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美國GOLF Magazine主辦的,創始於1985年的世界百佳球場排行榜,以其客觀、公正、權威性贏得了全世界球友的認可。去年,在這份榜單上,第一次出現了中國高爾夫球場的身影——它的名字叫山欽灣。
在中國高爾夫行業發展到第30個年頭,山欽灣橫空出世了。躋身世界百佳球場排行榜第78位這一消息一經傳出,立刻引來業界驚嘆——這座球場的魅力究竟何在?它又如何獲得評委們的青睞?2014年3月1日,作為中鐵「閱山湖」高爾夫項目的主設計師,我有幸受中信朝向集團之邀來到了這裡,與山欽灣有了一次「零距離」接觸,在感受它的壯美雄渾的同時,以一名中國設計師之手揭開了它的神秘面紗。
絕美的景觀
山欽灣的景色到底有多美?很多去過山欽灣的人說,「我不知道該怎麼描述」。的確,當我來到這裡時,我的感覺也只有一個,窒息!這種窒息來自於球場絕佳的選址與極具震撼力的布局——整個地貌坐北朝南,球場就建在面向大海的丘陵緩坡地上,最大高差50多米。這裡的地形豐富,植被茂盛,綜合了海灘、沙丘、峽谷、和陡崖峭壁等壯麗景觀,它是卡帕路亞球場(Kapalua)、拐子角球場(Cape Kidnappers Golf Course)和沙丘球場(Bandon Dunes)的綜合體,這種共存景色在世界其它球場是很難有的。這裡有景色、有挑戰、又不會太難,是一個完美的地塊。
在球場布局上,整座球場的設計平易儒雅,起伏不大、球道寬闊(平均達到65米之多),沒有刁鑽的沙坑,沒有超大的跨越和落差,視線所及都是自然的障礙,打球十分輕鬆舒適,球手在這裡需要對抗的僅僅只是大自然的風力。
![]() |
廢棄的古圍牆(圖1) |
![]() |
農家小屋的保留(圖2) |
![]() |
防空洞(圖3) |
![]() |
風格獨特尺度適中的全海景會所(圖4) |
在人文環境方面,球場與當地原始景觀的結合十分貼切,廢棄的古圍牆(圖1)和親切幽靜的農家小屋的保留(圖2)、軍事基地的歷史穿越(圖3)、風格獨特尺度適中的全海景會所(圖4),如此怡人的濱海畫面只是在美國夏威夷霍庫利亞(Hokuli'a)球場才能見到,讓人充分領略到當地的美妙風情。
而在草坪的養護方面,由於山欽灣的「自然主義」理論,山欽灣的草坪養護與國內其它球場有著不同的境界,它並不一味追求草的顏色,而是在追求草坪健康和打球體驗(硬、快)上下功夫。它沒有長草區,非擊打區是野草,果嶺、球道、發球檯沒有分界線,整條球道除果嶺外全部按照發球檯標準養護(剪草高度10毫米),為了實現球道更堅實快速,以長距離的滾動增加打球樂趣,同時滿足讓球車上球道的需求,在草坪管理方面,山欽灣實施了節水、節肥、有利於環保的措施——這樣一來,球道變得更乾燥,草坪水分僅控制在15%。雖然草坪不那麼鮮綠、偶爾也會有些斑塊和偏黃,但這樣草坪營養不會過剩。而且具有更好的抗逆性、耐踐踏度和抵抗病蟲害等優點,而養護更多的是用物理(控水、打孔、鋪沙)方法,少用化學方法。
古典的設計
山欽灣是以古典高爾夫設計手法誕生在中國的百佳球場。在1960年以前,世界上絕大多數球場都是以這一設計手法建造的。古典高爾夫設計手法追求自然的地形、較少的土方量、充足的用地且不做房地產,由自由創作的設計師操刀。其代表人物不是別人,正是赫赫有名的阿里斯特•麥肯茲(Alister Mackenzie),由他締造的奧古斯塔(Augusta National )、柏樹岬(Cypress point)等世界頂級球場代表著黃金時代的一座巔峰;後來現代球場設計理念成為了主流,他們追崇唯美浪漫主義,以皮特•戴(Pete Dye)、湯姆•法西歐(Tom Fazio)為代表的一批天才設計師們留下了諸如TPC鋸齒草球場(TPC Sawgrass)、落葉橡樹高爾夫俱樂部(Fallen Oak Golf Club)等一批膾炙人口的作品。近些年,一些簡約主義的後現代古典藝術再次湧現,比爾•庫爾(Bill Coore)就是這個潮流的代表人物——而他也正是山欽灣的締造者。簡約主義的後現代古典藝術除了強調古典的建造藝術,也強調古典競技法。
