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集成電路存在「斷鏈」風險,錢鋒院士提出這樣的破解方案

2020-07-10 科技成果轉化聯盟

「除了產業鏈上下遊封裝測試以外,我國集成電路其他環節均與世界先進水平存在較大差距。」在今天舉行的2020年世界人工智慧大會雲端峰會「人工智慧晶片創新主題論壇」上,華東理工大學副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錢鋒表示,我國製造業依然「大而不強」,優先發展領域的集成電路首當其衝。


我國集成電路存在「斷鏈」風險,錢鋒院士提出這樣的破解方案


在大力發展新基建的新形勢下,集成電路產業需要未雨綢繆,「疏堵點」「補斷點」,在危機中遇新機,在變局中開新局。錢峰說,我國集成電路正處於高速、蓬勃發展時期,但是許多領域存在「短板」,而且是「全而不強」,供應鏈存在「斷鏈」風險。

從供應鏈來講,高端半導體材料面臨供應鏈卡殼斷鏈風險,比如高端矽晶片、高端光刻膠、拋光液以及濺靶材料等。從核心技術看,從晶片設計、晶片製造環節等關鍵核心技術,包括EDA軟體、光刻機等還受制於人。尤其疫情發展後,錢鋒深刻感受到創新鏈、供應鏈、價值鏈要協同;從技術研究到工程應用、產業化要協同;體系機制要健全完善;人才培養也要跟上。

圍繞這些問題有哪些破解方法?錢鋒建議,一方面要建立適合中國又能引領世界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創新鏈「四鏈」協同的新模式和新機制。打造自主可控的集成電路產業鏈、供應鏈體系,保證產業鏈供應鏈體系穩定,要提高本土化、提高產業鏈安全水平,形成門類齊全,產能優異,全鏈安全的集成電路產業鏈全格局。

其次,打通創新鏈,建立需求驅動的協同創新鏈,實現從基礎研究、技術創新、工程應用及產業化整體創新的無縫銜接。

第三,健全體制機制,集聚優勢創新資源,構建研發與成果轉化的新型研發機構和產學研平臺,激發單位和科技人員的創新活力。

錢鋒說,「目前我們的創新資源非常豐富,但是一些信息不對稱,一些機制不靈活,需要倡導企業家和科學家一起的攻關平臺轉化合作機制。」同時,要探索大型企業面向中小型企業的資源開放機制,尤其是國有大型企業資源能力共享的協同機制,促進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

四是夯實人才根基,打造既有很強創新能力又懂市場運作的集成電路產業領軍人才,促進國家重大工程的建設和產業邁向價值鏈中高端。「探索多元化的集成電路產業工程科技人才培養模式,不僅需要高校,更需要企業一起參與。高校前段時間注重論文,我們要通過產學研協同,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

