窯洞的變遷

2020-12-05 長安讀書

致敬經典,尊重傳統···

《平凡的世界》中,路遙為我們還原了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黃土高原上底層人民史詩級一般的生存畫卷。那時候,人們居住在窯洞中,每家只要能夠箍一口窯便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窯洞,一種古老而悠久的住宅形式。

窯洞,對於每個生活在黃土高原上的人來說,都不陌生。冬暖夏涼,舒適宜居。

在物質資料匱乏的年代,因為成本低,幾乎每家每戶都箍有幾口窯洞。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這一古老的住宅日漸淡出人們的視線。窯洞,從最原始的居住作用逐漸演變為一種觀光型的人文景點。

如今,「棄窯下山」,「別窯建房」,「離窯就塬」成為當前黃土高原上的主要潮流。坐車從關中平原一路向北(甘肅、慶陽、延安、榆林等方向),都會發現沿途遍布著形形色色的鑲嵌在半山腰或者山底的窯洞。

一、窯洞的起源和分布

1、黃河,中華文明的發源地。喝著黃河水,腳踏溝壑縱橫的黃土中,窯洞在先輩們的智慧下誕生了,成為後代們的棲息地。黃土高原是窯洞的主要分布區,也就是今天的陝西北部、甘肅、寧夏以及山西。這些地方因為黃土土質疏鬆,易於開鑿,所以為窯洞的開鑿和分布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環境。

早在50-60萬年前就出現了挖土石器,由此可以推斷,古人類已經萌生了挖土而居的意識。同樣在距今7000-8000年前新時期早期的「裴李崗文化」和「磁山文化」中也出現了較為普遍的洞穴。西安仰韶文化的半坡遺址出現了半穴居住所。

《前秦錄·十六國春秋》記載:「張宗和,中山人也,永嘉之亂隱於泰山······依崇山幽谷,鑿地為窯,弟子亦窯居。」由此觀之,窯洞歷史之久遠。

2、地處西北黃土高原今天甘肅的平涼、慶陽一帶,是黃土層發育較為良好的地區。地質均勻,垂直結構良好,連續性地延展分布,有著統一完整的地表覆蓋層,平均土層厚度達到100~200米。這種有利的先天性自然條件,為窯洞提供了很好的開鑿基礎。

在今天甘肅涇川一帶,溝壑縱橫的山體之間依然星羅棋布地分布著各種村鎮、窯洞。

涇川縣沿河谷分布,兩山中間夾著涇河,以涇河為紐帶,南北寬約3-5千米,居民居住區位於山麓。窯洞多數開鑿在山麓、半山腰以及山頂。

對於黃土塬上則不同。由於黃土塬人口相對少,土地開闊,窯洞大多以「地坑窯」為主,所以窯洞分布不均勻,很零散。

窯洞的種類

在窯洞的漫長發展演變過程中,由於自然環境、地貌特徵變化,按照形成因素來看,可以將其分為挖土窯洞和箍造窯洞。

挖土窯洞又分為靠崖窯和下沉窯。

靠崖窯(挖土窯洞)指的是直接在黃土的基礎上開挖。

靠崖窯,一般在山腳或者半山腰,前提是要有崖面或者山。常見的靠山窯都是三面臨崖,一面面向溝溝窪窪的空曠地方。這種窯洞是分布最為廣泛的,處處可見。也是最容易開鑿、成本最低的窯洞。

靠崖窯

下沉窯,是由地下穴居演變而來,也稱地下窯洞。這種窯洞主要分布在沒有崖面或者胡同的平原地帶。從黃土高原的地平面豎直向下挖出一個地坑,形成封閉院落。然後,依次在周圍挖掘窯洞。這種院落,稱之為地坑窯,抑或地坑院。

地坑院由於其獨特的構造方式,很大程度上能夠避開黃土高原上的大風。這是它的有利因素。但在排水方面,卻有一定的局限性。但考量客觀自然環境,該區域相對而言,整體降水稀少,也就不會存在太大後顧之憂。

