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車在塵暴中艱難「求生」

2021-01-09 搜狐網

  新華網華盛頓7月23日電(記者張忠霞)美國宇航局23日宣布,「機遇」號火星車於美國東部時間23日早晨向地球發回的最新信號顯示,該火星車的電力供應情況稍有好轉,如果火星塵暴不再加劇,火星車有望渡過塵暴難關。

  火星上這場巨大塵暴已持續一月有餘,由於火星車依靠太陽能電池板提供電力,而塵暴之下暗無天日,因此「機遇」號和「勇氣」號兩輛火星車幾乎到了斷電的邊緣,「機遇」號所處區域塵暴尤其嚴重。到上個星期,「機遇」號太陽能電池板的發電量與一個月前相比已經下降80%。

  上周,宇航局下屬噴氣推進實驗室的火星車控制小組已向「機遇」號發出指令,讓其進入耗電量極低的狀態,每隔3天才與地球進行一次通信聯絡。23日,「機遇」號向地面發回了一組小信息量的信號,顯示其處境稍有好轉。

  按計劃,「機遇」號將於26日再傳回一組信號,但宇航局說,控制人員也可能24日就嘗試再與它聯絡一次,以獲取其電力供應的最新情況。

  與此同時,從上周末「勇氣」號與地面通信聯絡來看,「勇氣」號所處的火星古謝夫環形山區域能見度也稍有提高。

  噴氣推進實驗室火星車項目經理約翰·卡拉斯說,兩輛火星車命運如何,取決於火星上的天氣狀況,所以現在也很難預料,如果塵暴很快開始減弱,火星車應該沒事。但如果火星塵暴繼續加劇,情況就會變得更加複雜。