比爾•庫爾的公司不大,作品也不多。他不是高產的設計師,但他那充滿古典主義色彩的作品是其它設計師無法企及的。自1982年自己成立工作室開始,他平均每年只設計一座球場。這是因為,他對球場選址的要求非常嚴格,如果場地不能讓其動心,他是不會接納這個生意的(山欽灣這個項目,從看地到籤約,中信整整邀請了他兩年時間)。正因如此,我們不難看出,經典設計師的操守是要耐得住寂寞。他的理念是讓原始的土地來決定球場的設計布局,反覆徒步行走也是他設計的重要環節,山欽灣球道也是這樣走出來的。
最後是選址和業主對設計師的信任成就了比爾•庫爾,成就了山欽灣。比爾•庫爾不但具備古典素養,而且對設計、建造的每一個環節都追求完美,親力親為。為了更好地把握細節,他在現場呆了120天,這是當代設計師不可能做到的紀錄。他沒有詳圖,就在現場設計,並親自為每一個球道、沙坑和果嶺造型,這也是古典式的設計方式。老湯姆•莫裡斯(Old Tom Morris)、阿利斯特•麥肯茲、唐納德•羅斯(Donald Ross)都是如此,都是現場創作的大師。當然山欽灣建造方式也相當經典——整個工程無圖紙、無工程量、無時間表、無預算,唯一的標準就是跟著設計師每天的思路一步一步邊設計、邊施工、邊確認完成。
比爾•庫爾重視自然,認為人工的東西是不美的,自然的東西哪怕是一叢野花都應得到保護和尊重,在比爾•庫爾的打造下,山欽灣沒有大理石臺階、沒有假山和花壇、沒有散步路燈、沒有一塊標誌著球道圖的標誌牌,沒有連續的球車路、沒有除球道草之外的外來植物。只有無敵的海景和保留70%的原始地貌的天然球場,這裡是拋開世俗煩惱的世外桃源,是最美的原生態。
古典建造法規則:
1.如何在堅硬的球道上獲得更多的滾動距離。
2.如何在風力和風向不同的情況下擊球。
3.對揮桿的控制以及球桿選擇和策略的制定。
比爾•庫爾的設計理念:
1.選址要獨特、並將球場鋪就在他認為合適的地塊。
2.能讓他有足夠的自由度與發揮的好業主。
3.以自然為主,不要過多的人工痕跡和雕飾的景觀。
4.不喜歡過度的灌溉。
5.實施團隊必須具有才華。
6.必須有寬鬆時間建造和良好的資金支持。
7.不主張太長的球道。
8.更強調技術性、趣味性和挑戰性。
![]() |
山欽灣18洞球道 |
完美的球道
山欽灣整個球場長6901碼、標準桿71桿,是一個富於變化的全海景球場。在球道設計方面,這裡既有可遠眺層巒疊嶂的1、9、13、14、18號球道,也有閃躲在蜿蜒小盆谷的4、6、10、11號球道,還有俯瞰寬闊大海的2、3、5、7、8、12、15、16、17號球道,這裡的沙坑渾然天成,大小適中,凹凸有致,生動而有立體感。
在發球檯的處理上,山欽灣的態度也是別具一格,它們是自然的,與地形保持一致,沒有刻意修飾的痕跡。大多數發球檯與果嶺、球道巧妙地融在一起,它們之間沒有明顯的界線,甚至有的還與其共用,在修剪方面保持一致,自然獨特。這是古典派球場的一種設計方式,像聖安德魯斯球場很多果嶺旁都有這樣的發球檯。
2 號球道球車路 |
而在非擊打區,全部景觀都是當地植被和野草,而且施工時基本沒有被破壞。球車道更是獨具特色,它只在球道之間或陡坡處連接,不連續以免破壞景色,且採用黃褐色水刷卵石的模式建造。
更值得一提的是,這裡是亞洲唯一的海島山崖高爾夫球場,在這裡堅實快速的球道讓打球會變得跌宕,多變的海風會產生戲劇的效果,絕色的海景讓人已經忘卻了自己的成績。
![]() |
山欽灣13號洞球道 |
球道完美之研討
