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綿平院士:創新開源,為全球鋰電大產業發展提供資源保障

2020-09-05 科技導報

鄭綿平院士


鄭綿平,鹽湖學家和礦床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鹽湖科學研究及礦產開發的奠基人和開拓者之一。現任自然資源部鹽湖資源與環境重點實驗室主任,國際鹽湖學會主席,主要研究方向為鹽類礦產地質和鹽湖綜合資源。

隨著世界範圍引發的能源危機和環境汙染加劇,新能源電動車乃至電動航空和移動儲能設備等的迅速發展,鋰在電池行業消費量從21世紀開始快速上升,尤其 2015年以來,電動車產業迅猛發展,大力促進了鋰的消費,至2018年,全球電池行業鋰消費佔比已增長至65%,達到了32萬 t碳酸鋰當量(LCE),其餘行業鋰消費量佔35%,僅有11.9萬 tLCE。

預計全球鋰資源需求量將保持15%~20%快速增長,鋰資源的供給將是鋰電產業持續發展的關鍵之一

相關研究團隊依據採用物質分析方法,預測了未來全球總的鋰資源(自然鋰礦產資源和城市鋰礦產資源)的增長態勢。

若按照目前已知鋰自然礦產儲量1700萬 t(以下鋰儲量、資源量均以金屬鋰計算),假定無新增且鋰的回收利用率可達100%,則鋰自然礦產儲量至少需要提高1倍,即增長至3300萬 t才能滿足全球2080年以來對鋰資源的需求。

從中長期來看,二次資源(鋰城市礦產利用)將發揮越來越重要作用

全球鋰自然資源,除已知鋰儲量3000萬 t外,資源量可達8000萬 t,後者為前者2.7倍。此外,全球還有待查明的巨量鋰潛在資源,包括含鋰鹽湖、偉晶巖和含鋰深部滷水、油田水、地熱水和黏土等,以及待開拓的其他類型鋰礦產。

上述全球鋰資源量和潛在資源,隨著市場需求和科技發展,只要投入調查和工程量,將可能成為可開發的鋰儲量

如阿根廷廣布的鹽湖等,由於當地政府採取對外開放的探礦政策,2006年鋰儲量僅有20萬 t,至2018年猛增到640萬 t,增長了32倍。

又如美國,曾經是偉晶巖和鹽湖鋰資源儲量較少的國家,經多年調研,相繼開發出鋰蒙脫石(黏土型)、地熱水、油田水等鋰資源,而使美國在2005年鋰儲量3.8萬 t,資源量76萬 t,至2017年鋰資源量達690萬 t,而2020年公布的鋰儲量達63萬 t。

經多年地質調查,中國已在青藏高原鹽湖和新疆、四川等地偉晶巖型發現和評價一批鋰資源和儲量,截至2015年,已獲鋰儲量約350萬 t,資源量約600萬 t,近年來由於中國地礦科技的進展,特別是近十餘年來,相繼在柴達木油田水、川東深部滷水、青藏高原-川東偉晶巖、西藏地熱水及黔滇黏土等有大批鋰資源的發現,經過多年科技攻關,破解了柴達木鹽湖滷水Mg/Li特高的世界性難題,在2017年達到了年產3.5萬 t規模LCE

以上說明,全球自然鋰資源具有巨大遠景,加之氫電池也是未來新能源汽車和儲能另一潛力巨大資源,從而構成「三類資源」(全球自然鋰資源、城市鋰資源和氫能資源),支持未來全球新能源汽車和儲能等發展所需資源是可以期待的。

為了實現經濟開發利用,無論是自然鋰資源、城市鋰資源,還是氫能資源,都存在其各自需要解決的關鍵科學技術難題和某些管理體制的制約。

鋰資源發展的每一次進步既同相關國家管理與政策有關,更同科技進步密不可分。

為了攻克上述鹽類新能資源關鍵科技瓶頸,使中國在新能源鋰電資源領域進入世界前列,亟需進一步完善相關管理機制政策,實行產學研政有效聯合,推進跨部門多學科結合,協同創新,開源節流,以期為中國和全球鋰電產業大發展提供資源保障。

