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會計計量中的期間分配問題

2021-01-11 中華會計網校

  期間分配問題歷來都是會計計量中爭論較多的問題之一,因而也受到了會計學家們較多的關注。期間分配(periodic apportionment)從會計學理論上來看是為了「將初始會計信息轉化為財務報表信息而對初始帳戶做的再分類的調整過程。」 通常這一過程由會計人員在期末進行,而之所以要進行這樣的再分配過程,一般是基於以下三方面考慮:

  其一,日常編制會計分錄時的初次分配經常是暫時性的,因為往往編制分錄時對有關帳戶還無法知道其所反映的要素的最終用途;

  其二,按照會計期間化計量的要求,收入和費用必須在多個相關的會計期間進行合理地分解,以準確反映現實狀況;

  其三,出於企業自身內部控制和經營管理的需要,對經營活動中的數據需要做出準確的分配,初始的記錄往往無法滿足這些需要。

  基於以上原因,在會計計量中對記錄了與一個以上的會計期間或經營部門的活動有關事項的帳戶,其金額往往都要重新分配。利特爾頓(A.C. Littleton)教授在其《會計理論結構》一書中將分配問題作為會計理論六要素之一,認為會計理論按照會計自身特點形成一個六要素的循環:交易(transactions)-記帳(booking)-帳戶(accounts)-分配(apportionment)-財務報表(financial statements)-審計(auditing)。 可見分配是介於帳戶和財務報表之間的操作過程,於是我們對期間分配問題探討的出發點也就在於使帳戶信息如何能更準確地形成報告信息。同時,在某些期間分配問題中不可避免地要人為做出主觀判斷,包括制定規則和遵守規則時都需要遵循一定的標準,正由於這些選擇的存在才使這類問題的探討具有理論意義。

  一、期間分配的基礎——會計期間化(accounting periodicity)

  自1494年盧卡。巴其阿勒(Luca Pacioli)的《簿記論》問世以來,在500多年的現代會計過程中,會計期間計量是逐漸被認識和被採用的。早期的經營是以獨立投資的形式進行,會計中沒有「應計(to accrue)」和「遞延(to defer)」的概念。以商品銷售而言,所有的結算直到商品全部出售後才進行,並非是定期在一定的期間內進行收益的劃分,因此這種基礎上形成的會計帳戶是與每一項獨立投資相對應的,以每項投資作為會計計量的周期,故而不涉及期間分配的問題。直到經營活動變得日益複雜,有了多元化投資和多種商品經營,經營活動由此形成了一系列周而復始的活動,會計上才出現了分期計量收益的要求。正如利特爾頓(A.C. Littleton)和齊默爾曼(V. K. Zimmerman)兩位教授在《會計理論:連續與變革》中所言:「在會計上做這樣的期間分割,意味著承認經營行為是一項需要資本連續性投入的事業,按照特定時間間隔計算期間化收益成為現代企業模式下股利決定的基礎,正是出於精確計量當期努力成果並記錄將來持續經營所能利用的資源的要求,形成了從非定期到定期的會計期間化核算的轉變動機。」

  期間分配正是基於對會計期間化概念的確立而產生的,而期間化亦成為現代會計的基本特徵。從會計要素的角度來看,期間分配主要是涉及收入分配和成本分配;就帳戶類型而言,期間分配還涉及成本會計相關的帳戶(如生產成本、製造費用),以及應計、遞延、備抵和準備項目等相關帳戶。這些再分類性質的帳戶的存在就是為了在權責發生制下把成本和收入適當地劃分到不同的會計期間,使得利潤的結算更符合客觀性,而不是僅僅以現金收支為依據。因此,可以認為,會計從本質上講是將歷史成本和收入在當期和以後的會計期間進行分配的過程。

