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保密通信「京滬幹線」總長2000餘公裡,從北京出發,經過濟南、合肥,到達上海。吳名遂 製圖
張江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上海研究院,今年將註定成為全球矚目的科學地標——今年7月,我國將發射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而科學實驗中心(上海)即設在該院:今年底,全球第一條遠距離量子保密通信幹線「京滬幹線」將建成並驗收,京滬兩地及沿線的金融、政務機構可利用這條線路,進行遠程數據災備和量子安全數據傳輸,從物理原理上確保不可能被第三方竊聽到有用信息。
量子通信為何能從根本上解決通信安全問題?應用前景如何?記者日前走進中國科大上海研究院採訪了潘建偉院士、陸朝陽教授和上海國盾量子信息技術有限公司負責人。
基本原理:量子不可克隆
潘建偉說,講述量子通信的科學原理,還得從量子力學講起。這是一個與經典力學差異很大的物理學分支,是迄今為止描述微觀世界最準確的理論。
一個物理量如果不能連續變化,只能取一些分立的值,這個量就是量子化的。好比上臺階,只能上一級臺階,而不能上半級。宏觀世界裡的物理量似乎都能連續變化,但在微觀世界,許多物理量是量子化的,即存在一個最小的單位,不能再往下細分。
量子力學描述世界的語言與經典力學有根本區別。經典力學描述一個物體的狀態,會給出它的明確位置;量子力學描述一個微觀粒子的狀態,給出的則是疊加態——這個粒子在某些情況下既可能在這裡,也可能在那裡,沒有確定位置。好比孫悟空的分身術,一個孫悟空同時出現在多個地方,孫悟空的各個分身就像是他的疊加態。在通信領域,經典通信的信號只有0和1,量子通信不但有信號0和1,還有0+1、0-1等量子疊加態。
量子疊加原理導致了量子不可克隆原理:在量子力學中,不可能實現對一個未知量子態的精確複製,這是量子通信達到「無條件安全」的基本科學原理之一。
任何竊聽都會擾動量子態
任何經典通信都存在被竊聽的可能性。如打電話時,他人可通過竊聽器,從通信線路中的信號中分出一些,使其進入另一根線路。竊聽時,0和1這兩種信號不會被擾動,所以通話者無法察覺。
《紐約時報》去年報導,美國國家安全局被曝監聽谷歌、雅虎用戶的通信,不需要侵入兩家公司的數據中心,只需截取光纜、電纜中傳輸的信息即可。這些跨國企業的數據中心分布在世界各地,用光纜和電纜相互連接,很多情況下傳輸信息並不加密,埋下了竊聽隱患。即便採用經典加密手段,也不能確保信息安全。
與經典通信不同,量子通信可以將信息編碼,加載到單個光子的量子疊加態的偏振方向上。單光子是光能量的最小組成單元,不能被再分割,量子狀態無法被精確複製,任何竊聽行為都會對其造成擾動,從而被通信雙方察覺並規避。通過量子態傳輸,通信雙方協商生成量子密鑰,再加上對信息進行「一次一密」的加密保護,真正實現信息在傳輸中的完全隨機、不可破譯,從根本上解決通信安全問題。
陸朝陽預測,未來數年內,量子通信將實現大規模應用。經典通信的硬體設施不會被取代,只需在原有設施上「錦上添花」——在通信發送端和接收端安裝單光子探測器、量子網關等量子加密設備,即可在電話、傳真、光纖網絡等原有通信網絡中實現量子通信,安全性大幅提升。
抓住先機,上海加大布局
如今,量子通信技術已基本成熟,潘建偉團隊在這一領域佔據了國際引領地位,一個新興通信產業正在孕育、興起。
今年7月,我國將發射「量子科學實驗衛星」。這顆由中國科大、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中科院上海微小衛星工程中心、中科院成都光電技術研究所等單位聯合研製的衛星,將在全球率先實現高速星地量子通信。作為「天地一體化」的地面設施,量子保密通信「京滬幹線」計劃今年底建成並驗收。「京滬幹線」總長2000餘公裡,從北京出發,經過濟南、合肥,到達上海。利用這一廣域光纖量子通信網絡,京滬兩地的金融、政務等機構能進行保密通信。
面對這一新興高技術產業,上海市政府抓住了先機。去年1月,張江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專項發展資金重大項目啟動,建設量子保密通信上海總控及大數據服務中心、陸家嘴金融量子保密通信應用示範網。上海國盾量子信息技術有限公司負責人介紹,總控中心是「京滬幹線」「量子科學實驗衛星」「陸家嘴金融網」等重大項目量子通信網絡的管理、監控、控制和展示中心,負責全網監察和運維指揮。大數據服務中心將布局量子通信金融數據戰略災備設施和「量子金融雲」應用的試點,同時將試點建設「量子政務雲」,用量子技術保護每一個比特。陸家嘴金融量子保密通信應用示範網建成後,將與「京滬幹線」和「量子科學實驗衛星」互聯互通,為金融機構提供高安全等級的數據服務。
今年,第二期項目有望啟動。上海國盾量子公司將與電信運營商謀劃戰略合作,聯合開展在金融、政務、電力、大數據、網際網路+等戰略行業和重大領域的用戶拓展和布局,推動量子通信產業化發展。
(原載於《解放日報》 2016-03-10 1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