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從小聽音樂與不聽音樂有2大差別!

2020-12-05 阿瓜阿果

【幼兒說】原創,轉載請標出處

你會經常讓孩子聽音樂嗎?從小聽音樂的孩子,會有什麼不一樣?你知道不同年齡的孩子聽什麼音樂最好?

美國《超聲波》雜誌有個故事讓人覺得寶寶們大腦的奇妙:

在偶然的一天,8個月大的女兒吉爾睡著後,媽媽安用小音量播放了一首輕快的純音樂,在前一刻睡得還很香的吉爾突然閉著眼睛坐起來,手臂隨著音樂輕輕揮舞,音樂停了下一曲響起,吉爾仍舊閉著眼睛,但似乎心滿意足地微笑著躺下繼續睡。安感覺很有趣,並瞬間想起自己在孕期,吉爾還在自己肚子裡的時候,常常聽這首音樂。

愛因斯坦童年時期是在母親的鋼琴聲中長大,他3歲時已經被音樂深深吸引。他時常歪著頭,入神地聆聽母親手指下如鈴般的音符,忽略了外界的一切。愛因斯坦沉靜、愛思考,腦袋裡有無數千奇百怪的鬼點子,而音樂,毫無疑問是他童年最快樂和愜意的元素,讓他的童年充滿色彩。

我家兩個孩子從小也聽音樂。記得還在懷大寶時,有一次放《黃河大合唱》,大寶在肚子裡翻江倒海,可以用「百變猴子」來形容,肚皮形狀一會變冬瓜,一會變奇怪的土豆……我和孩子爸都因胎寶寶的舉動笑瘋了。大寶出生後,我經常會在家裡播放兒歌,每次聽音樂,大寶總會手舞足蹈,對《黃河大合唱》情有獨鍾。現在二寶,感覺早慧,小不點從會站立時起,就經常扭著屁股哼著歌兒,雖然我們都聽不懂娃兒哼啥,但她大大的笑容說明了一切。

很多父母直覺地認為,音樂對孩子的成長有好處,所以,這些父母經常會用心地用各種音樂陪伴孩子的成長,從胎兒期的西方古典胎教音樂,到嬰兒期的童謠和兒歌,孩子們也常常樂在其中,享受音樂的洗禮。那麼,孩子從小聽音樂好嗎?從小在音樂海洋中成長的小小心靈,會變得不一樣嗎?

一個有關孩子聽音樂的實驗

1993年,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的心理學者戈登.肖做了一個實驗。他讓一群大孩子先進行一輪比納智力測試,接著讓這些孩子聽莫扎特的《雙鋼琴奏鳴曲》,10分鐘後再對這些孩子進行比納智力測試,發現孩子們的智商提高了9個百分點。因此,他們推測經常聽莫扎特音樂的孩子會變得聰明。這個結論迅速風靡全球,並引發了「莫扎特效應」,無數家庭夜以繼日地在家裡給孩子播放莫扎特的音樂。

後來有不少世界各地的心理學家多次研究,得到的結論也不一致。有些研究結果證實「莫扎特效應」真實存在,有些研究結論認為「莫扎特效應」純屬瞎扯。

最新的有關研究來自2016年中國的科學家堯德中的研究,他創意性地讓一群小老鼠聽莫扎特的音樂,發現小老鼠的新生神經元有所增加,證實「莫扎特效應」的確對兒童智力有正面的影響。

或許沒過多久又有新的結論。

那麼到底聽音樂對孩子有好處嗎?幼兒說認為,過於深奧的不敢肯定,但可以肯定的是,常聽音樂對孩子肯定有好處,尤其是輕快的音樂:

1)孩子容易有正面的情緒

從環境心理學的角度來說,凡是高低起伏有規律、旋律明快的音樂,會讓孩子心情輕快愉悅。18世紀也曾有科學家檢測人們聽音樂時的身體指標,他們發現,當人聽音樂時,人體的心跳、腦電波、脈搏會跟音樂同步,會產生共鳴效應。音樂所傳達的情緒,人能感同身受。所以,父母如果給生氣的小寶寶或脾氣暴躁的幼兒聽一段快樂的音樂,他們的情緒很可能會瞬間轉變。

