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療愈音樂指在音樂治療師與患者共同參與下,根據不同患者的治療需求,因人而異選用的治療音樂。而當下人們關注比較多的療愈音樂(用於減壓、放鬆的音樂),則是節拍在60—70、頻率在8—14Hz範圍內的α腦波音樂。這類音樂的特點是旋律舒緩、節奏簡單、音量適中,有些還配有流水、海浪等聲音,以強化冥想、催眠效果。

「大腦可產生α、β、θ和δ類腦電波。人在完全放鬆的狀態下會產生頻率為8—12Hz的α腦電波,這與療愈音樂的聲波頻率較為吻合。因此聆聽療愈音樂會誘發人腦出現類似α腦電波的狀態(藉由聲波的震動頻率可以誘發大腦的腦波產生同化現象),這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促使人達到放鬆狀態、改善睡眠的效果。」張勇解釋道。

據喜馬拉雅耳界沉浸式聲音療愈團隊相關負責人(以下簡稱喜馬聲音療愈團隊)介紹,在喜馬拉雅平臺上,用戶常聽的療愈音樂包括3D腦波音樂、大自然實錄白噪音、治癒鋼琴曲、古風禪樂等。在他看來,「療愈音樂是舒緩、平靜、不複雜的,音色需要柔和,避免過於沉重的低頻,也不具有刺激性的高頻,目的是營造一種輕鬆的氛圍感。這種音樂一般沒有完整的音樂結構,只是一些簡單的旋律,有一些模糊和不太明確的情緒表達,但是讓人聽了之後會感到非常放鬆,同時又不被旋律所幹擾。」

音樂真的能治病

事實上,不光是療愈音樂,所有的音樂都有治療的效果。

現代神經生理學研究表明,音樂能對對人體內臟及軀體功能起主要調節作用的神經系統產生直接的影響。

由於每首樂曲的節奏、速度、音調、音色不同,因此可以表現出鎮靜、興奮、鎮痛、調整心率和降低血壓等作用。通過對心電、肌電、皮膚電反應的研究,科學家發現音樂能減輕呼吸系統、心血管系統、內分泌系統和免疫系統對緊張的生理反應,降低冠心病病人的心率和血壓,降低術後和帶呼吸機病人的呼吸頻率,也可減少健康者和術前緊張病人體內的皮質醇水平,增強病人的免疫力,從而達到治療的目的。

近期的研究還表明,在聽音樂的時候,人的腦垂體會分泌出一種名為「內啡肽」的化學物質。這種物質在血液中的含量升高之後,人就會感到歡欣和愉悅。

不過具體什麼樣的音樂對什麼樣的病人有效,還需要治療師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治療目標選用有針對性的音樂。

張勇指出:「不同個體會對不同音樂產生一定的共鳴,同一首音樂會引發不同人不同的生理、心理效應,這與人的音樂愛好程度、文化背景、年齡層次等都有一定關係。因此,沒有通用的音樂處方,因人、因病、因樂而異,是開展音樂治療臨床實踐遵循的基本原則。」

不僅用於醫學和心理學領域

記者了解到,人們對於音樂在臨床醫療中價值的系統研究是從20世紀中期開始的。由於留聲機的誕生,人們可以把音樂錄製下來並反覆播放,使音樂在臨床治療過程中可以很方便地使用,於是一些醫院開始使用音樂來幫助病人睡眠,減少病人在外科手術過程中的緊張和焦慮,並用於麻醉和止痛。

「音樂治療的應用對象相當廣泛。」張勇指出,包含心理治療領域中的心理減壓、焦慮症、抑鬱症、恐懼症、各類人格障礙等;醫療領域中的各類生理疾病康復治療、疼痛控制、臨終安寧、老年安養及各類精神疾病患者;特教領域中的各類身心障礙者如智能障礙、學習障礙、情緒行為障礙、視覺障礙、聽覺障礙、肢體障礙、語言障礙等;近年來由於一般大眾對心理健康的重視,音樂治療的運用也拓展至壓力紓解、個人成長及自我探索等領域。

喜馬聲音療愈團隊負責人進一步補充道,現在音樂治療不僅僅用於醫學領域和心理學領域,也可以在學校教育、社區活動、公司團建和刑事司法等領域使用。隨著醫學的發展以及音樂治療研究的深入,音樂治療的應用範圍還將進一步擴大。(科技日報記者 唐 芳)