地坑窯洞

箍造式窯洞

箍造式窯洞,從結構和形式上來說,它實質上是一種掩土的拱形建築。具體而言,就是以土、石或者木頭等自然物料與大自然密切聯繫著的建築。這種窯洞的築造過程一般包括:選擇窯址—起窯腿—支穴—砌築物料(磚石)—合龍口五大步驟。

箍造式窯洞是比較現代的一種窯洞築造方式,相對於前面所講到的窯洞,它更具觀賞性。因為融進了人們的物料加工,它更美觀。在今天黃土高原的很多地方,這種窯洞作為參觀遊覽景點而深受歡迎。

箍造式窯洞

窯洞的淡出

現如今,窯洞的居住作用已經減弱,更多作為一種人文景觀向外輸出。尤其是在經濟、生產力水平快速發展的今天,人們更願意住到二層小洋房或者平坦乾淨的平房。

即使窯洞冬暖夏涼,適宜居住,但自身也固存著一些不利因素。

隨著近幾年自然災害的增多,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問題越發嚴重,安全因素成了重中之重。黃土,屬於散離結構,容易風化以及牆面剝落。窯洞之內,光線差,採光能力弱;通風條件不好,加之窯洞開鑿窗戶難度大,空氣流通也是問題。由於特殊的氣候和地質構造,在陰雨連綿的天氣,窯洞內比較潮溼;同時。因為窯洞是以黃土層為原材料,比較容易受風霜雨雪的影響,潮溼造成食物的保存成為問題。處理不當,就會發黴變質。由於現在的生產力水平提高,人們對於自然災害的抵禦能力增強,越來越多的居民願意沿河流、沿平原而居,所以,我們會在黃土高原的很多地區看見空置出的許多廢棄的窯洞,因為人們更願意扎堆似的抱團而居。窯洞的承襲與未來

總而言之,窯洞是一種文化、傳統,是我們先輩的智慧凝結,這種文化形式的存在有著重要意義。

窯洞,作為一種生土建築,取材、造價低廉,保溫與隔熱效果異常優越,這種原生態的先天性優勢是任何材料所無法取代的。就從某些方面來講,它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所以,對於保護這種文化形態是一項長期的任務。

在窯洞的改善和繼承上,首先要對窯洞本身的缺陷和弱點加以改善。

對於光線暗,通風不好等問題,可以確定不同窯洞的挖掘深度,以此保證採光能力。有關潮溼等問題,可以有針對性地研究比較實用和有效的防水塗料予以處理。

其次,加大黃土高原整體生態環境的保護和改造,減少水土流失。最後,要重視窯洞病害機理的研究,避免自然災害。根據記載,1997年,延川縣永平鄉永平村兩戶窯洞因為黃土滑坡坍塌造成15人死亡。這些事故都在提醒我們研究窯洞病理機害的重要性。

黃土高原,孕育著無限中華底蘊;窯洞,作為建築形式的一種補充,是祖輩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它既承載著我們的過去,也是我們的未來。