我的女兒脾氣有些壞,常常會因為大人不給吃的而生氣哭鬧。有一次她再次嘟著嘴巴時,我用手機播放了一首節奏歡快的兒歌,她立即鼓掌微笑,完全忘記了前一刻為啥哭鬧。看來歡快音樂是哄娃必備神器呀。

2)孩子容易有正面的行為效應

歡快的音樂給孩子帶來愉悅的情緒,愉悅的情緒容易帶來孩子一些列正面的行為效應,俗稱「心情好啥都順」效應。比如孩子們會做事情更為積極、抗挫折能力更強、有利於吸收新知識,記憶力會更好等。為什麼幼兒園課間活動時會播放一些歡快的音樂?那是因為學者們很早就發現,孩子們聽快樂音樂後,在進行新一輪的學習或人際交往會有更積極的表現。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音樂對兒童記憶可能有正面作用:

這方面,有來自香港中文大學心理學教授陳瑞燕的研究——常聽音樂的孩子語言記憶力較好;有來自聖約翰大學心理學家傑弗理.費根的研究——聽音樂的嬰兒能較好地記憶汽車模型;還有來自中國科學家堯德中的小老鼠聽音樂研究——聽完音樂的小老鼠腦部與學習記憶相關的神經因子的水平有變化。

父母該從小如何為孩子選擇合適的音樂?

不同年齡段的寶寶或孩子,其實對音樂有不同的偏好。英國心理學家舒特.戴森認為,7歲前的孩子,他們會經歷這樣的音樂發展規律:

0歲~1歲,偏愛純音樂;

1歲~2歲,會「咿呀」歌唱,自發「創作」音樂,並意圖讓動作與節奏同步;

2歲~3歲,會模仿聽過的音樂,並喜歡帶上表演元素;

3歲~4歲,能敏感地感知旋律;

4歲~5歲,能辨別高音和音區,還能長時間坐下來聆聽音樂;

5歲~6歲,能辨別相同旋律的音樂;

6歲~7歲,能嘗試高音歌唱。

所以,父母該從小如何為孩子選擇合適的音樂?其實沒有明顯的分界,不過年齡越小的寶寶,父母可以選擇輕快的純音樂,隨著孩子年齡漸長,父母可以讓孩子聽帶歌詞的兒歌或帶快樂舞蹈的歌曲。

拿我的兩個孩子為例:5歲的兒子,鍾愛旋律強勁的的士高音樂,還經常煞有其事地自創舞蹈;1歲的女兒,喜歡快樂兒歌,有時還「咿咿呀呀」自編歌兒,聽到音樂也會跳舞。孩子們常常從音樂得到快樂,大人也常常被孩子們的投入和沉浸而情緒受到感染。但總的來說,幼兒說建議父母常讓孩子聽輕快的音樂,而不是低沉憂鬱的音樂,因為孩子能與音樂產生情緒共鳴。

本文關鍵字:聽音樂、歡快音樂、音樂情緒行為、親子育兒、家庭早教

一分鐘認識【幼兒說】:

我是小黃媽,親子心理諮詢師,專注早期教育,擅長從各種親子現象「掏」育兒錦囊。在這裡,你只能找到親子成長最有價值的知識和經驗,還有原創的親子漫畫。從孕產期、嬰兒期、幼兒期就不該錯過的育兒心理學。

