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科學家首次實現Pbit/s級光傳輸,或將助力5G時代幹線升級

2020-11-28 IT小客棧

近日QQ迎來了20歲生日。也許從使用QQ開始,屏幕前的你初次品嘗到了網際網路生活的魅力。

今天又迎來了一個好消息:我國光通信技術再次取得突破性進展,未來的網際網路速度將更快,屆時,聊Q更爽快!

據科技日報報導,記者12日從中國信息通信科技集團獲悉,我國光通信技術再次取得突破性進展,首次實現1.06Pbit/s超大容量單模多芯光纖光傳輸系統實驗,傳輸容量是目前商用單模光纖傳輸系統最大容量的10倍,可以在1秒之內傳輸約130塊1TB硬碟所存儲的數據。

5G時代 高速數據傳輸技術

小編認為,如果此技術成熟並推向應用,必將大大提高網際網路傳輸速度,豐富我們的網際網路生活,也將為全面應用IPV6技術,留足帶寬餘量。

已有的有線數據通道,承載著很大的傳輸壓力。

在我們上網時,大量的數據通過有線數據通道,在終端和遠在千裡之外的伺服器之間來回傳送。目前的主要有線數據通道是光纜(光纖),各運營商的長途幹線也是一樣的光傳輸技術。幾年前,接入老百姓家庭的寬帶還多是4M、8M的。近年來,國家大力推進光纖入戶,不僅在城市,甚至在廣大農村,入戶的寬帶都能輕鬆達到50M、100M的。接入網絡的人和設備基數劇增,單用戶的帶寬也大大增加,給現有的運營商骨幹網、國家幹線帶來的很大的壓力。

所以,工人們往本就擁擠不堪的地下管網中,費力地穿著光纜的場景,在城市中經常能夠看到。不新增線路,那麼多的數據哪裡能吞吐地完呢。

5G時代數據傳輸量爆棚,傳統有線數據通道壓力更大。

5G,第五代移動通信技術,其峰值理論傳輸速度可達每秒數十Gb,這比4G網絡的傳輸速度快數百倍,整部超高畫質電影可在1秒之內下載完成。

然而,5G只是提升了基站到用戶端之間的無線數據傳輸能力,但最終還是依賴有線數據通道,把這些海量數據往返傳輸於基站和遠程的伺服器之間。可以預見,隨著5G時代的到來,傳統的有線數據傳輸通道,將面臨更大的壓力。

無線終端數據傳輸示意圖 網絡配圖

如果高速光傳輸技術能夠推向應用,將有助於提升骨幹網傳輸能力。

大量的數據最終都要通過骨幹網和國家幹線來匯集和分發,如果幹線的吞吐量不足,發生故障,那麼大範圍內的上網將受影響,而非僅僅是個別城市。我國的「八縱八橫」光纜幹線網,從上世紀80年代建設以來,多次改造升級,進行擴容。

如果把已有的光纜通道比作數據高速公路,那麼,有了新技術的加持,這通道就可以變為數據高速航線了,可以說是把汽車的速度提升為飛機的速度。這項高速光傳輸技術,或許能夠助力光纜幹線的升級,讓現用的有線數據通道,從容迎接5G時代的到來。