參考文獻:《中國窯洞》、《涇州之謎》、《陝北人的窯洞生活》、《窯洞與環境》

致敬經典,尊重傳統···歡迎關注一起交流

相關焦點

  • 陝北窯洞,黃土高原的精靈
    行走在溝壑縱橫、墚峁交織的黃土高原上,視野中經常會出現與黃土渾然一色的窯洞,這種千百年來延續下來的民居景觀,是依託黃土高原生成的特殊建築。今天,我們來欣賞我國傳統民居——黃土高原的窯洞。什麼是窯洞?+窯洞是中國西北黃土高原上居民的古老居住形式,這一"穴居式"民居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
  • 陝北的窯洞,外國人直呼:看不懂
    她就是利用當地的自然條件修建的窯洞,看著給人一種非常粗獷的感覺。在陝北這個地方你可以看見四處都有窯洞林立在那裡,然而面對這些窯洞,外國人直呼:看不懂。01陝北窯洞的歷史黃土高原的祖先們最早的時候都是在窯洞裡生活的。
  • 陝北窯洞門窗圖案及其生命觀念
    【摘要】特定地理和人文環境形成了陝北人重視長壽和繁衍子嗣的觀念和祈願,而窯洞窗戶成為最為體現這一觀念的重要載體。陝北窯洞門窗圖案是「文化性的產物」,它紮根於陝北地區農耕文明之中,是農民思維的直接體現。
  • 下沉式窯洞——中國北方特色的民居古建築
    今天我們要來了解的是下沉式窯洞。黃土高原窯洞歷史悠久,窯洞曾以其獨特的建築形式、冬暖夏涼節能節地的特點聞名世界,而下沉式窯洞,更是因其原始的生態理念、獨特的中國傳統院落空間,得到中外學者的稱道。窯洞按構造方式,可分為靠崖式、下沉式和獨立式三種。
  • 窯洞豪宅 姜氏莊園
    它就是被專家們稱為西部民居第一宅、全國最大的城堡式窯洞莊園——米脂姜氏莊園。從米脂縣城驅車出發,在黃土、山坡、沙塵中穿行,沿著佳米公路,行至15公裡處,朝東面的一條溝裡拐進,片刻功夫,就到了劉家峁村的牛脊梁山腳。翹首仰望,一座城堡雄踞山上,寨牆矗立在半山腰,頓顯古堡的森嚴與氣勢。
  • 山西一建在山坡上的村子,窯洞猶如螞蟻窩,歷史氣息濃厚值得一去
    01很多人對山西的印象都是古樸純真,這裡有很多村落,也有不少窯洞,每年來這裡遊玩的人,幾乎都是為了親眼看看窯洞,體驗一下傳說中的窯洞住起來究竟是什麼感受?之前跟朋友一時興起,也決定來山西看看他們的窯洞,有人說去山西磧口古鎮,如果不去李家山就是白來一趟,所以我們商量之後決定去李家山看看。去李家山的時候大約是8月份,當時處處都是鬱鬱蔥蔥的景象,尤其是站在山坡上的時候,這種景象會越發明顯,從遠處看,窯洞就像螞蟻窩一樣。
  • 太原神奇的古村,窯洞設計巧妙,暗室密布,地下就像個巨型大迷宮
    走進村中,四百餘間石砌窯洞錯落有致,一窯連一窯,一洞套一洞,上下左右都互通,猶如迷宮。這些窯洞全部用石頭建成,石材則就近取材。許多窯洞中還有暗道,且與其它窯洞相通,錯綜複雜,曲折迂迴,一直通向野外,形成一個四通八達的地堡暗道群,莫非是千年前就已經有了「地道戰」。
  • 山西農村67歲老人花2萬元把百年窯洞變「豪宅」,看他生活成啥樣
    我們看看這平地上的百年窯洞裡冬天的生活是啥樣子。董大爺說當地農村人在上個世紀80年代前的建築形式都是在平地上用磚頭建窯洞,自己的這個土窯洞是爺爺那輩子就住的,算起時間來也在100多年了,窯洞裡大家都知道是冬暖夏涼,隨著這些年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都把舊窯洞進行了現代裝潢。圖為老人的窯洞臥室。
  • 1分鐘教你建造《我的世界》最精緻的窯洞!從此告別穴居人生活?
    咱住的是地洞,人家那才叫窯洞啊!不過,好像這大佬的建築複製起來也不是很難?方塊菌動起了歪腦筋——要不,給自己也整上一個?說幹就幹!在啟動遊戲之前,方塊菌先給自己遊戲安上了一個創世神組件,方便等會捯飭地形。
  • 四川少女遭4次拐賣,窯洞中衣不蔽體熬過15年,獲救後現狀如何?