相關焦點

  • 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提出破解可燃冰開採難題的中國方案
    開採技術有待優化據介紹,在一定溫度和壓力環境條件下,可燃冰是以固態形式存在於地層之中,並在沒有外界幹擾條件下保持相對穩定。那麼,可燃冰開採是否可像挖煤那樣進行直接挖掘呢?「直接挖掘是行不通的。」劉昌嶺說,「可燃冰分布在沉積物的孔隙中,含量較低,如果大面積挖掘沉積物,會對海底環境造成嚴重破壞,並帶來工程和地質風險。」據了解,目前國際公認的可燃冰開採方法是原位分解法,通過外力改變可燃冰穩定存在條件而使其在地層原位分解,生成可流動的氣體和水,再採用如同石油、天然氣的開採方法,將這些流體採集到地面上。
  • 院士圓桌會議聚焦集成電路創新:摩爾定律並未失效
    在核心論壇院士圓桌會議上,來自學界、產業界的10多位院士,以及行業專家圍繞「集成電路技術發展趨勢」、「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特點與方向」、「當前態勢下的集成電路合作與自主發展」、「長三角區域集成電路發展規劃與協同」等四個議題,展開頭腦風暴,為我國集成電路產業發展貢獻真知灼見。
  • 兩會專訪|全國政協委員、中科院院士郝躍:設立集成電路一級學科要...
    作為我國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正在北京舉行的兩會自然少不了西電人的身影。兩會上,西電人建言獻策,積極發出助推國家民族偉大復興的西電聲音。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郝躍在接受《中國電子報》記者專訪時表示,設立集成電路一級學科要納入到國家統一的評估體系中去,在國家學科建設與管理的框架下面進行探討。
  • 唐良智會見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碳基集成電路研究院院長...
    > 唐良智會見中國科學院院士 11月2日,市委副書記、市長唐良智會見了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碳基集成電路研究院院長彭練矛一行。
  • 中國科學院院士王陽元:用自己的一生見證中國集成電路事業的發展
    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微納電子研究所首席科學家王陽元教授就是其中之一。他用自己的一生見證了中國集成電路事業的發展。經過6年奮戰,王陽元帶領團隊終於在1993年研製成功了我國第一個大型集成化的ICCAD系統。這是我國繼美國、歐洲、日本之後進入能自行開發大型ICCAD系統的先進國家行列,具有完全的自主智慧財產權。這不僅打破了資本主義國家對我國的封鎖,更為我國集成電路設計業的發展奠定了重要技術基礎。
  • 集成電路行業研究分析報告
    自《國務院關於印發鼓勵軟體產業和集成電路產業發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國發〔2000〕18號)、《國務院關於印發進一步鼓勵軟體產業和集成電路產業發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國發〔2011〕4號)印發以來,我國集成電路產業和軟體產業快速發展,有力支撐了國家信息化建設,促進了國民經濟和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 後摩爾時代集成電路製造發展趨勢,以及我國集成電路產業現狀
    我國集成電路產業近20年來取得了顯著發展,總結了國內集成電路產業的發展歷程及現狀,並對未來發展進行了展望。2017年我國集成電路製造業的銷售規模為1448.1億元,同比增長28.5%,佔我國電路產業鏈的比重為26%。整個「十二五」期間我國集成電路製造業的年複合平均增長率達到15.3%的高水平,2011~2017年年均複合增長率為22.35%,特別是近3年均以超過25%的速度高速增長,增速在集成電路產業鏈中保持第一,為我國建設自主可控的集成電路產業體系打下了堅實基礎。
  • 43年後,我國院士解開了錢學森「密碼」,美俄的優勢不復存在
    如我國的高伯龍院士就是這樣的一個人,他帶領著團隊幾十年如一日的做研發,最終歷時43年,高伯龍不負眾望的破解出了錢學森院士曾經留下的難題,這一研究也使得我國和美俄兩國的差距急速縮小,可以說美俄兩國的優勢已經不復存在了。
  • 專家提出大流行病時代降低風險方案
