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報】「京滬幹線」如何抵禦所有黑客攻擊

2021-01-20 中國科學院

  日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及其同事陳宇翱、彭承志等與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王建宇研究組、濟南量子技術研究院以及中國有線電視網絡有限公司合作,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雜誌發表了題為「跨越4600公裡的天地一體化量子通信網絡」的論文,證明了廣域量子保密通信技術在實際應用中的條件已初步成熟,我國構建起廣域量子保密通信網絡雛形。

  量子通信為何是一種「原理上無條件安全」的通信方式?它在哪些領域得到了應用?記者專訪了量子保密通信京滬幹線工程總師、中國科技大學教授陳宇翱。

  猜對一個機率一半蒙對一串微乎其微

  早在約公元前7世紀時,古希臘斯巴達人就使用加密術來進行信息傳遞了。不過,依賴於計算複雜度的經典加密算法,原理上都會被破解。

  量子密鑰最大的特點就在於隨機性,它的生成是基於物理機制而非數學算法。在網上傳輸信息時,都要先把信息轉換成比特0或1。交易的甲方首先生成一串由0和1組成的隨機數,通過光的偏振發給交易的乙方,乙方收到後,也採取隨機檢測,這樣就會得到另一串由0和1組成的隨機數。只有發送工具和檢測工具相同,才會得到相同的數字,於是雙方再交流一下分別採取了哪些工具,乙方把不同工具得到的結果刪除,剩下的數字就成了一串密鑰。「有意思的是,這串密鑰從一開始就沒有被交易雙方傳送過,它是一個隨機產生再比對的結果,因此從原理上說是無法破譯的。」

  如果「隔牆有耳」怎麼辦?「哪怕被竊聽,也不會產生影響。」由光量子產生的隨機數本身並沒有任何意義,假設被竊聽了一部分,任意一個光量子不是表示比特0就是表示比特1,每一次破譯就像是猜啞謎,猜對一個光量子的機率只有一半,而要想蒙對一長串光量子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量子保密通信是否可以應對黑客的攻擊呢?「我們做了光子數分離攻擊、致盲攻擊、時移攻擊、波長依賴攻擊和一些潛在的特洛伊木馬攻擊等安全性測試,結果表明京滬幹線可以抵禦目前所有已知的量子黑客攻擊。同時,我們也在發展一些新型協議,可以抵禦針對所有測量器件的攻擊,這類協議後續也會集成到京滬幹線信息系統中。」

  地面接收系統從2噸降到100千克以下

  科學家普遍認為,實現遠距離量子通信安全性的最佳解決方案是基於糾纏的量子密鑰分發。

  按通信信道的不同,量子密鑰分發主要有光纖和自由空間兩種實現方式。將地面光纖和自由空間結合,則可以實現大規模、全覆蓋的全球化量子通信網絡。

  在現有技術水平下,使用可信中繼可以有效拓展量子通信的距離,比如2017年開通的世界首條量子保密通信京滬幹線,正是通過32個中繼節點,貫通了全長2000公裡的城際光纖量子網絡,利用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作為中繼,在自由空間信道則進一步拓展到了7600公裡的洲際距離。

  相比2017年,「京滬幹線」星地之間密鑰生成速率提高了40倍,達到47.8千比特/秒。如此一來,可以提供更多的量子密鑰分發服務。「高效的星地鏈路收集技術,可以將量子衛星載荷的重量由現有的近600千克降低到50千克以下。我們現在做實驗的地面接收系統已經從過去的2噸大幅降低到了100千克以下,未來有望進一步做到可單人搬運。」

  據了解,天地一體化量子通信網絡目前已接入金融、電力、政務等150多家行業用戶,比如北京電力城域網、合肥電子政務外網、濟南黨政機關專網和武漢電子政務網等。我國已經與奧地利、義大利、俄羅斯、加拿大等國際知名團隊,在星地量子鏈路建立、衛星與地面站的量子通信等多方面展開了合作實驗。接下來主要是實現天地一體化大範圍、多用戶的量子通信網絡,將量子密鑰分發技術推向中高軌衛星,發展全天時、萬公裡級關鍵技術,從而實現長時間和大範圍覆蓋。

(原載於《解放日報》 2021-01-15 02版)

