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文蕙|《塵暴》:美國環境史的開山之作

2021-01-21 科學的歷程

《塵暴:20世紀30年代美國南部大平原》,[美] 唐納德·沃斯特著,侯文蕙譯,江蘇人民出版社2020年8月出版,78.00元


撰文 | 侯文蕙(青島大學教授、環境史學者)

編輯 | 許嘉芩 劉愈

1979年,僅在兩年前因其《自然的經濟體系》而嶄露頭角的唐納德·沃斯特(Donald Worster),又出版了他的新著《塵暴》(Dust Bowl)。翌年,即1980年,該書獲得了美國歷史學的最高獎——班克羅夫特獎,作者亦因此而聲名大振。25年後,又出紀念版,正文未動,只增添了作者後記。中譯本初版於2003年(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現由江蘇人民出版社再版。再版譯文採用2004年原著的紀念版,加譯了後記,並對初版譯文作了全面的修訂。

《塵暴》的英文書名為Dust Bowl,直譯應為「灰碗」。這是一個充滿想像的令人沮喪的比喻。它的意思是,自1930年就開始的全美範圍的乾旱,在1931年後其中心便轉向了大平原,使此地變成了一個塵暴肆虐的地區。最初使用「灰碗」這個名詞的記者在兩天之後改用了另一個術語——Dust Belt(塵土帶),但是,Bowl這個術語竟很快就流行起來,並且成為國家水土保持局的專有名詞及地圖上的一個正式確定的塵暴地區的名稱,儘管「灰碗」這個詞讓很多大平原的人不高興。有些人喜歡它,是因為某些大學橄欖球賽的名稱叫「桔碗」或「玫瑰碗」,現在出來個「灰碗」,很有諷刺意味。或許,只是因為人們聯想到了餐桌上的那隻糖缸或糖碗裡的東西?現在,那裡面裝的已經不是糖,而是塵土。中譯本的書名《塵暴》,是將Dust Bowl中dust的中文詞意及bowl的中文諧音合併而成。

