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適逢一個整數紀念日——好奇號在紅色星球整整待了3000天。更準確點說,3000個火星日。換算成地球人的天數則是3081天。因火星日比地球日略長,每天24小時39分鐘。
以美東時間為準,從2012年8月6日著陸日一直到2021年1月12日,正好3000個火星日(73955小時)。
作為NASA乃至全世界成功部署的第4輛火星車,以及目前唯一工作的火星車,好奇號在這個紅色星球上任勞任怨地度過了三千天,除了欣賞3000次日出日落的浪漫外,還在異星上目睹過什麼新奇特?
▲這是好奇號拍下的第一張360度全景彩色照片,拍攝時間2012年8月8日,即成功著陸後的第三天。拍攝地點位於蓋爾撞擊坑(Gale crater)。這個巨大的撞擊坑(也稱環形山)直徑達155公裡,遠處最高峰就是夏普山,距離好奇號約20公裡。
地球每年都會出現2~5次日食(包括日全食、日環食、日偏食),那麼火星呢?有趣的是,火星擁有兩顆衛星,火衛一、火衛二會在每年秋分前後從太陽臉前掠過。當然,要想親眼目睹或者精準捕捉影像,還要看運氣。10萬+的好運氣。
▲好奇號終於還是等來了好運氣。就在著陸第2359個火星日,幸運抓拍到直徑只有22公裡的火衛一快速飛掠太陽的奇觀。因火衛一盤面太小根本遮掩不了整張太陽臉,所以這一現象更像是凌日,而非地球上看到的日食。不過這次天象持續35秒,卻為火星科學家提供一次難得機會,有助於深入了解火衛一與火星之間的潮汐力。
▲好奇號親眼目睹一股塵暴襲來。
這是好奇號在著陸第2847個火星日抓拍到的一股旋風,持續約4分鐘,距離火星車500米到1000米,這種旋風直徑約5米,至少高50米。由於火星表面布滿塵土,陽光照射地面受熱之後形成風,捲起塵土的旋風就形成了這種迷你塵暴。當然真正的塵暴也是屢見不鮮。雖然沒有《火星救援》那麼誇張,但的確屬於強沙塵暴。2019年2月NASA宣布迷失的機遇號,就是被厚厚的沙塵覆蓋了太陽能電池板最終捂死的。好在好奇號擁有一顆核動力的心,利用鈽電池作為動力,不必依賴太陽能供電。
▲這是難得一見的夜光雲。好奇號在著陸第2410個火星日拍到的。這種雲形成於非常高的海拔,距離地表約31公裡,由稀薄大氣中的微量水蒸氣形成。之所以稱為夜光雲(Noctilucent Clouds),因為即使在太陽落山後,這種雲因海拔很高仍能被陽光照映。
我們知道,儘管火星大氣僅僅是地球大氣的1%,不過仍意味著火星世界存在著大氣活動,有雲有風有氣象。
▲這好像鮑勃·迪倫在火星的預言(Like A Rolling Stone《像一塊滾石》)。而且這還是一塊鐵隕石(鎳鐵隕石),更重要的這是一塊火星鐵隕石。2016年10月27日,好奇號火星車在夏普山附近巴爾港平原意外發現,NASA科學家暱稱為Egg Rock(蛋石)。經好奇號攜帶化學攝像儀分析,富含鐵、鎳、磷。而最早發現火星隕石的是機遇號,於2005年幸運找到第一顆隕石,命名為「熱盾石」。
▲儘管盡人皆知紅色星球專指火星,因為表面布滿鐵鏽色而得名,然而在好奇號眼裡卻沒那麼簡單。透過不辭辛勞地29次成功鑽探,每一次打鑽成果,從顏色上看都不盡相同,沉積物從赭紅色到灰藍色呈現出豐富多彩的地質原貌,這恰好說明了擁有30億年地質年齡的蓋爾撞擊坑沉積巖樣本的多樣性,由此成就了好奇號重大發現——苯、丙烷這類有機分子,進一步佐證火星孕育/存在生命的可能性。
早在地球人舉著自拍杆自嗨之前,好奇號就在火星玩自拍玩到爐火純青。▲這張照片卻比較罕見,拍攝主題:一美分硬幣,林肯一便士。拍攝目的是作為校準火星車機械臂頂端相機(MAHLI)的對焦參照物。比如鏡頭距硬幣2.5釐米,對焦馬達計數顯示15270;距離25釐米,計數顯示13050……此時此刻,這不是重點,這張照片讓我最先想到:一個能把林肯頭像發到另一星球的國度,如今卻背離了《葛底斯堡演說》精神……
地球人看火星是個橘紅亮點,「火星人」看地球呢?所謂的藍色亮點,只是地球人一廂情願的臆想。
▲這是好奇號在著陸第2784個火星日佇立良久,仰望星空拍下的——暗淡藍點(Pale Blue Dot),姑且借用科普大師卡爾·薩根的經典詞藻。儘管雙星同框,不過在好奇號眼裡,地球、金星依然暗淡無光,平淡無奇。貌似歌者隨意瞥一眼……
此時此刻,我瞬間想起了當今科普大家尼爾·泰森的金句:「我對宇宙了解得越多,就越不相信有任何一種仁慈的力量與之有關。」
The more I learn about the universe, the less convinced I am that there's any sort of benevolent force that has anything to do with it, at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