八縱八橫光纜網示意圖 網絡配圖

相關焦點

  • 我國首次實現Pb/s級光傳輸,一根光纖近300億人同時通話
    我國光通信技術再次取得突破性進展。記者日前從中國信息通信科技集團獲悉,科研人員在國內首次實現1.06Pbit/s超大容量波分復用及空分復用的光傳輸系統實驗,可以實現一根光纖上近300億人同時通話,標誌著我國在「超大容量、超長距離、超高速率」光通信系統研究領域邁向了新的臺階。
  • 我國科學家實現500公裡級光纖量子通信傳輸
    新華社合肥3月4日電(記者徐海濤、蕭海川)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潘建偉院士團隊近期與清華大學、山東濟南量子技術研究院等機構合作,實現了500公裡級真實環境光纖的雙場量子密鑰分發和相位匹配量子密鑰分發,傳輸距離達到509公裡,創造了新的世界紀錄。
  • 寧波舟山港海域實現北鬥遙測公用幹線航標全覆蓋
    至此,寧波舟山港612座可安裝北鬥遙測終端的公用幹線航標全部升級為具有「中國芯」的北鬥設備,實現了寧波舟山港北鬥遙測公用幹線航標全覆蓋。 據了解,北鬥遙測終端具有高精度海上定位功能,可實現「米級」「分米級」和特定水域「釐米級」的高精度海上定位,數據傳輸性能可靠,有效解決了寧波舟山部分水域公網信號覆蓋薄弱、遙測信號傳輸易中斷的難點和痛點。
  • 量子通信「京滬幹線」將開通 中科大首次實現10光子糾纏
    同時,潘建偉透露,量子通信「京滬幹線」已全線貫通,近期將正式開通。  「京滬幹線」已全部貫通  去年年底,國際首條千公裡量級的量子通信骨幹網「京滬幹線」已全部貫通,將於近期正式開通,結合量子衛星和京滬幹線將初步構建我國天地一體化的廣域量子通信網絡雛形。
  • 世界首條量子通信幹線京滬幹線開通 實現「無條件安全」通信
    利用「量子疊加態」的特性,一旦在傳輸過程中,量子被「非法」觀測,量子態會瞬間發生改變,竊聽不僅無法得逞,竊聽行為也會隨之曝光。而促使量子通信走出實驗室、打開量子通信技術實用化的大門,一直是近年來科學家們追求的目標,也在金融、政務、國防等領域被寄予極高的期待。地面上「京滬幹線」的正式開通,與太空中的「墨子號」量子衛星形成了天地鏈路。
  • 中國發布|上海港實現北鬥遙測公用幹線航標全覆蓋
    中國網10月17日訊(記者董小迪 通訊員茹斌 盛斯)近日,交通運輸部東海航海保障中心上海航標處完成吳淞口警戒區水域103號燈浮新型國產北鬥遙測終端安裝,至此,上海港517座公用幹線航標全部升級為北鬥設備,實現了上海港北鬥遙測公用幹線航標全覆蓋,上海港航標設施運行狀態遠程監控能力全面提升,為航行船舶提供了更加可靠的導助航服務
  • 世界首次!「墨子號」量子衛星實現千公裡級量子糾纏密鑰分發
    每經編輯:彭水萍據新華網,記者從中國科學院獲悉,一支聯合科研團隊近日利用「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千公裡級基於糾纏的量子密鑰分發,相關研究論文北京時間15日由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在線發表。
  • 我國西太平洋潛標觀測網首次實現深海數據實時傳輸—新聞—科學網
    本航次成功維護升級了我國西太平洋潛標觀測網,我國科學家已累計獲取了2-3年的深海數據,這標誌著我國西太平洋科學觀測網的穩定運行,並首次實現了深海觀測數據實時回傳至岸基科學家辦公室,這將為國內外利用潛標陣列監測和預報海洋環境提供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案。
  • 首次!科學家利用量子糾纏現象實現信息 「瞬間」傳輸
    布裡斯託大學研究人員開發的一款晶片,能在電路中生成光粒子,利用量子糾纏現象實現遠距離瞬間通信。量子晶片渲染圖英國和丹麥科學家稱,他們首次實現了信息在兩個計算機晶片之間的「瞬間傳輸」,此舉可能催生更安全的「量子網絡」。
  • 我國量子存儲器取得重大進展!世界首次實現「按需讀取」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郭光燦院士團隊研究組李傳鋒、周宗權首次研製出「按需式讀取」的可集成固態量子存儲器,存儲保真度達到99.3%±0.2%,該成果於12月28日發布在國際知名期刊《物理評論快報》上,這對於實現大容量量子存儲、構建量子網絡意義重大。
  • 量子通信現實應用取得重要突破 實現世界首次千公裡級量子糾纏密鑰...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院士團隊,聯合牛津大學等國內外團隊,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千公裡級基於糾纏的量子密鑰分發,取得了量子通信現實應用的重要突破。這一成果昨天(15日)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在線發表。  實驗中,研究團隊利用「墨子號」作為量子糾纏源,通過對地面望遠鏡進行升級,實現了單邊雙倍、雙邊四倍接收效率的提升。