《塵暴》是第一部試圖將生態學和經濟學這樣兩個不同的學科融合起來,並從一個新的歷史視角來分析人和自然關係的著作。如果將其與作者的前一部書《自然的經濟體系》聯繫起來,甚至可以將它看作是詮釋後者的一個實例。它以生態學理論為基礎,以一個地區的生態變遷為切入點,運用地質學、水文學、植物學等自然學科的文獻資料,透析其自然表象中的經濟文化特點,對一個重大的環境災難做出了有力的、足以服人的判斷。它開啟了環境史的新模式。無論在當時,或在以後,《塵暴》都堪稱是環境史——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才誕生的一個新學科之開山之作,是一部經典。它的成功之處,就如作者本人所說,是「它展示了一個新穎的(顯然,在個別持有敵意的評論者看來,是有爭論的!)假設,即塵暴的原因是經濟上的侵襲和草原的破壞」。之所以新穎,是因為此前還未曾有人如此深刻而清晰地將美國的經濟文化與一種通常被認為是自然的災禍聯繫起來。長期以來,不論在塵暴發生之前或在其後,普遍的看法都認為,這場災難是「上帝的行為」,是某種人類不可抗拒的自然力量所致。儘管在30年代,某些有先見之明的生態學家已經指出美國濫用土地的弊病,甚至將其提到一種倫理角度上來予以批判,如奧爾多·利奧波德,認為人有責任去保護自然共同體的完整和穩定,更謹慎地約束人的經濟行為,但是,他們終未能從根本上認識美國經濟文化的癥結所在。《塵暴》一針見血地指出,除了自然,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原因,那就是美國的資本主義精神。作者認為,在美國這樣一個以企業為本的社會,在30年代同一時期出現的兩種災難:經濟大蕭條和塵暴,都屬於同一性質——資本主義危機,而導致其危機的根源是無止境的對利潤和財富的追求。因此,作者在書的一開頭便引用了馬克思《資本論》中的一句話:「資本主義農業的一切進步,都不僅是榨取勞力的技藝上的進步,而且也是榨取土壤的技藝上的進步。」在美國這樣一個高揚資本主義精神的國家裡,沃斯特的聲音可謂石破天驚。他明確指出,30年代的塵暴災難,既是自然的,也是人為的,而且,就這次特定的時間而言,人要負更多的責任。作者根據大量歷史事實和科學數據,說明人如何在半個世紀裡粗暴地破壞了這片土地古老獨特的生態特點,並如何用資本主義的商品化農業將這片土地一步步地推到了其生態極限之外。作者痛心地說:「某些環境的毀滅性災害是自然所為,還有一些則是疏忽或貧困逐漸積累的結果。而塵暴,卻是一種文化的不可避免的產物。這種文化蓄意而自覺地為自己指派了這樣的任務,那就是竭盡全力地馴服和掠奪這片土地。」唐納德·沃斯特(攝於2017年於南開大學舉辦的第四屆東亞環境史學大會上)實際上,早在30年代,就有國家土地規劃者針對大平原的問題提出了建議,並試圖用一種新的資源保護思想來改革這個地區的土地使用方式。《大平原的未來》——一份由幾位當時最權威的土地規劃專家起草,並於1936年提交羅斯福總統的報告,則是這一思想的最富啟示性的表達。報告認為,土地的破壞基本上是一種「思想態度」的結果,首先是那種支配自然的,「把土地貶低為不過是人為了自己的目的而利用和剝削的原材料」的倫理觀。這一結論確實觸到了美國土地使用上的痛點。然而,問題是,若沒有一場變革——一種體制上的變革,諸如終止工廠式農業,對農業投資、利潤獲取以及土地所有權嚴加控制等,無論有多少道理,這種看法也只能是紙上談兵。沃斯特說:「很難說是出於政治上的膽怯,還是因為集體思想的混亂……他們一點也沒觸及農業中的商業模式。」因此,塵暴地區經濟的重建,也只能是「進一步時就要往回滑兩步」 (利奧波德語),難有實質性的進步。不過,要說重建根本沒有成果,也是不公正的。從塵暴的發生(1930年代),到《塵暴》一書的出版(1979年),再到《塵暴》的再版(2004年),在這四分之三個世紀裡,大平原仍然是美國最重要的農業基地之一。聯邦政府幾十億美元的農業補貼,加上農業技術的不斷革新,都使得當年的塵暴區域能夠成為源源不斷的穀物和牲畜製品輸出地。