相關焦點

  • 量子保密通信京滬幹線為何能抵禦所有已知的黑客攻擊?專訪工程總師...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專訪了量子保密通信京滬幹線工程總師、中國科技大學教授陳宇翱。 【量子密鑰是一個隨機產生的結果】 早在約公元前7世紀時,古希臘斯巴達人就使用加密術來進行信息傳遞了。不過,依賴於計算複雜度的經典加密算法,原理上都會被破解。
  • 潘建偉團隊:「京滬幹線」可抵禦所有已知的量子黑客攻擊方案
    2021年1月7日,距離世界首顆量子通信實驗衛星「墨子號」發射過去了4年4個月,距離世界首條量子通信骨幹網絡「京滬幹線」開通過去了3年3個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團隊與合作者在《自然》(Nature)上發文,正式宣布天地一體化的大規模量子通信網絡在技術上可行。
  • 可抵禦目前所有已知量子黑客攻擊!量子通信「京滬幹線」今登《自然》
    經過兩年多不間斷運行,世界首條量子保密通信幹線——量子保密通信京滬幹線的穩定性、安全性均得到了驗證。 「京滬幹線」項目於2013年7月立項,2017年9月29日開通,整個項目建設周期42個月。建設期間,「京滬幹線」項目組突破了高速量子密鑰分發、高速高效率單光子探測、可信中繼傳輸和大規模量子網絡管控監控等系列工程化實現的關鍵技術,並成功實現首次洲際量子通信。
  • 首個量子通信網現身中國,可抵禦所有黑客攻擊,量子化變革已開啟
    這也意味著全球首個量子通信網在中國誕生了,可以抵禦所有黑客的攻擊。此前,量子保密通信京滬幹線就已經跟「墨子號」量子衛星成功對接了。據了解,「墨子號」衛星在2016年就已經發射升空,在這幾年裡,「墨子號」衛星的相關任務都完成得相當不錯。中國的研究團隊則在這一基礎上構建了全球首個廣域量子通信網絡,這個廣域量子通信網絡通過700多條地面的光纖量子密鑰分發鏈路以及兩個星地自由空間高速鏈路。
  • 【解放日報】量子通信「京滬幹線」今年建成
    量子保密通信「京滬幹線」總長2000餘公裡,從北京出發,經過濟南、合肥,到達上海。吳名遂 製圖  張江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上海研究院,今年將註定成為全球矚目的科學地標——今年7月,我國將發射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而科學實驗中心(上海)即設在該院:今年底,全球第一條遠距離量子保密通信幹線「京滬幹線」將建成並驗收,京滬兩地及沿線的金融、政務機構可利用這條線路,進行遠程數據災備和量子安全數據傳輸,從物理原理上確保不可能被第三方竊聽到有用信息。
  • 可抵禦所有已知黑客攻擊 中國組建天地一體化量子通信網絡
    研究團隊在量子保密通信京滬幹線與「墨子號」量子衛星成功對接的基礎上,構建了世界上首個集成700多條地面光纖量子密鑰分發(QKD)鏈路和兩個星地自由空間高速QKD鏈路的廣域量子通信網絡,實現了地面跨度4600公裡的星地一體的大範圍、多用戶量子密鑰分發,並進行了長達兩年多的穩定性和安全性測試、標準化研究以及政務金融電力等不同領域的應用示範。
  • 「京滬幹線」構建量子保密通信網絡雛形
    而今,經過兩年多不間斷運行,世界首條量子保密通信幹線——量子保密通信京滬幹線的穩定性、安全性均得到了驗證。今天凌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雜誌以「跨越4600公裡的天地一體化量子通信網絡」為題,報導了這項中國量子科技的又一重要成果。
  • 【科技日報】我國成功構建世界首個天地一體化量子通信網絡
    【科技日報】我國成功構建世界首個天地一體化量子通信網絡 2021-01-08 科技日報 吳長鋒 【字體:大 中 小】
  • 構建全球首個通信網,抵禦所有已知黑客攻擊
    從人類有歷史以來,如何在不洩密的情況下傳遞信息,就是人類一直希望解決的問題。傳統的辦法就是加密,本質上就是讓信息更加複雜。被截獲到的信息,如果沒有密鑰,在有限的時間裡,無法完成破譯需要的計算。但這樣的加密還是有破解的可能性,那就是提高計算能力。而量子通信,經過論證。在理論上,只要通信雙方設置了密鑰,就一定不會被破譯。
  • 【科技日報】量子保密通信「京滬幹線」具備開通條件---中國科學院