相關焦點

  • 專家告訴你,從小聽音樂的孩子為什麼聰明
    所以,幼兒期如能讓孩子經常聽音樂、學音樂,就可以大大地開發「音樂腦」,提高孩子的智能,這對孩子的一生將產生重大的影響。 他認為現代父母最迫切的問題是,從小培養孩子聆聽古典音樂的能力; 而在那麼多的古典音樂作品當中,他特別推崇巴赫的音樂, 因為巴赫的樂曲不僅能平靜人心,對情緒與人格有顯著的EQ效應,對小朋友的腦力開發與創意展現都有不錯的引導作用。
  • 多聽音樂的孩子會更聰明?莫扎特效應:「音樂啟蒙」家長要重視
    在電視劇中,我們總會看到,那些貴族家庭們,總會讓孩子們聽很多音樂,他們認為這對孩子的大腦發育有很大的好處。然而現實生活中人們卻說了,不就是聽一些音樂嗎?有什麼可豪橫的?整天把家裡搞得這麼熱鬧,煩都煩死了!認為這是貴族家庭們搞的一些奢侈活動。
  • 為什麼聽音樂很有感覺?
    音樂是一種非常有感染力的東西,讓人感同身受或興奮不已。
  • 懷孕期間到底適不適合聽音樂呢?答案就在這裡
    先來說一下,有一類的音樂並不適合給孕婦聽的,這一類的音樂就是舞曲了,大多數的舞曲,節奏感都比較的快,曲調都比較的激昂,對比其他的胎教音樂來說差別太大了,孕婦聽到這一類的音樂,都會比較的亢奮,而寶寶好沒有發育成熟的身體,這一類音樂也會影響到,長期聽下去,確實不是很合適的選擇,不太建議媽媽去聽。
  • 超過聽音樂的孩子可以更聰明?莫扎特的效果:家長應注意音樂啟
    在電視劇中,我們總是看到那些貴族家庭總是讓孩子們聽很多音樂,他們認為對孩子的大腦發育有很大的好處。在現實生活中,人們會說,不只是聽音樂嗎?什麼可以大膽?我厭倦了讓家裡整天這麼忙!他們認為這是貴族家庭的奢侈活動。
  • 孩子喜歡邊聽音樂邊做作業,父母不用刻意阻止,專家:因材施教
    就是家長群裡有人說孩子做作業的時候,喜歡一邊聽著音樂一邊做。有的家長認為,聽音樂有助於大腦活躍緩解壓力的同時可以作業效率,但有的家長認為一邊聽音樂一邊寫作業會導致孩子分神,還會影響孩子的作業質量。音樂可以阻礙外界影響現在孩子做作業,需要一個安靜的學習環境,開始上學了,但是很多家庭不能滿足這一點。還是在做作業的時候,有些家長因為工作的事情在一旁打電話,還有些是兩個寶寶的家庭小,需要照顧小寶寶,而給小寶寶放動畫片,從而影響了大寶的學習環境,放一些輕快的音樂,可以有效的阻擋外界的幹擾。
  • 為什麼你用耳機聽音樂的聲音越來越大?
    你有沒有發現你聽耳機或是聽喇叭的時候,有把音量越推越高的趨勢?如果有,請務必把音量調到你當初聽音樂的音量,慢慢去習慣,或是休息個幾天再回頭聽吧! 會把音量越調越高大致上有幾的原因 1. 環境噪音太多、太大 2. 時下流行樂的口味變重 3. 個人聆聽習慣 環境噪音的問題,短時間內是沒有辦法解決了。
  • 植物為何愛聽音樂
    音樂能夠陶冶人的情操,可是,植物也同樣喜歡聽音樂,能夠感應到音樂的各種旋律。給職務欣賞音樂後還能夠產生奇妙的效果,可以促進植物的生長、開花和結果,不過,植物對音樂也有自己的喜好,它們比較喜歡那些柔和、緩慢、刺激性不強的音樂,才能觸動植物,從而產生一些相應的變化。
  • 聽音樂有助治療中風
    聽音樂實驗    此項研究由芬蘭赫爾辛基大學心理系博士生泰波·塞爾凱默主持,共對60名平均年齡60歲以下的中風病人進行分組實驗,整個過程從2004年3月持續到2006年5月。最終有54名病人完成實驗。    研究人員挑選了在實驗前一周中風的病人作為研究對象。
  • 學習的時候可以聽音樂嗎?學霸們都是這樣做的,學渣:學到了
    談到寫作業,孩子們的問題就更多了,有無休止磨嘰的,不催絕不會動筆;有寫作業一會上廁所一會喝水的;還有一邊寫作業一邊小動作不斷,還有邊聽音樂邊寫作業的。這些情況在家長看來都是影響孩子學習成績的。其實,有一種不是,那就是一邊聽音樂一邊學習。有家長會說,一心不可二用,孩子聽音樂,大腦的思緒都被音樂帶偏了,精力怎麼可能放在學習上?