相關焦點

  • 改變腦電波、分泌內啡肽,聽音樂不只陶冶情操還能治病
    「在腦電圖上,大腦可產生α、β、θ和δ類腦電波。人在完全放鬆的狀態下會產生頻率為8—12Hz的α腦電波,這與療愈音樂的聲波頻率較為吻合。因此聆聽療愈音樂會誘發人腦出現類似α腦電波的狀態(藉由聲波的震動頻率可以誘發大腦的腦波產生同化現象),這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促使人達到放鬆狀態、改善睡眠的效果。」張勇解釋道。
  • 聽音樂不只陶冶情操,還能治病
    「大腦可產生α、β、θ和δ類腦電波。人在完全放鬆的狀態下會產生頻率為8—12Hz的α腦電波,這與療愈音樂的聲波頻率較為吻合。因此聆聽療愈音樂會誘發人腦出現類似α腦電波的狀態(藉由聲波的震動頻率可以誘發大腦的腦波產生同化現象),這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促使人達到放鬆狀態、改善睡眠的效果。」張勇解釋道。
  • 市民自製魚菜共生系統 實現循環利用還可陶冶情操
    佛山日報全媒體訊 記者鄭澤聰攝影報導:十幾排廢棄塑料瓶、兩個金魚缸加上排水管道…..這些簡單的材料便可製作出一套微型的魚菜共生系統。今日,在南海南桂西路四街的杜先生的家中,記者看到這套魚菜共生系統,發現不僅可以養魚種菜,還可以陶冶情操,增添生活樂趣。
  • 植物為何愛聽音樂
    音樂能夠陶冶人的情操,可是,植物也同樣喜歡聽音樂,能夠感應到音樂的各種旋律。給職務欣賞音樂後還能夠產生奇妙的效果,可以促進植物的生長、開花和結果,不過,植物對音樂也有自己的喜好,它們比較喜歡那些柔和、緩慢、刺激性不強的音樂,才能觸動植物,從而產生一些相應的變化。
  • 顏色影響人的腦電波,音樂可使人產生共振現象,兩者對治病有效果
    還有,我們在聽音樂的時候會不會像跟著音樂動起來,因為音樂可以使人體產生共振,很多地方也開始推廣音樂療法來治療一些疾病。一、不要輕視「顏色療法」的治病作用美國阿拉巴馬州塔斯卡魯沙市有座醫院,就應用了顏色療法。
  • 專家:聽音樂不是唯一胎教方法,還有3種知道的人不多,但很管用
    作為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聰明健康,因此在孩子還是胎兒時期就會注重於胎教,也有一些人對於胎教並不是很了解,認為胎教僅僅就是通過聽音樂來進行。要知道,胎教固然對寶寶大腦發育有很大幫助,但只有掌握正確的方式才可以。
  • 讀《崩潰》:書籍能夠啟迪智慧、陶冶情操,這本書卻能拯救生命
    作者在書中指出,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們的系統能力更強了,但同時它們也變得更複雜,要求更高,結果造成了小失誤便可釀成大災難的局面。2009年6月22日,美國華盛頓兩列地鐵列車發生相撞事故,導致9人死亡,76人受傷,起因是列車信號系統故障。
  • 孩子,從小聽音樂與不聽音樂有2大差別!
    【幼兒說】原創,轉載請標出處你會經常讓孩子聽音樂嗎?從小聽音樂的孩子,會有什麼不一樣?你知道不同年齡的孩子聽什麼音樂最好?我家兩個孩子從小也聽音樂。記得還在懷大寶時,有一次放《黃河大合唱》,大寶在肚子裡翻江倒海,可以用「百變猴子」來形容,肚皮形狀一會變冬瓜,一會變奇怪的土豆……我和孩子爸都因胎寶寶的舉動笑瘋了。大寶出生後,我經常會在家裡播放兒歌,每次聽音樂,大寶總會手舞足蹈,對《黃河大合唱》情有獨鍾。
  • 胎教不止聽音樂,育兒專家:做好這四種胎教,寶寶健康又聰明