例如,自1979年起,在聯邦政府的協助下,草在部分地區又生長起來了——政府撥款租用農場主的土地,令其退耕或休耕;表層土地的利用深入到了地下,日益普及的深井噴灌在為乾旱的土地解渴……這一切都在證明老塵暴地區的巨大變化,唯一不變的是企業化農業不斷追求的目標——擴大再生產。於是,在堪薩斯南部,一個新時代的牧牛王國興起了,並帶動了飼料農業的發展。它需要更多的勞力,也需要更多的水。事實是,「農場主們汲取著河岸地帶的每一滴地下水,結果幾乎所有在堪薩斯西部的小溪及河流都乾涸了。今天,在這裡的地表水,比它最早被標註為美利堅大荒漠時還少」。「大平原也面臨著全球變暖的未來,在每年的降水量似乎都在下降,而乾旱變得更經常和更嚴重的時候,灌溉的供水將會迅速減少。」「那麼,在很少或沒水留下來種莊稼的時候……沙塵是否就要開始吹了?」作者如是說。顯然,這不僅是作者的疑問。作為美國環境史的開山之作,《塵暴》所展示的不僅是它的題材和方法,同時還有它的寫作風格及其深沉的人文情懷。唐納德·沃斯特是大平原的兒子,他在那裡成長,並在堪薩斯大學接受和完成了他的本科教育。《塵暴》是他獲得耶魯博士學位後在夏威夷大學任教時的著述。1979年《塵暴》初版時,他曾說,這本書是他「竭力面對我自己的過去的結果」。在異鄉度過了15年後,他覺得,「已經到了回家鄉呆一陣子,去看看這片曾經賦予我那麼多初心的土地和人民的時候了」。然而,在真正回到這片土地時,他的視角已經明顯地不同了。15年的漂泊,讓他看到了大平原以外的更為廣闊的世界;而耶魯大學的研讀,則讓他對大平原的故事有了更深入的思考。他發現,「在他離開的期間,他是那麼熱愛家鄉,但是當他回歸時,又無論如何也不能不帶著批評的眼光去看它」。從《塵暴》的字裡行間,我們能夠深刻感受到作者的這種複雜情感。關於這一點,我曾在早年的一篇文章中做過評論,今天看來,似乎仍不過時。「在書中,沒有空洞的說教,也沒有無謂的悲憫,他只是力圖通過闡述一場人為的生態災難的前因後果,來激發人們來一次價值觀念上的變革。他追述草原曾經有過的豐碩和美麗,他感嘆長莖草的頑強生命力,他痛惜草原土地共同體的和諧的失去;同時,也譴責人們破壞草原的粗暴行為。他為人們的無知和貪婪而羞愧,也為生態難民的困境而嘆息。他不厭其煩地告訴人們,人的無知和貪婪,是如何給土地,也給自己帶來了災難。」(拙文:《〈塵暴〉及其對環境史研究的貢獻》,2004年《史學月刊》)他說:「應該很清楚了,自然是有極限的,這種極限既非沒有彈性,也非固定不變,但是確實是存在的。」在極限面前,「我們應該學會約束我們的人數和欲望」。這是一種多麼強烈的道德上的呼籲!我曾多次在自己的文章中引用奧爾多·利奧波德的一句話:「我們蹂躪土地,是因為我們把它看成是一種屬於我們的物品。當我們把土地看成是一個我們隸屬於它的共同體時,我們可能就會帶著熱愛和尊敬來使用它。」但是,「如果在我們理智的著重點上,在忠誠感情以及信心上,缺乏一個來自內部的變化,在倫理上就不會出現重大的變化」。環境史是在全球環境危機中,由環境保護運動所催生出來的新學科,擺脫傳統史學的窠臼,重新認識人與自然的關係,是它的先天特質。因此,作為環境史學者,對自然的敬畏之心是其必具的素養和胸懷;一種將人看作是自然一部分的生態倫理意識,應當是真正的人性的回歸。我想,《塵暴》給我們的啟示也正在於此。當然,我們不得不承認,最終,《塵暴》為我們展示的仍是一個不能確定的未來。但是,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我們必須找到一種能和地球和諧共存的生活方式,創造一種能適應自然生態的經濟文化,否則,我們就不能避免被蹂躪的地球帶給我們的威脅。「讀史使人明智」(培根語),《塵暴》再次證實了這句名言。自1989年起,唐納德·沃斯特受聘於堪薩斯大學歷史系,並獲赫爾傑出教授稱號,直到2012年退休。其著述頗豐,除《自然的經濟體系》《塵暴》之外,還有《帝國之河》《情寄自然——約翰·繆爾的一生》《向西流淌的河流》《萎縮的地球》等,共八部;另有多篇論文發表。曾任美國環境史學會主席,是美國人文與科學學院院士,並獲美國歷史學家協會終身成就獎。1998年,初訪中國;2012年起,受聘為中國外專局海外高層次文教專家,並任中國人民大學特聘教授,是2017年中國優秀外教的年度人物。