  • 喜多嫂丨寶寶多聽音樂,到底有沒有用?
    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是目前很多家長的共識。因此,很多寶爸寶媽會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注重對寶寶的培養和薰陶。時下有一個流傳甚廣的說法,讓寶寶多聽音樂,能讓寶寶變得更聰明伶俐,智慧超絕,以後,也會變得更加有音樂天賦。這樣的說法到底是不是空穴來風?
  • 經常戴耳機聽音樂,會聾嗎?
    近日,世界衛生組織(WHO)發布數據稱,目前全球有約11億年輕人(12-35歲之間)正面臨無法逆轉的聽力損失風險,個人音頻設備音量過大(例如用手機聽音樂)是造成風險的重要原因。A、聽力為什麼會損失?想要知道聽力為什麼會損失,就要知道耳朵聽到聲音的原理。
  • 專家:聽音樂不是唯一胎教方法,還有3種知道的人不多,但很管用
    作為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聰明健康,因此在孩子還是胎兒時期就會注重於胎教,也有一些人對於胎教並不是很了解,認為胎教僅僅就是通過聽音樂來進行。要知道,胎教固然對寶寶大腦發育有很大幫助,但只有掌握正確的方式才可以。
  • 開車到底要不要聽音樂?對駕駛有什麼影響?附贈歌單
    相信很多的司機朋友都有開車聽音樂的習慣,據調查72%的美國人、91%的英國人都有這習慣,咱們國人的比例也不在少數。甚至咱們有些很喜愛聽歌的朋友還進行了改裝汽車音響(小編正是其中之一)。那麼開車聽音與究竟對駕駛安全有沒有影響?是利還是弊?
  • 孩子今年初三,可在家寫作業時總喜歡聽音樂,怎麼辦?老穆來支招
    老穆還認為,每一首歌曲,似乎都有一個故事,裡面充滿了你的回憶。當音樂響起時,你的思緒也會跟著飄飛,怎能不影響你做作業的效率呢?或許有同學會「狡辯」道:「我聽的是輕音樂,又有何影響呢?」老穆認為,有!為什麼老穆會如此斬釘截鐵呢?
  • 伊斯蘭教規定,穆斯林不能聽音樂?
    穆斯林與音樂的聯繫中,流傳最廣的說法:聖訓不許穆斯林聽音樂?網上隨便一搜,各種消息塵囂甚上,不過,搜出來的東西真真假假,魚龍混雜,此處想說的是《古蘭經》中並沒有直接提及禁止樂器的任何內容。但是許多傑出的學者將古蘭經經文的某些短語解釋為禁止樂器的相關指南。
  • 「好玩的心理學」聽音樂可以使人變聰明嗎?——莫扎特效應
    聽音樂可以使人變聰明嗎?——莫扎特效應音樂可以調動情緒,也可以改變心情。不同的旋律、節奏、音調的音樂,會對人造成不同的影響。音樂心理學,顧名思義,就是研究人在聽音樂或演奏音樂時的心理狀態,以及人認知聲音的原理等。
  • 問答|長期戴耳機聽音樂會不會耳聾?
    手機不離身、戴耳機聽音樂似乎成為現在年輕人上下班路上的標配,殊不知我們的耳朵正在因為這些美妙的音樂聲而發生著變化。WHO指出,全世界約有11億年輕人(12至35歲)因長時間戴耳機聽音樂的習慣而面臨聽力衰減的隱患。在我國,有關機構曾對某高校3826名在校大學生進行調查問卷,發現耳機使用率高達99.8%,其中已出現噪聲性聽力損傷超過1000人。
  • 國外研究:聽音樂生理反應堪比性高潮
    而有時候人們的感覺是如此強烈以至於他們將聽音樂的體驗比作經歷高潮。這種被稱為皮膚高潮的感知會產生一種非常強烈的愉悅感以至於全身都能感知,它可以導致顫抖、出汗甚至刺激感。一支研究小組在對人們聽音樂時生理反應的證據的審閱中強調了這種強大的反應。
  • 國外老人聽音樂太大聲 被判入獄 意外身亡
    近日,一則消息稱英國83歲老人由於耳朵聽力不好,在家中聽音樂時聲音放得很大,被判入獄。老人耳朵聽力力不好,不習慣戴耳機,因為耳機會刺激耳朵。平時,老人聽音樂和廣播都將聲音調得很大,並外放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