  二、收入計量與期間分配

  收入的期間分配是指將賺取的一定的收入金額以適當的方法在合理的會計期間進行確認的過程。目前的會計實務中對於收入的賺取和實現已有嚴格的判斷標準,即符合一定的標準才被視作銷售的實現。但在探討收入期間分配理論時不能籠統地按照實務標準來區分,會計理論上對收入的確認有如下幾種觀點:

  1.收入計量與期間分配的生產基礎觀(production basis of measurement)

  生產基礎觀(production basis of measurement)的思想是將收入的確認與生產的過程相聯繫,佩頓(William A. Paton)和利特爾頓(A.C. Littleton)在其合著的《公司會計準則導論》一書中指出:「收入確認在生產基礎觀下可以用一些確定的生產事實作為依據」。 比如以某一期間內生產進度的實現或具體產出單元的完工作為分配給當期的期間收入金額。這種收入分配的標誌是由物理製造過程決定,而不是由發送行為或法定銷售的完成所決定。

  但這種收入分配觀運用的前提條件是這一生產是在既定的價格合約約束下進行的。它包含了兩層信息:其一,這裡的生產是合約生產,生產後的銷售行為已然得到確認;其二,合約已經規定了銷售價格,風險已經在最大程度上消除,故而將生產的物理實現作為收入確認和期間分配的標準。這種觀點在具體的運用中,一般還伴隨著生產周期長、價值總額高的特點,常見的大型機器設備製造、建築物、公路等工程項目所採用的完工百分比法即是這一觀點的具體運用。

  2.收入計量與期間分配的銷售基礎觀(sale basis of measurement)

  「對於大多數商業企業而言,銷售基礎觀(sale basis of measurement)計量分配收入可以比其他觀點更好地滿足會計標準的需要。」 在經營活動中收入的取得是企業努力成果的表現,因此,在企業為取得收入的一系列活動中,銷售行為是最直接和最具決定性的,銷售為企業帶來新的資產,通常是現金或應收帳款。這些為企業的成本提供了基本的補償,並最終形成利潤、稅收和投資者股利分配。

  在銷售基礎觀裡我們強調完全銷售的概念。從法律意義上講,完全銷售的本質是權力的轉移,以一種資產的所有權換取另一種資產的所有權,這裡涉及兩種權力的轉讓,因此以銷售實現作為收入確認和期間分配的基礎,就是明確權力轉讓程度的問題。理論上新資產的權力應當伴隨著對銷售資產的權力喪失而同時取得,但實際交易中雙方資產的讓渡和交付存在形式和時間上的差別。在一般的銷售方式中,可以以開出發票同時發出貨物或託運給承運商等類似行為的完成為標準。但複雜的銷售過程就必須由會計人員做出專業判斷。比如提供勞務形式的銷售,要以提供勞務的過程作為銷售過程,跨越幾個會計期間時,理論上以服務轉讓的整個收益期間來分配收入。

  3.收入計量與期間分配的現金基礎觀(cash basis of measurement)

  現金基礎觀(cash basis of measurement)的採用並非是對權責發生制的顛覆,而是作為銷售標準的補充,主要是在提供服務的企業或分期收款銷售的情況下採用。現金基礎觀是指以現金收取作為銷售實現的依據,僅在特殊情況下被採用,比如對於分期收款的銷售,商品權利往往已經轉移或服務已然提供,但新資產的權力還沒能完全取得,基於風險考慮,只有當分期款項取得,才表示取得的這部分權力實現,故此用現金獲取為銷售實現標誌。與之相對應的情況是現金已經取得,但企業商品或勞務尚未提供,即預收帳款,實質是一種「延期收入」的性質。但這種「收入」就不能以收到現金作為標準予以確認,而只能視作一種負債。由此可見,現金基礎觀只是作為銷售基礎觀的特例形式。

