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蓄勢待發,在信息、生物醫藥、新材料、新能源等領域,顛覆性創新技術呼之欲出。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技大學常務副校長潘建偉表示,建設科技強國需要進一步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打破束縛科技人員施展才華的條條框框。同時,潘建偉透露,量子通信「京滬幹線」已全線貫通,近期將正式開通。
「京滬幹線」已全部貫通
去年年底,國際首條千公裡量級的量子通信骨幹網「京滬幹線」已全部貫通,將於近期正式開通,結合量子衛星和京滬幹線將初步構建我國天地一體化的廣域量子通信網絡雛形。在量子計算方面,今年年初,中科大首次實現10光子糾纏,再次刷新光子糾纏態製備的世界紀錄。
作為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核心項目,量子信息國家實驗室是我省科技創新「一號工程」。去年10月,為落實中科院與安徽省籤署的院省全面創新合作協議,中科院將量子卓越中心更名為量子信息與量子科技創新研究院,為組建國家實驗室創造條件、奠定基礎。該研究院將服務於國家信息安全保障、計算能力提高等重大需求,搶佔量子科技國際競爭和未來發展的制高點。
潘建偉表示,正在籌建的中科大高新園區是量子創新研究院的支撐單元,與量子創新研究院、中科大先研院一起,共同構成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重要組成部分。「今後,我們將繼續瞄準量子科技前沿,以更多、更好的創新成果為建設創新型國家和科技強國作出更大貢獻。」潘建偉說。
中國量子通信實用化水平國際領先
據介紹,傳統的通信加密需要使用一連串數字組成的密鑰,但傳輸過程若被竊聽,可能被破譯。量子密鑰具有不可克隆的特質,基於量子力學的測不準原理,如果密鑰在傳輸過程中遭遇竊聽,收發雙方就會知道,從而放棄使用不安全的密鑰。
近年來中國在量子領域成果湧現。世界首條千公裡級量子保密通信網絡「京滬幹線」已全線貫通。2017年1月,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正式交付用戶單位使用。2017年2月,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暨量子信息與量子科技創新研究院啟動建設。
潘建偉表示,目前城域光纖量子通信技術已成熟,中國量子通信的實用化也處於國際領先水平,有若干量子通信領域的產業化實體,將技術成果轉化為實用。
「科技工作者要有捨我其誰的責任感,一定要主動擔當,不僅搞好基礎研究,還要儘可能地為科技創新驅動發展作出自己的貢獻。」潘建偉說。
科技創新最終落在人才創新
「多年來我們在量子信息領域能夠取得一些成績,得益於凝聚了一支協同互補的優秀團隊。我們團隊中的許多年輕人才在加入我們團隊之前,分布在美國、英國、德國、奧地利、瑞士等多個國際一流實驗室,之所以願意放棄國外良好的生活條件和先進的科研條件,內因是中國知識分子與生俱來的家國情懷,外因是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所形成的巨大吸引力和凝聚力。」潘建偉表示,科技創新最終還是要落實在人才的創新實踐之中。
潘建偉說,建設科技強國需要進一步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打破束縛科技人員施展才華的條條框框,把鼓勵創新的各項政策落到實處。
「與此同時,我們科技工作者也要承擔起自己的責任,以老一輩愛國科學家的無私奉獻精神為榜樣,全身心地投入到科技創新當中。」潘建偉說。 □合肥晚報合肥都市網記者黎靜谷薇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