相關焦點

  • 美宇航局稱火星上塵暴減弱 火星車有望重見天日
    新華網華盛頓8月7日電 (記者張忠霞) 美國宇航局7日發布的最新報告說,火星上的塵暴開始減弱,「勇氣」號和「機遇」號火星車電池板接收到的太陽光線開始增加。在經歷了一個多月遮天蔽日的塵暴後,火星車有望重見天日。  宇航局說,雖然火星的天空中仍飛滿塵土,但能見度已有所好轉,這已經改善了兩輛火星車的電力供應情況。
  • NASA「好奇號」拍到火星上的塵暴
    2012年登陸火星,已經在這顆紅色星球上度過了8年的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好奇號火星探測車,近日發現了一個在火星表面上的橫穿鏡頭的塵暴。伊奧利亞研究(Aeolis Research)的大氣科學家克萊爾紐曼(Claire Newman)在一篇博客文章中表示:「蓋爾隕石坑的夏季即將到來,這使我們處於一個從初春到仲夏期間的地表劇烈加熱的時期。」較劇烈的地表加熱一般會產生較強的對流和對流渦旋,其中包括在低壓核心周圍產生快速旋轉的大風。
  • 好奇號火星車能營救機遇號嗎?
    厚厚的灰塵覆蓋在太陽能電池板,在2018年一場漫天塵暴中使其無法恢復正常通訊聯繫。 圖中是好奇號火星車的自拍照,不幸的是,機遇號的「小夥伴」好奇號無法對其展開救援,2019年2月13日,美國宇航局宣稱,機遇號火星車現已死亡
  • 好奇號」火星車在火星發現「塵魔」,這究竟是什麼?
    在深空探測中,測控數傳通信系統是太空飛行器/探測器的重要組成部分,該系統的先進性與可靠性將 直接關係到整個深空探測任務的成敗。因為如果你不把探測數據傳回來,那麼整個航天任務就沒有任何意義了!那麼火星車是如何傳回數據的呢?
  • 「好奇號」火星車在火星發現「塵魔」,科學家:令人印象深刻
    在深空探測中,測控數傳通信系統是太空飛行器/探測器的重要組成部分,該系統的先進性與可靠性將 直接關係到整個深空探測任務的成敗。因為如果你不把探測數據傳回來,那麼整個航天任務就沒有任何意義了!那麼火星車是如何傳回數據的呢?
  • 「好奇號」火星車在火星發現「塵魔」,科學家:令人印象深刻
    在深空探測中,測控數傳通信系統是太空飛行器/探測器的重要組成部分,該系統的先進性與可靠性將 直接關係到整個深空探測任務的成敗。因為如果你不把探測數據傳回來,那麼整個航天任務就沒有任何意義了! 那麼火星車是如何傳回數據的呢?
  • 「好奇號」火星車首次拍到火星重力波狀雲層
    騰訊太空訊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雖然美國宇航局「好奇號」火星車通常聚焦觀測火星表面,但有時也會朝向上方觀測火星雲層。
  • 火星上的偵探——「好奇號」火星車發回自拍照 沙丘為伴略顯孤單
    從今年5月底開始,火星上颳起強烈塵暴,覆蓋了火星表面的四分之一。持續數月的塵暴目前正在消退,但從照片上看,當時的火星天空仍然呈現黃灰色,「好奇」號車身上也落了一層灰塵。此前,「好奇」號已兩次嘗試鑽取採樣,但因碰到硬度較大的巖石均以失敗告終。
  • 《塵暴》專輯 | 沙塵暴、《塵暴》與環境史學
    唐納德·沃斯特在《塵暴》中文版序言中即指出,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塵暴總被說成是「上帝的行為」,人類則是其無辜的犧牲者;其實,塵暴的部分原因是由於人類的愚蠢,因為人摧毀了大平原的自然生態。他進而把它放到美國甚至世界資本主義發展的時空背景中進行研究,認為這場災難與其說是自然災害,還不如說是資本主義文化的罪過。這一思路,將我們對塵暴乃至整個自然災害的人為成因的認識推進到一個更深的層次。
  • 盤點美國歷代的7輛火星車
    「火星探路者」上執行火星探測使命的索傑納火星車,有如一臺微波爐一樣大小,質量10.4千克,是一個有6個輪子的小機器人。2005年,「勇氣」號成功地拍下了在火星表面「昂首闊步」的塵暴的錄像。這段錄像讓科學家獲得一次難得的窺視火星塵暴的機會。時下,一些較為活躍的過程仍在「修整」火星表面,塵暴正是其中之一。機遇」號的最後使命可能就是對維多利亞隕石坑的匆匆一瞥。
  • 走出「塵暴」:《塵暴》中譯本再版暨「綠史中心」成立兩周年紀念座談會