    育兒專家:做好這四種胎教,寶寶健康又聰明一提到胎教,很多人第一時間想到孕媽媽摸著肚子,躺著聽音樂的方式。給胎寶聽音樂,是常見的胎教方式的一種,但並不是唯一的胎教方式。NO.4 「難以捉摸」的美學胎教美學胎教聽起來比較抽象,主要就是給胎寶「陶冶情操」,聽旋律優美的音樂,孕媽媽帶胎寶一起欣賞優雅的舞蹈,還可以一起沉浸在大自然優美的環境中。
  • 學會水滋養萬物的情操
    「學會水滋養萬物的情操」是一種人生無懈的追求。曾有作家感嘆:「水,你就像一個無私的母親,用偉大的母愛滋潤著我們一代又一代」。無論是因為水而繁榮的城市,還是以水為據點的動物,水對世界萬物都是很重要的生活物質。水用無私奉獻的精神滋養萬物,卻無欲無求,自甘居下。
  • 「腦電波同步」治療或誘發癲癇
    、光、電、磁等各種刺激方式,讓你的左右半球腦電波實現同步,調節大腦的功能,可治療失眠、神經衰弱甚至精神分裂,還可提升學習成績。據介紹,該儀器可用於治療頑固性失眠、神經衰弱、神經官能症、更年期症候群、腦中風後遺症、原發性高血壓、考生考期症候群、小兒多動症、強迫症、精神分裂症早期等。   「腦電波同步」一定是好事嗎?   相當一部分「腦電波治療儀」聲稱能實現「腦電波同步」,這種「同步」究竟是啥?目前有多種說法,有時是指個人的腦電波與外界信號或者別人的腦電波同步。
  • 神秘的超低頻腦電波
    每隔幾秒,大腦會發出一個腦電波,就像海面上升起一個巨大的波浪。幾十年前,科學家在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技術掃描人和動物的大腦時,首次發現了這種超低頻腦電波,不過,當時的研究人員認為這只是一種電子噪音,或是幾種較快腦電波的集合,沒有重視。
  • 由腦電波控制的輪椅問世
    阿根廷科研人員日前結合自動化控制和大腦神經學,研製出一種新型輪椅,它能根據使用者的腦電波信號指令完成移動任務。據阿根廷《號角報》2日報導,大腦由神經元組成,當人腦產生意念活動時,相關神經元會依次放電,當這種電荷到達頭皮後,可被事先貼在頭部的電極及解析裝置轉化為腦電波。
  • 別小看這僅僅只有一味藥的獨參湯,治病救命可少不了它,你了解嗎
    通過閱讀四大名著,可以了解到許多文學方面的知識,既能從其中了解到當時的社會環境,學到一些為人處世的原則,還能陶冶我們的情操,提升文化素養。俗話說外行人看熱鬧,內行人看門道。在中醫人的眼中,《紅樓夢》可不僅僅是文學巨作那麼單純,它更像是一部醫學奇書。
  • 這個腦電波耳機表示不服
    對很多人來說,邊聽音樂邊工作早已經成了一種習慣,有時候合適的音樂確實能幫助我們更高效的完成任務,也能調劑工作時的壓力,不失為一舉兩得的好辦法。不過,也有人遇到這樣的問題,當工作的時候聽歌,時間一長會沉浸在音樂中,有時候一些人還會被分散注意力。能不能有可以監測大腦波動,來幫助提高注意力的設備呢?
  • DARPA:腦電波控制無人機
    換句話說,科學家們正在試圖建立一個系統,讓一個人可以控制一群無人機,並且這些無人機還能接收不同的命令,做出不同的行為。該項目的負責人Panagiotis Artemiadis介紹,該研究將分為幾個步驟進行:「首先我們對人類進行訓練,以便他們能夠想像出這些行為。然後我們訓練出一種算法,將這些行為與大腦不同部分的激活聯繫起來。」
  • 腦電波可以控制意念!未來可期!
    兩人用盡辦法,假意「怒髮衝冠」,嘉賓韓雪的腦電波數值達到82的頂峰,率先爆破氣球,隨後嘉賓主持人也「憤而」引爆了氣球,一度「叫囂」要用學霸的「腦力」碾壓對方的主持人惜敗。實際上,氣球並非是被「想」炸的,而是通過道具桌上的隱藏針刺裝置刺破的,這個針刺則是通過腦電波數值來控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