山欽灣在世界百佳球場的排名為第78位,18條球道有極其完美的亮點。如7、8、9、10、11、12、14、16、18都是無可挑剔的球道,當然我認為,它也有需要更完善的地方,例如:
1.由於土地有1800畝的足夠面積,長度6901碼和71桿的標準可以再高一點,這也是當前競技的一個潮流和趨勢;
2.有些球道在注重自然的同時卻忽略了部分趣味性,致使有些球道戰術顯得單調;
3.很多發球檯離果嶺太近,安全度不夠,也不利於營運的緊湊,特別是中國目前的營業狀況、人員素質與古典球場和國外市場還有很大的難以彌補的差別;
4.一去十八回的格局顯然也不是最佳效率的運營方式;
5.13號球道橫穿主幹道顯然不安全,也不太符合國情;
6.完全沒有標識系統可以說會給打球者帶來很多不便;
7.海邊純沙灘球場可以不設集水井,但山地球場沒有徑流集水井是很難持久的,這顯然沒有完全考慮土壤條件,也不能作為因地制宜的方法推廣;
8.從長遠來說,球車道還是必要的,這是國內功能需要,不能理想化完全模仿歐洲古典球場,時代、國情、環境、地理和人流完全不一樣。總之我們始終堅信只有不斷挖掘,才能不斷地進步,不斷地完善,才能做得更好。
以下是我對每條球道的觀點:
1號洞 425y PAR4
開球平緩開闊,落點左側沙坑會對高差點球手造成一定困難,對低差點選手毫無作用。果嶺右前方沙坑應該再往中間靠前一點,這樣會對低差點選手有更多的思考和挑戰,古圍牆保留很有意思,攻果嶺上坡有5米高差,果嶺周圍太開闊,曲線收縮變化不夠。
2號洞 563y PAR5
開球下降9米將球道引向大海,發球檯有可能受到1號果嶺的威脅,落點左側沙坑造型豐富,與右側背景樹形成很好的構圖。第二擊下坡13米球會滾動直通果嶺,果嶺前開敞無障礙,應該在右側設一個戰略障礙沙坑,並可獲得構圖平衡和球員的進攻變化。
3號洞 181y PAR3
此洞下坡16米看上去難,實際上打起來並不難,果嶺前沒有局部封閉,其攻略的戰術性還是不夠,應該將右前方沙坑移到果嶺前,讓通道左邊形成挑戰,右邊開敞給低差點選手容易進入。
4號洞 428y PAR4
這是一個平坦完全沒有高差的球道,開球可見落點兩側沙坑守護,攻果嶺可以換一種視覺變化,不要又將沙坑守在兩邊,可將左側沙坑移到右邊,這樣戰略性會更強,視覺也不重複。當然此洞最好改成一個抓「鳥「的5桿洞(見圖),因為前九洞是35桿,在中國人心中72桿似乎已成為了一個固有的標準習慣模式,也是當今現代球場的主流,如果不是老球場或土地面積不夠,新球場一般不會低於72標準桿,山欽灣的土地面積足夠,沒有必要人為減掉1桿。另處也可多增加一個風險回報的5桿球洞,打法更有趣。
5號洞 402y PAR4
此洞顯然與普雷斯特維克高爾夫球場(Prestwick Golf Course)的17號洞阿爾卑斯(Alps)盲洞十分相象,但18洞偶然出現一個盲洞也可調節一下驚奇和新穎感,只是落球點湖岸線太直,不夠完美,而落點右側的自然沙坑不協調,淺而亂,應該像前沙坑一樣,做得更深、更藝術些。
6號洞 446y PAR4
本洞也是圍繞著中心湖一個非常平坦的球道,雖然站在發球檯可以清晰看到果嶺非常好,但湖岸看起來弧度還是不夠,球道的對比度不夠,戰略性也不夠強,最好能在落點和果嶺旁增加一些沙坑來化解上述問題,女子發球檯93碼的跨水顯得有些難度。
7號洞 486y PAR5
非常完美的一條戰略球道,略有下坡的開球和有階梯狀的不同發球檯的跨越,落點處沙坑和樹木造成的緊迫感和視覺差讓球員覺得落杆很難,但實際上落點處是有足夠的距離和寬度,下降16米的果嶺攻略也不錯,只是果嶺周圍同樣是太開敞,曲線收縮不夠。
8號洞 150y PAR3
這條球道十分完美,絕佳的海景,精美造型和構圖,超大(1400平方米)的自然果嶺面對下坡15米擊球的150碼也不難,因此,它成為我心目最喜愛的球洞之一。
9號洞 358y PAR4