    本報訊聯合國框架下的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政府間科學—政策平臺(IPBES)10月29日發布最新報告指出,自然退化導致大流行病暴發的風險上升,如果應對全球傳染病的方式不發生根本性變革,未來大流行病的發生將更頻繁,並且將比新冠肺炎傳播更迅速、對全球經濟破壞性更強、造成更多民眾死亡。
  • 鍾南山提出的新冠「環境傳人」風險究竟有多大?
    12月19日,共和國勳章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表示,新冠病毒的環境傳播是新出現的課題,需要科學家尋找規律並研究預防措施。這給我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此,新京報記者連線了我國參與一線防控的流行病領域專家,對此進行釋疑。追問1:「環境傳人」具體指什麼?
  • 中國科學院院士彭練矛:半導體行業趨勢與碳基集成電路技術的發展與未來
    2020年9月8日,中國科學院院士彭練矛來訪我所,以「半導體行業趨勢與碳基集成電路技術的發展與未來」為題在我所「院士大講堂」做專題講座。彭院士現任北京大學信息學院「博雅」特聘教授、電子學系主任、納米器件物理與化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湘潭大學湖南先進傳感與信息技術創新研究院院長,政協北京市第十三屆委員,國際晶體學聯合會電子晶體學委員會主席 ,中國電子顯微鏡學會、中國晶體學會、中國真空學會副理事長,北京納米科技產業創新聯盟技術委員會副主任。
  • 盤點中國集成電路史上最具代表性的六位科學家
    我國集成電路產業誕生於六十年代,共經歷了四個發展階段。黃敞成功研製出固體火箭用CMOS集成電路計算機,使我國衛星運載技術跨上了新臺階,也為後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1975年,主持研製的大規模集成電路、大規模集成的I2L微計算機,獲得了1978年全國第一次科學技術大會質量金獎。
  • 陳維江院士談我國發展特高壓輸電的創新實踐—新聞—科學網
  • 短鏈\斷鏈\長鏈定義和解釋!
    公路設計與公路施工中經常要遇到短鏈\斷鏈\長鏈概念及計算問題,下面做個簡單的介紹並舉例說明.(broken chainage)斷鏈指的是因局部改線或分段測量等原因造成的樁號不相連接的現象。樁號重疊的稱長鏈,樁號間斷的稱短鏈。因局部改線,或量距中發生錯誤等均會造成p裡程樁號與實際距離不相符,這種在裡程中間不連續的情況叫「斷鏈」。
  • 90後學渣破解世界難題,三位院士致信中央,破格成為最年輕教授
    可就是這樣的學渣,卻破解了世界知名的數學難題,破格成為中南大學的教授,他就是劉路。雖然大學期間的他成績也是一般般,但是劉路卻在這個時期破解了世界上十幾年來都沒有人破解的數學難題。 「西塔潘猜想」由西塔潘提出,雖然這個猜想西塔潘早在十幾年前就提出,但是國內外都沒有一個人能夠破解出,雖然很多學者依舊在研究,但是仍然被這個難題打敗。
  • 無錫芯朋微電子首次發布在科創板上市 上市主要存在風險分析
    (3)產品質量的風險公司主要從事電源管理晶片的研發和銷售,產品涵蓋了智能家電、標準電源、移動數碼、工業驅動等多個行業。公司所從事業務的技術含量較高,行業的進入壁壘也相對較高,但同時也對公司研發、管理提出了更高難度的要求,從而使公司存在一定的產品質量風險。
  • 智芯界|萬字長文細說大武漢集成電路產業有何不一樣?
    武漢的兩院院士分布圖,圖片來源公開資料在光纖傳感領域,中國工程院院士趙梓森是我國光纖通信技術的主要奠基人和公認的開拓者,被譽為「中國光纖之父」。1977年,他研製出中國第一根實用型光纖,採用石英光纖作傳輸介質、半導體雷射器作光源、脈衝編碼調製為通信制式的方案建立了中國的光纖通信技術體系。
  • 趙春江院士與我校師生暢談智慧農業
    趙春江院士作學術報告  趙春江院士從以農業數位技術廣泛應用為代表的第三次農業革命入手,對智慧農業基本概念、智慧農業在我國發展前景、相關研究方向及對智慧農業的思考等4他表示,數位技術將創造新的農業未來,與「土地+機械」的傳統農業相比,發展「信息知識+智能裝備」式的智慧農業是推動我國農業現代化事業進步的強勁驅動力,對解決我國「誰來種地」「如何把地種好」等重大問題具有重要意義,是我國農業普遍存在的地塊小、農藥化肥用量大等難題的解決之道,有助於推動我國農業發展方式轉變,促進農業生產提質增效。
  • 七夕特輯|安利你5對集成電路領域的超級CP
    ,王陽元是我國矽柵 N 鉤道 M O S 集成電路技術開拓者之一,主持研究成功我國第一塊3 種類型1024位MOS動態隨機存儲器。楊芙清主持研製了我國第一臺百萬次集成電路計算機作業系統和第一個全部用高級語言書寫的作業系統,具有首創性和開拓性。被業界譽為我國的軟體工程鋪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