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前幾天,我方航天事業迎來一個令人激動的好消息,「嫦娥五號」在長徵五號運載火箭的護送下成功進入太空奔向月球。如今「嫦五」已經成功在月球著陸,下一步就是進行「挖土」,將寶貴的「月壤」帶回地球供我國科學家研究,增強我們對外天體的了解。
相信關注這次發射計劃的人都知道,「嫦五」是由軌道器、返回器、著陸器、上升器4器組成的,是我國有史以來最複雜的太空飛行器系統。那麼這麼複雜的探測器只是去挖把土嗎?其實不然,我們要做的遠遠不止這些,這次登月也是為建立國際月球科研站做準備。
在今年11月25日,中國航天局秘書長許洪亮在文昌國際航天航空論壇上發表講話稱,我國目前正在對此進行規劃。作為我們常說的月球基地,國際月球科研站的建成將幫助人類更好地了解、勘測月球,人類將能夠勘探、開採月球。就連之前暢想的月球工廠、月球農場,我們在科幻小說、電影中看到的一切都有可能實現,那麼月球科研站會是什麼樣子的?
可以肯定得說,並不是科幻小說中的樣子。對人類來說,月球的自然環境相當惡劣,沒有地球上的大氣層,人無法在這裡自由呼吸,來自宇宙與陽光中的射線將不受阻礙地直接照射到月球表面,而這種強烈的射線將殺死表面的所有生命。另外,月球表面溫差極大,有陽光照射的地方溫度極高,反之則極冷,在這種溫差之下,即便身穿太空衣也無法堅持太久。
而想在月球表面建立基地,對材料的要求也十分嚴格,由於陽光直射,所有材料與設備都會比地球上的老化快得多。國際空間站發射20年以來已經出現老化現象,在1000公裡電離層的隔離下尚且如此,直接照射下的老化程度將更加嚴重。那麼,月球科研站該怎樣建才能最大化保證壽命?其實在2010年我國科學家就給出答案了。
當時,探月工程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院士曾提出,月球基地應該向延安那樣「挖窯洞」,利用其自身的土壤與巖石當作屋頂與牆壁,這樣一來既能避免老化問題也能夠減少運送成本。有月球土壤做外牆宇宙輻射問題就能迎刃而解,接下來只要解決「窯洞」內的呼吸循環系統等問題就可以了。
想要建成「月球窯洞」就得充分了解月球表面的土質與巖石,這樣才能進行下一步挖掘與研發機械的工作,而這也是「嫦五」此次挖土的目的。從這一點看,我國的宇宙計劃有用非常遠的前瞻性,甚至遠超美國,因為美國下次的登月計劃至少在2024年以後,這也是美航天局要求我們公開月壤數據的原因。因為除此之外,人類也沒有別的途徑可以研究月球了。
編輯:席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