相關焦點

  • 會議報導 | 走出「塵暴」: 《塵暴》中譯本再版暨「綠史中心」成立兩周年紀念座談會
    非常感謝出版社對《塵暴》一書的出版工作做出的重要貢獻!我很幸運在國門大開之後,進入了新的史學領域,即環境史。《塵暴》是環境史領域的開山之作,《塵暴》的翻譯是我在研習環境史過程中的一個成果。我有以下幾個方面的思考:第一,環境史的出現是史學領域的一場革命,將自然放入歷史研究之中。第二,要有生態學的意識,要對自然有敬畏感、謙卑感,人是人與自然共同體的一員。
  • 《塵暴》專輯 | 沙塵暴、《塵暴》與環境史學
    這說明了兩個問題:第一,《塵暴》確實是美國環境史研究的經典。實際上,在美國大學生和研究生的環境史課程中,它一直被列為必讀書之一。第二,沃斯特書中所體現的關於環境史研究的宗旨和基本觀點並沒有過時,也是為他本人所一貫堅持的。《塵暴》為什麼會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呢?侯教授接著指出,除了上述思想魅力之外,至少還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因素。
  • 人類與土地的博弈 |《塵暴》25周年紀念版
    《塵暴》是第一部試圖將生態學和經濟學這樣兩個不同的學科融合起來,並從一個新的歷史視角來分析人和自然關係的著作。它以生態學理論為基礎,以一個地區的生態變遷為切入點,運用地質學、水文學、植物學等自然學科的文獻資料,透析其自然表象中的經濟文化特點,對一個重大的環境災難做出了有力的、足以服人的判斷。它開啟了環境史的新模式,無愧是這一新史學的典範。
  • 走出「塵暴」:《塵暴》中譯本再版暨「綠史中心」成立兩周年紀念座談會
    走出「塵暴」:《塵暴》中譯本再版暨「綠史中心」成立兩周年紀念座談會清華大學人文學院綠色世界公眾史學研究中心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環境史專業委員會時間:2020年12月19日形式:LTDTencent Meeting,ID: 701 948 404   Code: 201219https://meeting.tencent.com/l/9e0AGhD9jQmZ滾滾黑塵,飄然入史,掀翻了20世紀30年代美國南部大平原上的塵暴,開啟了古老的克裡奧女神的新徵程——《塵暴》生,環境史大放異彩!
  • 走出「塵暴」:TGC綠業集團出席《塵暴》中譯本再版暨「綠史中心」成立兩周年紀念座談會
    直面「塵暴」座談會主旨滾滾黑塵,飄然入史,掀翻了20世紀30年代美國南部大平原上的塵暴,開啟了古老的克裡奧女神的新徵程——《塵暴》生,環境史大放異彩!17年前,域外的那場「塵暴」刮到了這片國度,讓我們有機會學習如何將史之塵暴和現實中的沙塵相勾連,進而思考環境史如何研究、如何發展、如何服務。
  • 唐納德·沃斯特:寫在《塵暴》出版25年之後
    《塵暴:20世紀30年代美國南部大平原》就是關於1929-1939年間的毀滅性時代的紀錄,既是一部大平原的通史,也是對兩個特殊的塵暴地區——俄克拉何馬州的錫馬龍縣和堪薩斯州的哈斯克爾縣的集中研究。沃斯特說明了造成了大蕭條的同一個社會如何釀就了塵暴,而羅斯福總統的新政又如何未能捕捉住這場災難的根本原因。他還特別注意探討前面提到的那些情況今日依然存在,以及它們是否有可能再次帶來甚至更為嚴重的危機。
  • 人民內部矛盾學說的開山之作
    原標題:人民內部矛盾學說的開山之作 毛澤東《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以下簡稱《正處》)的發表是20世紀50年代中期我國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在這篇經典文獻中,毛澤東創造性地提出社會主義社會人民內部矛盾學說,在當時黨內、知識界以及國際社會等都產生了極其重要的影響。
  • 《憤怒的葡萄》與美國1930年代的大平原沙塵暴
    詳見唐納德·沃斯特《塵暴:1930年代美國南部大平原》,侯文蕙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3年,第29頁。[6] See Morris L.Cooke, et al., 「Report of the Great Plains Drought Area Committee」.[7] 唐納德·沃斯特《塵暴:1930年代美國南部大平原》,第30頁。
  • 塵暴助水「逃離」火星—新聞—科學網
    但每隔十年左右,一場不知緣由的可怕塵暴就會席捲整個火星,將其掩埋在漫天塵土下。塵暴還會對火星探測器造成致命威脅,2018年的火星塵暴將美國宇航局的「機遇號」火星探測器太陽能電池板覆蓋在灰塵中,導致其「死亡」。 現在,研究人員稱,除了上述問題,火星塵暴可能還是使這個曾經潮溼的星球失去水分的罪魁禍首之一。
