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網訊 在番禺區化龍鎮復甦村有一座44歲的老水閘——七沙舊水閘,是珠江河獅子洋水道七沙湧上的重要水利設施,水閘主體為70年代的簡單混凝土結構,每年受到風浪衝刷、颱風襲擊,2010年10月份,經相關部門鑑定為危閘。2014年在番禺區水務局的大力支持下,在離舊水閘對開180米處開始建設一座新水閘。
近日新水閘正式啟用,老水閘完成了自己的使命,而街坊們卻希望能保留老水閘,「留住一份記憶」,對此相關部門回應稱:將對舊七沙水閘是否具有歷史價值及保留道路通行功能等問題做進一步論證分析。
七沙舊閘:曾是番禺水利的標誌性建築
番禺區化龍鎮轄區內共有主要河湧21條,總長度62.447公裡,其中長達13公裡的河岸線,上溯廣州城區,下達獅子洋,在珠江河獅子洋水道七沙湧口內約500米處,記者看到了這座至今保存完好的七沙舊水閘,只見總寬為77米,由五座浮運式組成的水閘,左、右兩岸各為7孔水閘,每孔淨寬5米。
據介紹,七沙舊水閘始建於1973年,在1975年投入使用,採用手動式鋼筋砼人字、風車型閘門(後改為柴油機動式開關、風車閘門),閘面還設置了梁板式鋼筋砼人行橋,橋面寬2米,可供行人、單車摩託車穿行,三輪車勉強通行,來來往往的村民大多是復甦村村民,「我今年40歲了,在我出生之前,這座水閘就有了,也不知道從這水閘橋面上走了多少回。」一位村民告訴記者。
目前,七沙舊水閘面臨極大的安全隱患且情況越來越嚴重,多處地方破損,鋼筋外露,有兩隻擋水閘門已被衝走,人行天橋斷裂,電線架被吹倒在橋上,防洪能力不堪一擊。「按照當時的建築標準,七沙舊水閘已經是當年的番禺水利設施中的一個標誌性建築。」守閘人黃錦添豎起大拇指對著七沙水閘(舊閘),言語間充滿自豪。
七沙水閘除了應對本地區的洪水、潮水和內澇等災害,也曾長時間方便著周邊村民的出行與生活。27歲的復甦村村民阿豪告訴記者,七沙湧一河之隔就是石樓鎮,兩岸周邊的村民過去經常通過水閘的人行橋交流往來,他小時候經常跟著爸媽過橋,只需步行十分鐘左右,就能到達石樓鎮中心,可以趁墟逛街,購買生活用品師傅方便。水閘口下可通行漁船,村民平時出海打漁,颱風天進入閘內避風。
新舊交替:街坊情懷盼保留
如今,經過長期運行,七沙舊水閘存在老化、破損嚴重的現象,經有關部門鑑定屬於危閘,並於2014年7月11日全面關閉封航。即將接替它發揮防颱風洪水暴潮作用的,則是距離舊閘約180米外新建起一個的七沙新閘、七沙新泵站。該工程已在2017年底全面完工,其防洪(潮)標準為200年一遇。
在七沙水閘現場,記者見到新的七沙水閘已開始使用,所有閘門都已開啟。舊的水閘已停止使用,但有當地村民騎摩託車通過水閘的通道通行。有一名60多歲的村民對記者表示,舊水閘有幾十年的歷史,是他們這一代人的難忘記憶,希望保留這個舊水閘。他還表示,如果舊水閘存在安全隱患,可以封閉通道,他們都可接受。還有當地漁民提出,希望新水閘能夠儘快公布關合水閘的具體時間,以方便他們的漁船出去作業。
「跨越了兩代人的一個老建築,凝聚了本地許多人的記憶,也是番禺水利建設的一個老建築,如果拆除了很可惜。」站在水閘邊,阿豪拍下了一張照片留念,語氣裡滿是不舍。
對此,番禺區水務局相關負責人日前對此作出回應:目前,七沙水閘、七沙泵站工程已完工,並投入試運行。待試運行後,針對舊七沙水閘是否具有歷史價值及保留道路通行功能等問題,需做進一步論證分析。
守閘人:水閘就如守護的「哨所」
如今舊水閘雖停用,但還留派了6名管閘員分班值守。記者在現場見到了正在巡視水閘的村民黃錦添。據了解,七沙水閘初建成不久,他就應聘當上了一名守閘人。一做就是38年,期間因工作紮實,曾被擔任化龍各水閘的「總閘長」。
每當有颱風、汛期前,黃錦添都會第一時間通知全體守閘人隨時待命。「以往值守,不像現在機械化操作,我們都得靠人手拉鋼纜進行開關水閘。尤其是汛期,基本每個晚上都會全員出動。印象最深就是2011年颱風『百合』來襲的那個晚上,剛好遇到一年一度的天文大潮,外江水位上漲,為了及時排洪,當晚總共開關水閘達7次。除此之外,我們還得時刻觀察內河水位變化,巡查堤壩是否有存在安全隱患等。」守閘人黃錦添回憶道。
在黃錦添看來,七沙水閘是他的「哨所」,守閘人是「站崗放哨」的哨兵,在過去無數個日夜裡,他們與舊水閘一起,守護著化龍本地的一方安瀾。「38年的守閘生涯,這裡可以說是我的第二個家。『新舊交替』實屬正常。但如果能把舊閘保留下來,好好保護一下,這樣就更完美了!」
七沙新水閘及泵站工程知多少?
防洪(潮)標準為200年一遇
七沙水閘、泵站工程是番禺區外江防颱風洪水暴潮的重要屏障,位於化龍鎮七沙湧河口約180米處,規模為中型。
七沙水閘、七沙泵站工程是一項以防(洪)潮和排澇為主,兼有通航、納潮灌溉、改善水環境等綜合利用工程。七沙水閘工程防洪(潮)標準為200年一遇,閘室共8孔,單孔淨寬10米,總寬80米。七沙泵站新建工程防洪(潮)標準為200年一遇,排澇標準為20年一遇年最大24小時暴雨遭遇外江多年平均最高潮位1天排乾不成災,設計排澇流量為40立方米/秒。
該新水閘能完善礪江河防洪排澇體系,提高流域抗災減災能力。通過七沙泵閘和新礪江水閘等閘群合理調度,可控制礪江河水系水道的水流由往複流變為單向流,從而充分有效地交換河道內水體,達到改善水環境的目的。同時,通過七沙泵閘工程的建設,可連通石樓、化龍兩鎮,改善周邊交通,具有顯著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
文:廣報全媒體記者肖桂來 通訊員許樹添
圖:廣報全媒體記者李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