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訊 (記者 高慧鵬 實習記者 鍾方東)蕎麥,是喬溝灣響噹噹的一張名片!一說起喬溝灣,很多人就想起了剁蕎面,喬溝灣的剁蕎面,讓人垂涎三尺,味蕾即醉。其實,蕎麥種子也是喬溝灣的一絕。這裡生產的蕎麥種子,產量高、耐旱、抗倒伏、口感品味好、營養價值高,已經在市場上闖出了一片新天地。
「與同類產品對比銷售,我們的蕎麥種子已遠銷甘肅、內蒙古、寧夏、河北、北京、山東、浙江、雲南、遼寧、黑龍江……很多省份都在使用我們喬溝灣出產的蕎麥種子。」喬溝灣紅盛小雜糧專業合作社理事長蔡文秉說。
11月23日,記者走進靖邊縣喬溝灣紅盛小雜糧專業合作社,對喬溝灣的蕎麥種子進行了深入了解。
據蔡文秉介紹,在70年代,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柴巖教授來到靖邊,從當地種植的紅花蕎麥中精中選優,精心培育出了產量高、耐旱、抗倒伏、口感品味好、營養價值高的新蕎麥種子。經過柴巖教授的四處奔波,精心挑選,最終選定了「喬溝灣」為麥繁育和種植基地,因為這裡地勢高、通風好、光照足、無汙染。
最初,只選用了這裡的「老虎腦山」的1000畝耕地進行蕎麥優良新品種繁育、種植與推廣,其效果喜人。於是,從2011年開始,喬溝灣許臺村全村都開始了推廣種植,品質甚佳,收益良好。「也就是在這年,我成立了靖邊縣喬溝灣紅盛小雜糧專業合作社,引入西農9976、西農9978等蕎麥優良新品種,決心要讓把喬溝灣生產出來的蕎麥種子打造成為一個品牌,別人賣蕎麥產品,我們就專門賣自己生產的蕎麥優良種子」,蔡文秉說。
2013年,紅盛合作社與柴巖教授籤訂了「專家指導與幫扶企業」的合作協議書,同時也得到了靖邊縣農業技術推廣站的大力支持,以「蕎麥高產創建」項目款出資,免費發放5000畝的蕎麥新品種種子,蕎麥種植面積進一步規模化,形成了1.1萬的「蕎麥新品種繁育基地」、「蕎麥高產創建百畝核心田」和「農業部蕎麥萬畝高產創建示範基地」。
「在2014年的各類蕎麥加工性能評審鑑定會上,我們引進的蕎麥新品種從粒形、感觀、出米率、出粉率看都遠遠勝過一般蕎麥種子,被評為蕎麥種子中的佼佼者」,蔡文秉說。現在,合作社種出的蕎麥種子成了市場上搶手的良種。同時,蕎麥還被深加工為蕎麥米、蕎麥麵、蕎麥糝子和石磨苦蕎麵粉等產品進行銷售,也深受市場歡迎。
「我們不僅要借力喬溝灣生產出來的蕎麥優良品種發展特色經濟,同時我們也要依託蕎麥產業,充分發揮合作社在資金、技術、市場、管理等方面的優勢和示範作用,帶動著當地農民集體致富。」蔡文秉說。
據悉,為了讓蕎麥產業帶動當地貧困戶脫貧,讓蕎麥種子變成「脫貧種子」,紅盛合作社採取了多種形式來幫助貧困戶。合作社與17戶貧困戶籤訂了貧困戶入股協議,貧困戶以政府發放的10000元產業扶貧資金入股,每年可以得到1000元分紅。
「除了分紅增收外,我們還在貧困戶自願的前下,與他們籤訂代種回購、原糧代加工幫扶協議。代種回購就是免費給貧困戶們提供蕎麥新品種,每畝用種量2.5公斤,等蕎麥收穫後合作社以比市場價格每公斤高0.5到1.0元的價格全部收購貧困戶所種植的蕎麥原糧。」蔡文秉說。「我今年種了40畝蕎麥種子,市場價1斤1.3元,合作社以1.8元收購了我的蕎麥,加之還有1000元的分紅,今年我能比普通的種植戶多收入7000元。」貧困戶孫曉東樂樂呵呵地說。而原糧代加工,也同樣是在免費發放種植種子的基礎上,合作社不收購貧困戶種植的蕎麥原糧,而是按成本價為他們的蕎麥進行產品加工和包裝,由貧困戶自己銷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