  • NB獎得主高琨教授的開山之作發表在哪裡?
    1966年,他在一篇題為「Dielectric-Fibre Surface Waveguides for optical frequencies」的論文(開山之作)【1-3】中首先提出:解決玻璃的純度問題和改變玻璃的組分,能獲得光傳輸損耗極低的玻璃光纖;利用石英基玻璃纖維,可進行長距離及高訊息量的訊息傳送。
  • 塵暴助水「逃離」火星
    本報訊 在沙丘、礫石、隕石遍布的火星上,塵暴十分常見。但每隔十年左右,一場不知緣由的可怕塵暴就會席捲整個火星,將其掩埋在漫天塵土下。2018年的火星塵暴就將美國宇航局的「機遇號」火星探測器太陽能電池板覆蓋在灰塵中,導致其「死亡」。
  • 消字號產品宣稱能治病,蕙之魅涉嫌虛假宣傳害人不淺
    最近偵探發現一款名叫蕙之魅的專業為女性服務的健康產品,該品牌的明星產品就是「蕙之魅納米銀婦潔抑菌凝膠」。據了解,這個凝膠分為三種不同功效:修復型、高效型以及緊緻型。根據蕙之魅官方公眾號平臺對其的描述,修復性和高效適用於各類致病微生物引起的各種症狀表現的婦科炎症和陰道感染,而緊緻型則適用於婦科疾病剛剛治癒以及久受面部色斑困擾的女性。
  • 火星車在塵暴中艱難「求生」
    新華網華盛頓7月23日電(記者張忠霞)美國宇航局23日宣布,「機遇」號火星車於美國東部時間23日早晨向地球發回的最新信號顯示,該火星車的電力供應情況稍有好轉,如果火星塵暴不再加劇,火星車有望渡過塵暴難關。
  • 我從事環境史研究,什麼導致了近現代的環境汙染,問吧!
    我從事環境史研究
  • 超級塵暴狂襲火星 「遮天蔽日」至少三個月(圖)
    「遮天蔽日」三個月 超級塵暴狂襲火星  新快報綜合報導 美國宇航局的科學家和業餘天文學家們正在密切地關注著火星的表面——一場史無前例的超大塵暴正在悄然形成,有可能在未來數周內席捲整個火星,關係到已經在火星上工作三年半的「勇氣」號和「機遇」號火星探測器的生死存亡。
  • 北京刮的是鹽鹼塵暴,不是沙塵暴
    乾涸的查幹諾爾湖是塵暴源    鄭柏峪告訴《科學時報》記者,面積110平方公裡的查幹諾爾湖位於渾善達克沙地北緣與錫林郭勒草原交界之處,大致在北京市北方600公裡。查幹諾爾的水源河流高格斯太河發源自渾善達克沙地。近二三十年,天氣越來越炎熱乾燥,高格斯太河水越來越少,且經常斷流,致使查幹諾爾鹹水湖在2002年春季乾涸。
  • 《塵暴》啟示錄:人與自然,矛盾還是和諧?
    出品:「科學與中國」院士專家巡講團製作:中國科普博覽監製: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局 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唐納德·沃斯特在《塵暴》一書中,以農業生態視角,考察1930年發生在美國南部大平原的生態災難。
  • 邵陽市委常委、武岡市委書記侯文:以科技創新推進現代農業發展 更...
    邵陽市委常委、武岡市委書記侯文:以科技創新推進現代農業發展 更好帶動群眾增收致富2020-11-26 14:48: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新武岡        瀏覽量: 332 次 我要評論 11月24日,湖南省邵陽市委常委、武岡市委書記侯文在調研現代化漁業產業項目建設時強調,要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在全面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
  • 羅技機械鍵盤開山作G710+評測
    不過姍姍來遲總好過無盡跳票,下面就讓我們一起品味羅技機械鍵盤的開山之作吧。羅技  G710+就是一款採用CHERRY茶軸的遊戲機械鍵盤,作為試水之作,羅技反而採用了較激進的茶軸來作為這款鍵盤的大心臟,也許就是要有一鳴驚人效果吧。
  • 揭秘泰坦,土星的衛星,其形成的塵暴對月球有何影響?
    簡介:一項新的研究表明,土星上的衛星泰坦有可能仍然存在塵暴。卡西尼號探測任務探測到了降雨和沙塵暴對土衛六的影響,但這些事件不足以解釋月球的地質特徵,它在月球上的傳播仍然是個謎。如果塵埃魔鬼活躍在泰坦表面,美國宇航局即將進行的蜻蜓任務很可能會遇到它們,但塵埃魔鬼不太可能對任務造成危害。土星上最大的衛星泰坦,是太陽系中除了地球之外唯一擁有流動河流和湖泊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