  • 可見光通信技術突破:實現高達2.2Mb/s的數據傳輸速率
    一個由紐卡斯爾大學專家組成的國際研究小組,通過使用一種新型有機發光二極體(OLED)開發了一種能夠達到2.2Mb/s數據傳輸速率的可見光通信(VLC)裝置。為了達到這個速度,科學家們創造了一種新的遠紅/近紅外溶液處理有機發光二極體。通過將光譜範圍擴展到700-1000 nm,成功地擴展了帶寬。
  • 可見光通信技術,獲得突破:實現高達2.2Mb/s的數據傳輸速率
    科學家正在用一種全新有機LED來突破數據速度的界限。一個由紐卡斯爾大學專家組成的國際研究小組,通過使用一種新型有機發光二極體(OLED)開發了一種能夠達到2.2Mb/s數據傳輸速率的可見光通信(VLC)裝置。為了達到這個速度,科學家們創造了一種新的遠紅/近紅外溶液處理有機發光二極體。通過將光譜範圍擴展到700-1000 nm,成功地擴展了帶寬。
  • 可見光通信技術,獲得突破:實現高達2.2Mb/s的數據傳輸速率!
    科學家正在用一種全新有機LED來突破數據速度的界限。一個由紐卡斯爾大學專家組成的國際研究小組,通過使用一種新型有機發光二極體(OLED)開發了一種能夠達到2.2Mb/s數據傳輸速率的可見光通信(VLC)裝置。為了達到這個速度,科學家們創造了一種新的遠紅/近紅外溶液處理有機發光二極體。
  • 墨子號量子衛星實現世界首次千公裡級量子糾纏密鑰分發
    據央視新聞客戶端消息,經過多年研究攻關,中國科學院院士潘建偉研究團隊聯合牛津大學等國內外團隊,通過「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千公裡級基於糾纏的量子密鑰分發。該實驗成果不僅將以往地面無中繼量子保密通信的空間距離提高了一個數量級,並且通過物理原理確保了即使在衛星被他方控制的極端情況下依然能實現安全的量子通信,取得了量子通信現實應用的重要突破。這一成果15日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在線發表。實驗中,研究團隊利用「墨子號」作為量子糾纏源,通過對地面望遠鏡進行升級,實現了單邊雙倍、雙邊四倍接收效率的提升。
  • 實現世界首次千公裡級量子糾纏密鑰...
    經過多年研究攻關,中國科學院院士潘建偉研究團隊聯合牛津大學等國內外團隊,通過「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千公裡級基於糾纏的量子密鑰分發。該實驗成果不僅將以往地面無中繼量子保密通信的空間距離提高了一個數量級,並且通過物理原理確保了即使在衛星被他方控制的極端情況下依然能實現安全的量子通信,取得了量子通信現實應用的重要突破。
  • 國際首次!「墨子號」量子衛星實現千公裡級「糾纏」 為衛星安全加碼
    這個安全漏洞或將被堵上。記者從中國科大獲悉,該校潘建偉及其同事彭承志、印娟等組成的研究團隊,聯合牛津大學Artur Ekert、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王建宇團隊、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光電技術研究所等相關團隊,利用「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千公裡級基於糾纏的量子密鑰分發。
  • 單模光纖傳輸容量達100.T 我國光纖通信又創新紀錄
    我國超高速超大容量超長距離光傳輸基礎研究日前又創新紀錄,首次實現一根普通單模光纖在傳輸總容量達100.23Tb/s(相當於12.01億對人在一根光纖上同時通話)時傳輸距離突破80千米。  據業內權威預測,到2030年,全球網絡數據流量、人均網絡數據流量都將比2010年增長1000倍,作為網際網路和通信網基礎的光傳輸網絡將不斷面臨承載海量數據的壓力,網絡擴容已經勢在必行。
  • 5G時代「中國式崛起」,國產光通信晶片奮起直追
    不難發現,實現中高端晶片國產化和市場佔有率是亟待實現的重大目標,尤其是中美貿易糾紛逐漸演變為科技冷戰並成為常態以來,掌握話語權的國際廠商一旦收緊晶片供應,恐將給沒有核心晶片技術的國內器件、模塊廠商帶來元器件斷貨的風險,國內自主晶片研發的推進將有助於降低這一風險。「光通信傳輸晶片是現代通訊的基礎元器件!
  • 亨通光電量子通信產業化結碩果 多條量子幹線穩健運行助力保密通信
    來源:中國證券報·中證網中證網訊(記者 張玉潔)2月25日,中國證券報記者從亨通光電(600487)獲悉,公司多條量子通信幹線目前運行穩健,從實驗室走向產業化落地,正給金融、通信等行業帶來實質的保密技術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