    「京滬幹線」項目是2013年7月由國家發改委批覆立項,由安徽省、山東省共同配套投資建設並得到了上海市、北京市的大力支持,由中科院領導、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作為項目建設主體承擔。同時,「京滬幹線」北京接入點實現與「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興隆地面站的連接,全線密鑰率大於5kbps,已形成星地一體的廣域量子通信網絡雛形,大大擴展了「京滬幹線」應用能力。  「京滬幹線」順利通過技術總驗收,意味著世界第一條量子保密通信骨幹線路已經具備開通條件,我國在量子技術的實用化和產業化方面繼續走在世界前列。
  • 徐令予:量子通信京滬幹線——歐美沒有的,讓我先來做
    跨入2017年,中國科技向前邁進的步伐有著進一步加快的跡象,兩千公裡長的京滬量子通信幹線建成就是一個最好的證明。 目前的量子通信實質上就是量子密鑰分配技術(又稱QKD),它是利用「單量子不可克隆定理」來實現密鑰配送的絕對安全。
  • 「量子京滬幹線」今年建成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常務副校長潘建偉院士3日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京滬幹線大尺度光纖量子通信骨幹網將於
  • 世界首條量子通信幹線京滬幹線開通 實現「無條件安全」通信
    央廣網北京9月30日消息(記者潘毅)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昨天(29日),世界上首條量子保密通信幹線「京滬幹線」正式開通。當我們用手機買買買的時候,不知道您有沒有憂慮過安全問題。雖然傳統的手機通訊都有算法加密做保障,但這份保障只能說是暫時安全。
  • 「量子通信被破解」 ,帶病上崗的京滬幹線怎麼辦?
    「量子通信被破解」 ,帶病上崗的京滬幹線怎麼辦? 「帶病上崗」的京滬量子通信幹線究竟該怎麼辦?昨天,量子通信工程建設方通過「墨子沙龍」緊急補漏,聲稱:「正如我們公開在預印本arXiv上文章中已經深入討論了的,我們通過進一步理論分析和實驗設計,證明了針對這一漏洞的竊聽方案可以通過在源端(我們的實驗系統已經內置了30dB隔離度)增加更高對比度光隔離器來解決,從而保證量子密鑰分發的安全性。」
  • 開個會,用上量子通信「京滬幹線」
    通過量子通信「京滬幹線」,濟南與北京、合肥、上海的視頻會議絕對安全。  本報記者 修從濤 攝      本報4月3日訊(記者 修從濤) 3月23日,一場「京滬幹線」量子安全通信多方視頻會議,在北京、濟南、合肥、上海四地同時舉行。此次會議主要探討標準研究項目「量子密鑰分發安全性」的文本內容,同時也是對量子通信「京滬幹線」的一次應用展示。據悉,濟南正在牽頭制定量子通信保密性標準化草案,將為量子通信做國標。
  • 世界首條量子保密通信開通 「京滬幹線」的意義
    世界首條量子保密通信幹線——「京滬幹線」昨日正式開通,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和山東省濟南市市長王忠林首先通話。之後,白春禮先後與合肥、上海、新疆南山天文臺等分會場通話。  這不僅是一條國內線路——結合「京滬幹線」與「墨子號」的天地鏈路,我國成功實現了洲際量子保密通信——通過這條不可破解的保密線,白春禮與奧地利科學院院長安東·塞林格進行了世界首次洲際量子保密通信視頻通話。  白春禮說,這標誌著我國已構建出天地一體化廣域量子通信網絡雛形,為未來實現覆蓋全球的量子保密通信網絡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 京滬幹線通過技術驗收 量子通信產業鏈受益
    8月30日下午,國家量子保密通信「京滬幹線」技術驗證及應用示範項目技術驗收評審會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舉行,評審專家組聽取了項目組關於項目建設基本情況和分系統驗收情況的匯報,經現場質詢和討論,專家組認為項目已完成了預期的技術驗證和應用示範任務,具備開通條件,同意通過技術驗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