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經典,尊重傳統···
《平凡的世界》中,路遙為我們還原了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黃土高原上底層人民史詩級一般的生存畫卷。那時候,人們居住在窯洞中,每家只要能夠箍一口窯便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窯洞,一種古老而悠久的住宅形式。
窯洞,對於每個生活在黃土高原上的人來說,都不陌生。冬暖夏涼,舒適宜居。
在物質資料匱乏的年代,因為成本低,幾乎每家每戶都箍有幾口窯洞。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這一古老的住宅日漸淡出人們的視線。窯洞,從最原始的居住作用逐漸演變為一種觀光型的人文景點。
如今,「棄窯下山」,「別窯建房」,「離窯就塬」成為當前黃土高原上的主要潮流。坐車從關中平原一路向北(甘肅、慶陽、延安、榆林等方向),都會發現沿途遍布著形形色色的鑲嵌在半山腰或者山底的窯洞。
一、窯洞的起源和分布
1、黃河,中華文明的發源地。喝著黃河水,腳踏溝壑縱橫的黃土中,窯洞在先輩們的智慧下誕生了,成為後代們的棲息地。黃土高原是窯洞的主要分布區,也就是今天的陝西北部、甘肅、寧夏以及山西。這些地方因為黃土土質疏鬆,易於開鑿,所以為窯洞的開鑿和分布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環境。
早在50-60萬年前就出現了挖土石器,由此可以推斷,古人類已經萌生了挖土而居的意識。同樣在距今7000-8000年前新時期早期的「裴李崗文化」和「磁山文化」中也出現了較為普遍的洞穴。西安仰韶文化的半坡遺址出現了半穴居住所。
《前秦錄·十六國春秋》記載:「張宗和,中山人也,永嘉之亂隱於泰山······依崇山幽谷,鑿地為窯,弟子亦窯居。」由此觀之,窯洞歷史之久遠。
2、地處西北黃土高原今天甘肅的平涼、慶陽一帶,是黃土層發育較為良好的地區。地質均勻,垂直結構良好,連續性地延展分布,有著統一完整的地表覆蓋層,平均土層厚度達到100~200米。這種有利的先天性自然條件,為窯洞提供了很好的開鑿基礎。
在今天甘肅涇川一帶,溝壑縱橫的山體之間依然星羅棋布地分布著各種村鎮、窯洞。
涇川縣沿河谷分布,兩山中間夾著涇河,以涇河為紐帶,南北寬約3-5千米,居民居住區位於山麓。窯洞多數開鑿在山麓、半山腰以及山頂。
對於黃土塬上則不同。由於黃土塬人口相對少,土地開闊,窯洞大多以「地坑窯」為主,所以窯洞分布不均勻,很零散。
窯洞的種類
在窯洞的漫長發展演變過程中,由於自然環境、地貌特徵變化,按照形成因素來看,可以將其分為挖土窯洞和箍造窯洞。
挖土窯洞又分為靠崖窯和下沉窯。
靠崖窯(挖土窯洞)指的是直接在黃土的基礎上開挖。
靠崖窯,一般在山腳或者半山腰,前提是要有崖面或者山。常見的靠山窯都是三面臨崖,一面面向溝溝窪窪的空曠地方。這種窯洞是分布最為廣泛的,處處可見。也是最容易開鑿、成本最低的窯洞。
靠崖窯
下沉窯,是由地下穴居演變而來,也稱地下窯洞。這種窯洞主要分布在沒有崖面或者胡同的平原地帶。從黃土高原的地平面豎直向下挖出一個地坑,形成封閉院落。然後,依次在周圍挖掘窯洞。這種院落,稱之為地坑窯,抑或地坑院。
地坑院由於其獨特的構造方式,很大程度上能夠避開黃土高原上的大風。這是它的有利因素。但在排水方面,卻有一定的局限性。但考量客觀自然環境,該區域相對而言,整體降水稀少,也就不會存在太大後顧之憂。
地坑窯洞
箍造式窯洞
箍造式窯洞,從結構和形式上來說,它實質上是一種掩土的拱形建築。具體而言,就是以土、石或者木頭等自然物料與大自然密切聯繫著的建築。這種窯洞的築造過程一般包括:選擇窯址—起窯腿—支穴—砌築物料(磚石)—合龍口五大步驟。
箍造式窯洞是比較現代的一種窯洞築造方式,相對於前面所講到的窯洞,它更具觀賞性。因為融進了人們的物料加工,它更美觀。在今天黃土高原的很多地方,這種窯洞作為參觀遊覽景點而深受歡迎。
箍造式窯洞
窯洞的淡出
現如今,窯洞的居住作用已經減弱,更多作為一種人文景觀向外輸出。尤其是在經濟、生產力水平快速發展的今天,人們更願意住到二層小洋房或者平坦乾淨的平房。
即使窯洞冬暖夏涼,適宜居住,但自身也固存著一些不利因素。
隨著近幾年自然災害的增多,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問題越發嚴重,安全因素成了重中之重。黃土,屬於散離結構,容易風化以及牆面剝落。窯洞之內,光線差,採光能力弱;通風條件不好,加之窯洞開鑿窗戶難度大,空氣流通也是問題。由於特殊的氣候和地質構造,在陰雨連綿的天氣,窯洞內比較潮溼;同時。因為窯洞是以黃土層為原材料,比較容易受風霜雨雪的影響,潮溼造成食物的保存成為問題。處理不當,就會發黴變質。由於現在的生產力水平提高,人們對於自然災害的抵禦能力增強,越來越多的居民願意沿河流、沿平原而居,所以,我們會在黃土高原的很多地區看見空置出的許多廢棄的窯洞,因為人們更願意扎堆似的抱團而居。窯洞的承襲與未來
總而言之,窯洞是一種文化、傳統,是我們先輩的智慧凝結,這種文化形式的存在有著重要意義。
窯洞,作為一種生土建築,取材、造價低廉,保溫與隔熱效果異常優越,這種原生態的先天性優勢是任何材料所無法取代的。就從某些方面來講,它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所以,對於保護這種文化形態是一項長期的任務。
在窯洞的改善和繼承上,首先要對窯洞本身的缺陷和弱點加以改善。
對於光線暗,通風不好等問題,可以確定不同窯洞的挖掘深度,以此保證採光能力。有關潮溼等問題,可以有針對性地研究比較實用和有效的防水塗料予以處理。
其次,加大黃土高原整體生態環境的保護和改造,減少水土流失。最後,要重視窯洞病害機理的研究,避免自然災害。根據記載,1997年,延川縣永平鄉永平村兩戶窯洞因為黃土滑坡坍塌造成15人死亡。這些事故都在提醒我們研究窯洞病理機害的重要性。
黃土高原,孕育著無限中華底蘊;窯洞,作為建築形式的一種補充,是祖輩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它既承載著我們的過去,也是我們的未來。
參考文獻:《中國窯洞》、《涇州之謎》、《陝北人的窯洞生活》、《窯洞與環境》
致敬經典,尊重傳統···歡迎關注一起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