本文發表於《科技導報》第15期,歡迎訂閱查看。

內容為【科技導報】公眾號原創,歡迎轉載

相關焦點

  • 院士專家為地理信息產業 創新發展「把脈」
    本報訊 (記者 李爭粉) 近日,以「地理智慧 連結未來」為主題的2020 GIS 軟體技術大會主題大會在北京國際會議中心舉辦。會上,眾多院士專家為地理信息產業創新發展「把脈」。科學技術部原部長、中科院院士徐冠華表示,要下決心加強GIS基礎軟體關鍵技術的自主研發、充分發揮企業在創新中的主體作用、大力開發GIS軟體國際市場等方面發力,讓地理信息技術更好地助力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治理創新。徐冠華表示,我國GIS軟體在國外的品牌影響力、市場佔有率還不足,需要政府和企業高度重視國際品牌建設和市場開拓,把優質的中國GIS產品和服務帶到國外。
  • 開源:數位技術擴散促進數位技術創新
    當下,在移動網際網路日益普及和第五代移動通信(5G)商用不斷擴大的時代背景下,以人工智慧、大數據、雲計算(即AI,Big Data,Cloud Computing,合稱為「ABC技術」)為底層技術推動的數字經濟正在全球蓬勃興起,對人類生產、生活和生態環境都帶來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
  • 中國工程院院士倪光南:開源晶片為我國晶片短板提供了機遇
    「當前我們發展晶片產業,開源晶片對中國和世界來講,是一種機遇。」11月3日,2020世界計算機大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倪光南表示,希望把開源軟體成功經驗應用到晶片領域,但同時要建立起開源的生態系統很不容易。
  • 天能鋰電新紀元丨中國鋰電產業總裁私享會成功舉辦,釋放三大重要...
    在電動車新國標正式實施一年多的大背景下,行業會如何應對電動車鋰電化浪潮?鋰電安全性問題如何得到妥善解決?中國鋰電產業協同發展又將如何展開?回顧整場會議,會上釋放出的三個信號很重要,對於中國鋰電產業及電動車行業的發展具有指引性價值。
  • 兩院院士來達!舉行對接會促成多項合作4人任決諮委特聘高級顧問
    9月20日兩院院士四川行達州對接會在四川文理學院舉行 就在兩天前,四川省創新驅動發展兩院院士四川行活動舉行,在成都主會場,中國工程院院士鄭綿平團隊與四川巴人新能源有限公司籤訂達州市鋰鉀產業園院士合作項目,此公司便是達州市宣漢縣鋰鉀綜合開發的重要平臺公司之一。
  • 兩院院士來達!舉行對接會,促成多項合作,4人任決諮委特聘高級顧問
    9月20日兩院院士四川行達州對接會在四川文理學院舉行就在兩天前,四川省創新驅動發展兩院院士四川行活動舉行,在成都主會場根據合作協議書,鄭綿平院士將為宣漢的鋰鉀資源產業長遠發展提供科學指導、為宣漢科技創新平臺和人才培養基地的規劃與建設提供指導,而四川巴人新能源有限公司根據實際需要,支持院士專家團隊與企業及有關科技人員聯合申報國家和地方有關項目、計劃和基金等。
  • 鋰電材料項目製造 促進鋰電產業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2020年12月22日,青海泰豐先行鋰能科技有限公司年產16萬噸高能密度鋰電材料智能製造基地項目籤約儀式在西寧市舉行。該項目總投資30億元,一期建設年產16萬噸高能密度鋰電材料智能製造基地,項目建成達產後,預計可實現年產值200億元,此舉為青海省打造千億鋰電產業基地邁出堅實一步。
  • 院士匯聚蘇州共話我國人類遺傳資源創新發展
    人類遺傳資源是進行人類健康研究不可替代的重要資源,目前已經成為國際相關研究的爭奪焦點。在新形勢、新背景下如何進一步做好我國人類遺傳資源的管理、開發和利用,促進領域內創新研究,加快融入全球創新網絡?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中國科學院院士張學敏說:「科研創新有助於幫助開拓傳染病防控新範式,推動發展基於信息化的自助快速診斷技術、基於信息化的傳染病智能預警系統、基於大數據的傳染病智能溯源系統和基於共性機制的廣譜抗病毒特效藥物。」
  • 諾德股份將見證中國鋰電行業的創新與發展
    摘要 諾德股份作為高工鋰電十周年慶典暨高工金球獎頒獎典禮冠名贊助商,將見證中國鋰電行業的創新與發展。 2019年,動力電池產業跌宕起伏,面對產業的暗流湧動與市場的寒潮驟雨,鋰電企業仍然保持逆流勇進的勇氣,砥礪前行,向世界展示著鋰電行業向上的「中國力量」。 2020年,在新冠疫情打擊下,鋰電企業整體面臨更大的競爭壓力和生存挑戰,但逐步走出疫情影響之後,下半年國內鋰電市場恢復增長,細分領域頭部企業加速出海布局,進一步顯示了中國鋰電產業鏈的競爭實力。
  • 「鋰」將改變未來 鋰電終端需求前景無限
    中國工程院院士幹勇通過研究預測,2017-2035年,我國鋰消費量將從12.5萬噸增至170萬噸。2035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發展將代替20%的石油需求,中國石油消費頂點將於2025年前到來。  這一需求的變化,以及能源轉換的新形勢下,全球目光都集中到了鋰資源佔有量和開採技術上。