經過前面很多條海景球道,從本洞開始便掉頭進入山谷,雖然離開了海景,但此洞的沙坑戰略布局與形狀也同樣具有亮點,上坡球,一直爬升到20米落球點處的坡頂才能看到果嶺,是一個很有神秘感的設計,果嶺周圍還是太開敞,曲線收縮不夠。
10號洞 553y PAR5
這是一個略微上坡的球道,沙坑的嵌入式布局很巧妙,每一個落點擊球都需小心。
11號洞 251y PAR3
這雖然是最長的3桿洞,其右傾球道與3號洞左傾3桿洞形成了反向對比,沙坑的布置很好,對低差點選手有挑戰,但高差點選手可以通過稍短的距離,由左邊斜坡滾向盆地中的果嶺也許能獲意外的驚喜。
12號洞 426y PAR4
此洞是一個上坡8米的球道,開球和攻果嶺中心線均有沙坑阻擋,因此本洞不可以像以往那樣隨意揮桿,要思考自己的力度和方向了,這個洞果嶺和臨近的小賣亭一樣,可以俯瞰整個海灣和其他球道,令人開敞舒暢。
13號洞 648y PAR5
超長上坡5桿洞,球道的輪廓曲線和沙坑排布豐富,唯一存在的問題是進會所主幹道從本洞發球檯前穿過,特別對車輛而言有危險隱患,需要做防護處理。女子發球檯104碼的跨越會造成很大的壓力。
14號洞 139y PAR3
這雖然是本場最短的3桿洞,但9米的爬坡,懸挑式的小果嶺,刁鑽的沙坑和複雜的進攻路線,讓球員打起來的似乎比前面3個短洞都困難,從這個洞開始在山谷裡行進的球道已結束,開始又向海邊轉移了。
15號洞 462y PAR4
這是一個先下後上的4桿洞,雖然有180度視角的海景,但球道戰術過於簡單,沙坑都是保護功能,幾乎沒有起到戰術的障礙作用,果嶺口也太開敞,應該使落點更窄一點,果嶺右側增加沙坑讓進攻更挑戰一點和趣味一點,高差點選手攻果嶺時則可利用左側斜坡空隙來滾向果嶺。
16號洞 313y PAR4
無比開闊的絕美海景,30米落差的大下坡看起來很容易一桿上果嶺,其實沒那麼簡單,緊緊環繞果嶺周邊的沙坑群布下了重重陷阱,加上風的因素會讓球路更不易控制。
17號洞 361y PAR4
此洞擁有從山崖到沙灘的跨海一擊的球道,發球檯在17米山崖之上,球道的立體形態也與海岸沙灘幾乎保持一致,若筆直的球道和果嶺改得更曲線流暢,更有收放感就更好了。
18號洞 309y PAR4
這是一個略上坡的全場最短的4桿洞,雖然很短,但完全具備戲劇性效果的結束洞,冒險者左側300碼若直攻果嶺可抓「鳥」可獲奇勝,保守者沿右側將球放在保險的落點處也可以穩妥取「PAR」。總之,從景色和競技兩方面來說,這都是一條令人感覺愉悅的球道。
山欽灣:為顛覆而生
在中國高爾夫行業發展的過往30年中,我們在球場的選址與設計、建造領域,走了不少彎路。一方面,這是由中國高爾夫行業發展所面臨的客觀因素所決定的;另一方面,這也是因為我們在球場建設的認識方面存在著一些誤區——山欽灣的成功,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它徹底顛覆了過往中國高爾夫發展的概念,為今後的球場設計、建造,指出了一條新的道路。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山欽灣到底在哪些方面,指出了我們過往認識中的誤區——
誤區一:將最不好的地塊留給高爾夫球場
在過往的球場設計中,業主通常會將徵地領域內的好地塊留給其它開發用途,而將無法用於商業開發的地塊留給高爾夫球場。山欽灣從設計之初就目標明確,希望打造一座世界級的球場,因此,海南省讓業主任意選地,而山欽灣設計師的首要條件是地不好就不做。
誤區二:高爾夫球場必須與地產結合
在國內,幾乎所有的高爾夫球場都配套了房地產項目。而山欽灣則忍痛切割地產,立志要修建一座純粹的高爾夫球場,讓絕佳的景色不受破壞。
誤區三:用裝飾來美化球場
現在幾乎所有球場都要求做人工化的景觀設計,而山欽灣與自然共生的球場設計理念,卻達到美學的最高境界。
