函數概念貫穿於高中數學始終,初中函數概念是動態變化過程中兩個量之間的關係,高中函數在集合概念的基礎上提出函數是兩個非空的數集間的對應關係。集合作為學生跨入高中校園的第一課有著它特殊的價值,集合更作為一種數學語言,為後續表示函數的定義域和值域、方程和不等式的解、曲線等打下了基礎.
集合理論的創始人是德國數學家康託爾,他認為集合是一些確定的不同的東西的總體,人們能意識到這些東西,並能判斷一個東西是否屬於這個總體。集合是數學中最原始的概念之一,只能描述性的說明,不能用其他更基本的概念給他下定義。現行教材中把集合描述為一些能夠確定的對象的全體,構成集合的對象叫元素,元素與集合是屬於或者不屬於的關係。如何理解集合的概念呢?掌握元素的三個性質:確定性、互異性和無序性。
抓住集合概念中的關鍵字「能夠確定」,意味著構成集合的元素有明確的標準,對於任意元素a要麼屬於集合,要麼不屬於集合,不存在模稜兩可的情況。比如:大於10的自然數可以構成集合,因為對於任意數都能判定其屬於或不屬於這個集合,3就不屬於該集合、而17就屬於該集合;性格比較開朗的男生就夠不成集合,我們無法判定性格開朗的標準是什麼?所以集合中元素必須具有確定性。
集合概念來源於現實生活,假設老師隨機給同學發3支鉛筆,假設小明很幸運領到了兩支,那麼老師說領到鉛筆的同學請站起來,那麼小明需要站兩次嗎?換句話說,領到鉛筆的同學構成一個集合,難道小明要一個頂兩嗎?不會,集合中相同的元素只出現1次。所以集合中元素具有互異性。
集合概念中沒有強調元素的先後順序。老師叫小明、小紅和小軍三個同學出來打掃衛生,那麼被老師叫到的三個同學可以構成1個集合,不論老師先叫哪位同學,最終結果都是小明、小紅和小軍三個同學出來打掃衛生,所以集合中元素具有無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