  4.收入計量與期間分配問題的擴展討論

  (1)會計期間的自然增長(natural accretion)與期間收入分配

  自然增長是針對特殊資產,比如動物、植物等類型資產隨著時間的推移,物理量產生改變,價值不斷變化(通常呈現上升趨勢),伴隨著自然增長此類資產的價值不斷提高。是否將每期可實現的潛在獲利確認為所有增長發生期的期間收入?從目前收入實現的確認觀來看,不傾向於這樣做。這取決於我們通常在銷售實現的時候才確認收入,將最終銷售過程的終結視作收入確認的標誌。類似的例子還有如釀酒行業,酒的價值也在隨時間的推移而增加。我們也只有當酒銷售後才確認收入。所以在這樣的問題裡我們是將收入一次性分配給銷售實現當期,而不在之前的期間分配。

  (2)會計期間的重估增值(appreciation)與期間收入分配

  重估增值是上面問題的進一步擴展。出於會計人員傳統的謹慎性原則,我們對僅僅是有可能獲得的收益不提前確認,而在實現的期間才一次確認。重估增值即是對資產在未銷售期間的價值進行評估,發現價值增加,但從收入期間分配的定義可知,這種帳面的增值並未帶來新的資產的權力轉移。所以增值的好處並不在這些期間予以分配。但謹慎的另一面使得我們對重估減值要相應增加成本的分配,這將在下面的問題中進行討論。

  (3)會計期間利潤賺取、資產增加與期間收入分配

  在一個會計期間企業賺取了利潤並不等於本期收入的實現。比如「lucky buy(幸運購買)」,即通常所說的購買折扣的問題,它能夠帶來的成本節約,並能在最終結算時對淨利潤產生正的相關貢獻,但並不表示這個期間通過這樣的行為實現了收入。否則企業僅通過購買過程就能實現收入了。

  此外,資產增長可以是期間收入分配的一種表現結果,但並非資產增長都是本期收入帶來,債權人、股東投資,以及重估增值等等都會影響資產的增長。

  三、成本計量與期間分配

  目前對於成本的期間分配我們已經普遍接受了期間收入與成本配比以及謹慎性的原則。但現實的成本分配過程中存在更多的複雜性,正如佩頓(William A. Paton)和利特爾頓(A.C. Littleton)在《公司會計準則導論》中所言:「真實成本並非都是可以清晰和直接辨別的」。

  1.成本的期間分配問題

  成本的形成在於為取得將來利益而對資源的耗費。從一項投資長期的全過程來看,所有耗費最終都是形成為取得此項投資收益而付出的成本,沒有實質區別。但對於連續經營活動耗費,在短期特定時間段內的成本分配而言,這些耗費就具有了不同的意義。即通常所說的期間性支出(periodic cost)和資本性支出(capital cost)。隸屬於當期的耗費我們視其為期間成本,而超出當期的耗費,我們謂其形成資產,直到這項資產在收益期間逐漸消耗,會計上再通過攤銷等形式將之前的耗費形成的資產逐漸轉化為以後各期的期間成本。 典型的成本分配問題的爭論突出地體現在存貨和固定資產的計量上。

  2.存貨成本的期間分配

  存貨的購買過程是一項資產轉化為另一項資產。存貨資產的被使用就會形成成本(工業企業是用於製造、商業企業用於銷售)。我們都知道在確認存貨轉出的成本時有實物流轉法(physical transfer)、先進先出法(fifo)、後進先出法(lifo)、加權平均法(weighted average)等。但不同方法的採用對期間成本的分配產生不同的影響,也賦予其不同的內涵。