誤區四:業主將自己的想法過多地強加給設計師
很多國內球場的設計師只是一個執筆者、他們必須要面對許多來自業主方的強勢意見,這導致設計師完全不能實現他的想法和理念。而山欽灣則給予設計師100%的信任和放權,允許設計師在這一片土地上自由發揮,最終成就了這座球場的完美大作。
誤區五:球場不需要精心的製作
國內大多數球場通常的問題是,用在決策方面的時間很漫長,而給予建造球場的工期卻很短,有些球場僅用幾個月的時間便完成。這種粗製濫造做完的球場,品質根本不能保證,而山欽灣長達8年的進程、3年的工程及近3個億的投入讓人反思。
誤區六:不能很好營造高爾夫的文化氛圍
目前,國內許多球場的會員權益不能得到保證,價格起伏不定甚至貶值、球會管理和打球秩序混亂。而山欽灣的嚴謹和高雅,甚至神秘感讓球員夢寐以求,我們也期待它在「維護成本高、打球人數少」的環境下一直作為中國高品質球場的代表堅持下去。
山欽灣的啟示
在百佳球場究竟是如何產生的這一問題上,不同時期有著不同的要求。最早在1962年,美國國內百佳球場的排名方式為尋找最高難度的球場,而當時的最難球場實際上就是要求球道最「長」;然而,隨著越來越多的高科技因素被運用到球桿製造中,以及新設計思潮的出現,單一追求「長球道」的百佳排名方式不再適合時代的變遷,因此,後來的排名方式演變為對球場綜合品質的考量,即包括有極好的環境、絕佳的設計建造或悠久的歷史因素——例如美國圓石灘(Pebble Beach),從1929年美國業餘錦標賽開始到2010年美國公開賽,諸多大滿貫賽事均選擇在這裡舉行。它的球道設計其實很普通,但無以倫比的海濱環境和獨一無二的承辦大滿貫賽事的光輝歷史讓它成為世界百佳的一員,美國松樹谷球場也是如此。從另一方面來說,入選百佳與會所是否豪華、名人是否參與及服務是否周到反而沒有太多關係。
當我們具體到山欽灣這座球場,我們會問,為什麼山欽灣這樣的球場能夠得到青睞?這是因為美國現在設計新趨勢是流行製作類似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原始英倫風格的球場,有些設計師復興了這種沉寂了幾十年的設計理念,並受到了廣大愛好者的認同,例如班頓沙丘(Bandon Dunes)、錢伯斯灣(Chambers Bay)等,代表設計師有湯姆•多克(Tom Doak)、比爾•庫爾和本•克倫肖(Bill Coore&Ben Crenshaw)。而山欽灣,恰恰是這一設計理念的傑出代表作。
值得一提的是,縱觀百佳球場的評選歷程,新球場上榜的概率平均來說一年只出現一個,山欽灣的出現,使中國也擁有了排名世界前一百位的高爾夫球場,這實屬不易。這座絕美的球場可以說是中國的圓石灘(Pebble Beach),進入世界百佳球場當之無愧——它是天時、地利、人和的產物。它的成功是中國所有未來發展高爾夫球場的學習榜樣。伴隨著它在世界高爾夫球場排行榜上的耀世登場,一方面,它將進一步提高中國在世界高爾夫運動中的地位,另一方面,它的成功也點燃了中國高爾夫人追求世界級產品夢想的信念和希望。
最後,當我們再度回首,總結山欽灣及至世界高爾夫球場歷史上那些令人盪氣迴腸的偉大作品之所以能成為經典、傳奇的原因時,我們會發現,它們成功背後的原因,竟如此相似——偉大的球場,需要有偉大的決策者。比如奧古斯塔球場的背後,有博比•瓊斯的身影;而柏樹岬球場的背後,有馬裡恩•赫林斯的身影;站在山欽灣背後的那個人,名字叫王軍。
偉大的球場,需要天賜的優美環境。比如圓石灘;比如皇家夏威夷人(Royal Hawaiian Golf Club);比如山欽灣。
偉大的球場,更需要偉大的藝術家去打造。他們的名字,叫做阿利斯特•麥肯茲、皮特•戴、比爾•庫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