    走出「塵暴」:《塵暴》中譯本再版暨「綠史中心」成立兩周年紀念座談會清華大學人文學院綠色世界公眾史學研究中心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環境史專業委員會時間:2020年12月19日形式:17年前,域外的那場「塵暴」刮到了這片國度,讓我們有機會學習如何將史之塵暴和現實中的沙塵相勾連,進而思考環境史如何研究、如何發展、如何服務。感謝《塵暴》的作者和譯者,因為他們的傑出貢獻和不懈努力,17年後的今天,我們又一次有機會直面「塵暴」,進一步思考與環境史相關的許多問題。
  • 塵暴助水「逃離」火星
    本報訊 在沙丘、礫石、隕石遍布的火星上,塵暴十分常見。但每隔十年左右,一場不知緣由的可怕塵暴就會席捲整個火星,將其掩埋在漫天塵土下。2018年的火星塵暴就將美國宇航局的「機遇號」火星探測器太陽能電池板覆蓋在灰塵中,導致其「死亡」。
  • 宇宙天體中真實存在的龍捲風、塵暴和倒置雙龍捲風
    科學家在研究宇宙中的天氣時,科學家們已經學會泰然接受意料之外的事了,有的時候大風會變成暴風-如龍捲風。銀河系中的龍捲風很難預測,而且以非常奇怪的方式形成運動。「赫比格哈羅」 天體宇宙龍捲風與地球龍捲風的區別地球上的龍捲風是由雷暴雲底伸展至地面的漏鬥狀雲產生的強烈的旋風,但是宇宙中的龍捲風卻是由一股磁力產生的,這一個宇宙龍捲風是漩渦狀態,這非常奇怪,因為其他的宇宙龍捲風都沒有這樣的螺旋結構,但是宇宙龍捲風中造成螺旋結構的原因和地球上的龍捲風又不一樣
  • 會議報導 | 走出「塵暴」: 《塵暴》中譯本再版暨「綠史中心」成立兩周年紀念座談會
    在「綠史中心」成立兩周年之際,《塵暴》中譯本成功再版,可謂喜上加喜。《塵暴》將生態學與經濟學融合起來,並從新的歷史角度來分析人和自然的關係。該著作以生態學理論為基礎,以一個地區的生態變遷為切入點,運用地質學、水文學、植物學等文獻資料,透析其自然表象中的經濟文化特點。《塵暴》給了我很大的啟發與反思,也更加讓我堅定信心。
  • 北京刮的是鹽鹼塵暴,不是沙塵暴
    當風力加大到7~8級的時候,連塵土也捲起,成為強烈的鹽鹼塵土混合塵暴。    常說的沙塵暴其實是鹽鹼塵暴    「從查幹諾爾的情況看,我們現在所說的沙塵暴實質上應該是塵暴,而且是富含鹽鹼物質的塵暴。鹽鹼塵暴的粉塵很輕微,升騰得很高,會進入大氣環流,搬運到很遠的地方。從塵暴的路徑上看,影響京津、華北地區。
  • 海上漂流世界紀錄,艱難求生133天!這個中國人成為了美國的英雄
    荒野求生是這些年比較熱門的話題,很多人都是因為看了一些關於荒野求生的節目之後對這些事情感興趣。但是其實我們在電視或者網絡上看到的大多都是剪輯過後,或者導演提前安排好的事情,真正的荒野求生其實遠比我們想像中的還要困難。而且相比於陸地上的求生,海洋上的求生難度更大。
  • 走出「塵暴」:TGC綠業集團出席《塵暴》中譯本再版暨「綠史中心」成立兩周年紀念座談會
    直面「塵暴」座談會主旨滾滾黑塵,飄然入史,掀翻了20世紀30年代美國南部大平原上的塵暴,開啟了古老的克裡奧女神的新徵程——《塵暴》生,環境史大放異彩!17年前,域外的那場「塵暴」刮到了這片國度,讓我們有機會學習如何將史之塵暴和現實中的沙塵相勾連,進而思考環境史如何研究、如何發展、如何服務。
  • 塵暴助水「逃離」火星—新聞—科學網
    但每隔十年左右,一場不知緣由的可怕塵暴就會席捲整個火星,將其掩埋在漫天塵土下。塵暴還會對火星探測器造成致命威脅,2018年的火星塵暴將美國宇航局的「機遇號」火星探測器太陽能電池板覆蓋在灰塵中,導致其「死亡」。 現在,研究人員稱,除了上述問題,火星塵暴可能還是使這個曾經潮溼的星球失去水分的罪魁禍首之一。
  • 除了欣賞3000次日出日落,好奇號火星車還目睹過哪些新奇特?
    作為NASA乃至全世界成功部署的第4輛火星車,以及目前唯一工作的火星車,好奇號在這個紅色星球上任勞任怨地度過了三千天,除了欣賞3000次日出日落的浪漫外,還在異星上目睹過什麼新奇特?
  • 《塵暴》啟示錄:人與自然,矛盾還是和諧?
    出品:「科學與中國」院士專家巡講團製作:中國科普博覽監製: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局 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唐納德·沃斯特在《塵暴》一書中,以農業生態視角,考察1930年發生在美國南部大平原的生態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