  從理論上來說,採用實物流轉法確認存貨的成本將會使得存貨成本最接近存貨取得時「真實」耗費,但這裡的「真實」也只是會計計量意義上真實數量的流出,而並非真實的資源價值耗費。然而,對於大多數企業而言,這種方法是難以實施的, 我們更多看到的是先進先出、後進先出、加權平均等方法的使用。這三種方法的選用往往取決於會計人員的理念以及對期間成本和期間利潤含義的認識。後進先出法是對基本存貨方法有益的調整,它使得當期的期間成本最接近現實的成本價格,計算出的利潤更加接近真實利潤,直接代表了當前情況下購買和銷售之間的市場差額。先進先出法的採用會使得資產更接近現實價值,而成本則是原始價值的反映,與現實有一定差異,這樣計算出來的利潤不僅包含了市場上的購銷差,還包含了市場價格水平波動的差額。這兩種方法還直接影響到對資產負債表和損益表的使用。「後進先出法更注重收益表的現實性,而先進先出法更強調資產負債表的現實性。」 加權平均法則是對兩種方法影響的一種平滑。「不過,對於存貨的定價並不是真實與虛假的問題,而是哪種思想和方法能最好地支持損益表和資產負債表綜合反映現實的問題。」

  3.固定資產折舊導致的成本期間分配

  固定資產的攤銷成為期間分配問題中又一重要的問題。對於折舊過去我們基於不同的思想有兩種解釋:其一,就生產方面而言,折舊被視作是過去為生產而花費的成本在不同期間的分配和攤銷;其二,就財務方面而言,折舊被視為為將來重置購買新設備做出的財務儲備。用第一種解釋來指導折舊操作顯然更具有解釋力。我們可以根據需要將購買資產花費的總額在可接受的期間內完全分配到各個期間。比如直線法就是平均分攤成本,加速折舊就是基於稅收或機器生產能力損耗考慮的一些特殊選擇。但基於第二種解釋,就會使折舊產生一些棘手的問題。首先是對重置成本的理解,它是為形成保持生產能力而重置生產能力的成本還是為在現實條件下重置一個原有機器的物理形態所耗費的成本?無論哪種理解,在以折舊進行儲備時都會發現重置成本不會完全等於原有成本,或高出(物價上漲)或低於(技術進步)。使得折舊總額變得難以確定。這些無疑對摺舊提出了新的挑戰。因此,會計學家們似乎默認了前一種解釋。

  總的來說,對於成本期間分配問題,在會計理論上我們還通常接受成本是可以流動的假設,即成本可以進行再歸集。那些可以同某一產品密切聯繫起來的成本(如製造費用),可以直接分配給該產品。但有些費用(如管理費用),很難知道它與哪一種產品有直接聯繫,則通常將其分配給相應的會計期間,以抵減當期的總收入。