  • 第41屆浙江展,天能首次公布安全鋰電新技術,開啟鋰電產業發展新紀元
    鋰電風口當下,本屆展會在「智能,物聯,出口」的主題基礎上,為進一步推動鋰電產業發展,特別開闢鋰電企業及鋰電產品展示區。由天能鋰電領銜的優質鋰電企業在行業專利創新,科技創新,產品創新,安全創新等幾大方面令人耳目一新。
  • 首屆中國產業鏈創新發展峰會展望關鍵詞:現狀、期望與協作
    經濟觀察網 記者 田進 11月27日,經濟觀察網從首屆中國產業鏈創新發展峰會(以下簡稱峰會)新聞發布會上獲悉,峰會將於12月18日在北京舉行,參會嘉賓將包括兩院院士、中國500強企業等。新聞發布會上,中國產業鏈創新的「現狀、期望、協作」成為了峰會展望的關鍵詞。
  • 科技創新推進黑龍江省石墨新材料產業發展
    近三年來,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下,以科技創新推動黑龍江省石墨資源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初見成效。2012年,在受國際市場影響,市場需求下降,石墨精粉總產量減產7.3%的情況下,石墨新材料工業總產值達到31億元,比2011年增長38%,同時,石墨深加工產品產值佔總產值比重由2011年的14%提高到33%。其中,雞西市發展情況: 2010年石墨工業總產值10億元,石墨深加工產值為零。
  • 產業技術對接 為宜春創新發展插上「翅膀」(多圖)
    對接會現場  大江網/宜春頭條客戶端訊 記者湯英報導:11月27日,由中國技術市場協會指導,江西省科技廳、宜春市人民政府主辦2020』江西宜春產業技術對接會在宜春舉行。  據悉,2020』江西宜春產業技術對接會以「智匯宜春、創新創業」為主題,以吸引、集聚人才服務宜春產業發展為主線,安排百名專家進百企、了解企業科技需求,舉行新能源和新材料產業、生物醫藥產業、現代農業產業暨第四屆中國明月山優質香稻高峰論壇、全國化學界高端人才走進宜春-贛鄱化學前沿論壇、豐城和樟樹專場技術對接等專場會,舉辦中科院過程所-瑞彩科技重點實驗室揭牌儀式活動。
  • 推動開放科學和開源創新 共同建設世界科技共同體
    本次論壇以「開源創新與科技發展」為主題,由中國科協、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共同主辦。懷進鵬在致辭中指出,開放科學、開源創新是全球技術應用和產業數位化發展的基石,也是推進科技創新,解決人類共同困難和挑戰的重要途徑和有效模式。
  • 兩院院士四川行|在達州形成多項合作 4人任決諮委特聘高級顧問
    9月20日上午,達州市文理學院內,兩院院士四川行達州對接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鄭綿平作主題演講,提出發揮達州綜合優勢,打造為西部鋰鉀鹽科技與開發高地。就在兩天前,四川省創新驅動發展兩院院士四川行活動舉行,在成都主會場,鄭綿平院士團隊與四川巴人新能源有限公司籤訂達州市鋰鉀產業園院士合作項目,此公司便是達州市宣漢縣鋰鉀綜合開發的重要平臺公司之一。
  • 深圳全球創新人才論壇啟幕 人才齊聚共話創新發展
    人才齊聚 共話創新發展   深圳迎第四個「人才日」,全球創新人才論壇同日啟幕  「只要有想法、沉得住氣,來深圳的每個人都有成才機會。」「我們暢想未來的深圳,很可能會成為科學發現和重大基礎發明的搖籃,定義人類未來的生活方式甚至是社會發展方式……」  11月1日,深圳迎來第四個「人才日」。當天,由深圳市委、市政府主辦的深圳全球創新人才論壇啟幕,本屆論壇以「開放、包容、先行——打造國際人才高地」為主題,向全球傳遞深圳以一流環境吸引一流人才、以更加開放包容胸懷接納全球英才的決心。
  • 天能加速鋰電布局,中法合資引入全球尖端科技
    2019年11月,天能與世界500強法國道達爾集團旗下帥福得公司,成立合資公司-天能帥福得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共同致力於為全球消費者提供動力和儲能領域的清潔能源系統解決方案,為全球新能源行業的發展做出巨大貢獻。
  • 天能鋰電新紀元 | 天能帥福得高能鋰電池項目啟動
    -車友號-新能源縱橫]  2019年11月,在中法兩國元首的共同見證下,天能與世界500強法國道達爾集團旗下帥福得公司,成立合資公司-天能帥福得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共同致力於為全球消費者提供動力和儲能領域的清潔能源系統解決方案,為全球新能源行業的發展做出巨大貢獻。
  • 超威集團發布全球首款超循環安全鋰電——超威勁恆鋰電
    近日,南京展傳來利好消息,萬眾期待的超威勁恆鋰電正式發布。作為全球首款超循環安全鋰電池,超威勁恆鋰電是超威集團歷經數次研發、精細打磨的用心之作。超威勁恆鋰電直面消費者最關心的安全問題,直擊行業難以解決的壽命痛點,為行業提供了領先的技術產品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