相關焦點

  • 會計確認、計量與收入確認
    APB Statement No.4認為,財務會計存在著財務會計程序(Financial Accounting Process)。它由一系列操作構成,並在每一會計期間內有系統地加以執行,這一系列程序的第一、二兩點就是:(1)選擇事項,即將要報告的事項予以識別。
  • 論會計目標與會計假設的邏輯關係
    【關鍵詞】會計目標;會計假設;財務會計概念框架  FASB在其構建的會計概念框架中不再提及會計基本假設;IASC在其發布的《編制財務報表》的框架中忽略了會計基本假設,只提及從屬於會計目標的基本假定。
  • 國內外基本會計準則比較_會計實務_中華會計網校
    另外,美國所定義的費用限於可在本期收入中抵減的耗費。儘管我國準則中只將費用作為會計要素,不提成本,但在進一步解釋時,又劃分了成本與費用的界限,且費用僅指期間費用,一旦聯繫起來分析,費用既含對象化了的費用(成本),也包括從本期收入中扣除的期間費用。
  • 2021年初級會計《初級會計實務》考試大綱(第一章)
    第二節會計基本假設、會計基礎和會計信息質量要求一、會計基本假設會計基本假設包括會計主體、持續經營、會計分期和貨幣計量。二、會計基礎會計基礎,是指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的基礎,包括權責發生制和收付實現制。(2)未來流出的經濟利益的金額能夠可靠地計量。企業負債分為流動負債和非流動負債兩大類(三)所有者權益所有者權益,是指企業資產扣除負債後,由所有者享有的剩餘權益。所有者權益的來源包括所有者投入的資本、其他綜合收益、留存收益等,通常由股本(或實收資本)、資本公積(含股本溢價或資本溢價、其他資本公積)、其他綜合收益、盈餘公積和未分配利潤等構成。
  • 論規範會計理論和實證會計理論的哲學基礎
    據此,波普提出的「科學知識的證偽主義模式」可以表述為:P1→TT→EE→P2……,其中P1代表原來的問題,TT代表猜測假設,即試探性結論,EE代表排除錯誤,對TT反駁(證偽、否證),P2代表新問題,該模式被稱為以猜測和假設來解決問題的一般模式。這一模式反映了科學活動中理論和經驗的相互作用:理論總是在經驗的檢驗中不斷改變自己的形態,真理總是在同謬誤的交替循環中不斷提高自己的真值。
  • 會計碩士論文題目選題熱點推薦
    ;上市公司;會計計量;運用。掙值法在房地產建設項目成本控制中的應用研究高速公路PPP項目風險分擔及收益分配研究我國事業單位財務管理的對策研究對會計電算化向會計信息化過渡的研究事業單位內部控制研究>會計透明度影響因素研究公允價值會計實證研究基於公共受託責任的雙軌制政府會計體系研究倉單質押風險管理研究公允價值計量對商業銀行會計信息含量的影響公允價值在我國新會計準則中的應用問題研究
  • 公允價值會計的幾個理論問題研究
    2.公允價值執行過程中的第三方評判問題。均衡利益相關者之間的公允交易實現必須要有獨立機構的中介界定,這顯然涉及到機制問題。尤其當審計師鑑證結果面臨法律訴訟風險而將法官對公允價值的判斷納入到其職業判斷中時更顯複雜。3.利益相關者之間的利益均衡機制的博弈形成,即要構建成熟的市場參與者行為引導機制,其中政府職能的重新認識及界定是關鍵。
  • 2018年中級會計《財務管理》考試大綱(第九章 收入與分配管理)
    財務管理考試資料:【中公北京會計考試網】提供2018年北京中級會計經濟法輔導資料,包括中級會計經濟法重點題型、各章節知識點歸納匯總。本文為廣大考生提供2018年中級會計《財務管理》考試大綱(第九章 收入與分配管理)。
  • 中外比較|EDF解讀碳交易會計規定
    本文將從碳排放權會計確認、計量以及對財務報表影響等方面,對比國際碳排放權交易準則和《暫行規定》,並在此基礎上提出未來進一步調整和完善碳交易會計準則的政策建議——從長期來看,建議參考國際經驗,要求重點排放企業在實際排放超過持有配額時確認負債,並且對免費分配的配額進行會計確認,同時運用公允價值代替歷史成本進行會計計量,從而提高企業資產負債表的真實性,助力企業進行及時和有效的溫室氣體排放管理和碳資產管理,
  • 國際會計準則第18號--收入
    (1993年12月修訂)  目的  在編制和呈報財務報表的結構中,收益被定義為會計期間經濟利益的增加,其表現形式為因資產的流入或增加、負債的減少而導致的權益的增加,但不包括由於投資者出資而引起的權益的增加。  收益包括收入和利得。
  • 新準則體系下的會計職業判斷空間
    確認為收入或費用要求判斷以下三項內容:「企業日常活動中發生的」、「會導致所有者權益增加或減少的」、「會導致與向所有者分配利潤無關的經濟利益的流入或流出」。判斷收入和利得主要是區分「日常活動」和「非日常活動」。這些是基本準則作出的原則性規定,具體到每個會計要素定義判斷是不相同的,同時也有會計事項定義的判斷,都需要會計人員針對不同的內容和情況做出判斷。
  • 初級會計職稱《初級會計實務》強化指導:原材料的歸集和分配
    2012年初級會計職稱考試《初級會計實務》第八章 產品成本核算   知識點二、材料、燃料、動力的歸集和分配    無論是外購的,還是自製的,發生材料、燃料和動力等各項要素費用時,對於直接用於產品生產、構成產品實體的原材料等
  • 電子商務會計基本假設研究
    3 電子商務會計分期假設   會計分期,是指將一個企業持續經營的生產經營活動劃分為一個個連續的、長短相同的期間。會計分期的目的是將持續經營的生產活動劃分為連續相等的期間,據以結算盈虧,按期編報財務會計報告,從而及時向各方面提供有關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的信息。會計期間通常為一年。稱為會計年度或財政年度。
  • 農民專業合作社財務會計制度思考
    目前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社尚處於起步階段,在財務管理方面存在較多問題,阻礙了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可持續發展。財政部發布並從2008年1月1日起施行的《農民專業合作社財務會計制度(試行)》,對規範農民專業合作社會計工作、保護農民專業合作社及其成員的合法權益意義重大,為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健康發展提供了規範的制度保障。了解該制度的特殊性,分析其執行中可能面臨的問題及解決對策,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 西方會計理論演進:基本階段與主要成果
    對於會計理論發展的分期問題,由於理論界在分析問題切入點及研究問題的著重點不一樣,故存在不同認識。儘管在一些重要的理論問題上並不存在原則分歧,但釐清其演進脈絡對於認識其發展規律並促進現代會計理論的發展有重要意義。本文擬以西方會計理論發展的五個階段劃分為基礎,對其成果進行了初步梳理歸類與分析,以便為此問題的深入研究提供一點基本線索。
  • 票酬勞計劃及其會計處理
    二、酬勞計劃會計處理    由於公司為履行酬勞計劃必然付出額外的成本,況且一項計劃從制定至真正行使往往長達數年,在這段時間內,股票市價隨時會發生變動,那麼酬勞成本是否應確認、何時確認與計量?這是會計界長期討論的問題。
  • 會計實訓報告範文精選5篇
    在實習過程中也讓我不斷複習以前所學的知識點,比如模擬實習中公司外購動力費佔產品總成本的比重比較小,不需要單設「燃料及動力」成本項目,燃料費計入「直接材料」成本項目;材料費用的分配標準選擇會計收穫消耗量;輔助生產費用在各受益單位之間可按直接分配法、交互分配法、計劃成本分配法進行分配等。
  • 多種計量屬性在財務報表中並列列示披露的探討
    僅僅依靠上市公司提供以歷史成本計量的會計信息,投資者顯然無法獲取投入要素的潛在產出價值,而缺乏這類信息,要對上市公司管理層的受託責任進行有效評估,顯然是不切實際的。換言之,受託責任的界定和評價應當拓展和延伸,既要考慮投入產出比,還要考慮上市公司管理層對投資者投入要素的價值管理。在會計目標問題上以報告受託責任履行情況的受託責任觀,同時為會計信息使用者決策服務的決策有用觀並存。
  • 企業三表解讀—會計6要素和偉大的會計恆等式
    在《財務體系》《老闆利潤管控》《財務軍團》等課程中講過,會計的6個要素是構成帳務體系和報表的基本基石,它的偉大性以及所蘊含的哲理很耐人尋味,這六個要素構成了一個「恆等式」,這個「恆等式」決定了資產負債表、損益表、現金流量表的基本結構和邏輯關係。因此我把會計的6個基本要素的關係概括為「偉大的恆等式」。可見這個恆等式在財務體系中的重要性。
  • 從金融穩定性透視公允價值會計對歐洲銀行業的影響
    如果銀行投資帳戶和交易帳戶完全分開進行管理,那麼上述CAA中的混合計量模式也就足夠了。但是,情況並非如此。在如今的風險管理實務中,交易帳戶裡的項目經常被用作對投資帳戶風險敞口的套期保值。由於不同帳戶中的項目的會計處理方法不同,會計準則制定者構建了套期會計以充分地反映報表中被套期頭寸所產生的、與套期工具相匹配的風險(見附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