    她遭到4次拐賣,在窯洞中衣不遮體熬過了15年,2008年,曹小琴獲救了,那麼她獲救後現狀如何呢?正文1991年,曹小琴在與父母爭吵之後,憤然離家出走。可誰也沒有想到,她這一次離家出走近,走向了地獄。她離家出走後,遇上了一個四川男人。可是這個男人是一個人販子,給她吃了一些藥。導致她精神恍惚,有點呆。那時候,曹小琴還是一個少女,她清純,可愛,年輕,漂亮。
  • 窯洞、品酒、插花、打官司!居然都在實驗室?
    試劑五顏六色,儀器奇形怪狀設備多種多樣,氣氛安靜緊張……據說在西農,窯洞、品酒、插花、打官司居然都在實驗室!今天讓小西帶大家逛一逛西農的特色實驗室!>李振岐與康振生在窯洞實驗室工作歡迎大家積極留言原標題:《窯洞、品酒、插花、打官司!居然都在實驗室?》閱讀原文
  • 住在窯洞裡的山西村子:村民鑿山挖洞,村子猶如螞蟻窩一樣
    不過到了目的地,近距離體驗傳說中的窯洞,那也就不虛此行了。李家山是一座依山鑿建的窯洞群山村,在還沒有發展旅遊業之前,村民以種地為生,是北方黃土高原上再普通不過的一座小山村。80年代末,因為著名畫家吳冠中讚嘆其為神似漢墓,李家山才漸漸被外人所知。村子落在一個山頭上,世代居住在這裡的村民,仗著黃土高原的厚實,鑿出了一間間房子。但與其說是房子,其實家家都內藏乾坤。
  • 其實是為上去挖窯洞建基地做準備
    挖窯洞,就意味著用月球本身的土壤和巖石製成建築的屋頂和牆壁,不需要從地球上運送材料。而且想要多厚就可以挖多厚,充分屏蔽宇宙輻射和太陽輻射。只要研製一個性能足夠好的玄關,再把窯洞的牆壁處理好,就可以保證窯洞內部的溫度正常、輻射劑量很低。接著,就可以在窯洞內部模擬地球環境了,安裝有效的氣壓、溫度控制系統,呼吸系統,循環系統等。
  • 出窯洞 搬上樓(記錄中國·暖暖的新家)
    61歲的張奮平過去住窯洞,在村裡種點雜糧,僅夠餬口。2019年12月,張奮平和老伴高貴娥搬到了臨縣湫水萬安苑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的新房,還在安置點找到了一份保潔員工作。出大山、拔窮根、住新家……和張奮平家一樣,襯羅局村67戶218人告別了深山,在新家開始新生活。2016年以來,山西省臨縣已有4.1萬多人實現易地扶貧搬遷。
  • 當年4次被拐賣,在陰森窯洞中衣不蔽體的四川女孩,現狀如何了?
    販賣人口是一個非常讓人痛恨的行為,現在國家對這一犯罪行為也是0容忍,只要是販賣小孩,被抓到就是死刑,不過沒有買賣才沒有殺害,儘管國家制定了這麼強有力的法律制度,一些不法分子為了自己的利益,依然選擇鋌而走險,拿自己和其他人的生命開玩笑,之前在國內有一檔非常有名的節目《等著我》,是由倪萍主持的尋人類節目,這個節目幫助了不少走失孩子的家庭找到了自己的親人,是一個非常有意義的節目,才能在節目中,有一個被4次拐賣的小女孩,她在一個陰森的窯洞裡面衣不蔽體的居住了
  • 三個理想中的酒店,樹屋、窯洞、冰宮,你喜歡哪一個!
    當遊客來到卡帕多西亞時,他們一定不能錯過窯洞,經過數百萬年的衝刷和侵蝕,在火山熔巖沉積的地形上,相對堅硬的玄武巖留下了一個圓錐體,當地人說裡面住著精靈,所以也被稱為「精靈的煙窗」,在土耳其克勒貝克特別洞穴飯店,用小資的價格,就能體驗特殊的洞穴住所。想體驗一下生活在冰凍的冰裡是什麼感覺?
  • 氣候變遷
    地球上各種自然現象都在不斷的變化之中,氣候的變遷也不例外,所不同的是氣候變遷經歷的是大跨度的地質歷史時期,科學家通過研究歷史氣象記錄、古文獻記載、考古實物、地質地貌現象以及理論推測來再現歷史上發生的氣候變遷。
  • 國家與制度變遷
    第三,從人類制度變遷的長河來看,尤其是在制度變遷的關鍵時刻,總是觀念和制度在決定著常規時期的制度變遷,提出了「以制度為中心的歷史發展觀」,算是對林林總總的現代化理論增加一個新的腳註。  理論的價值在於其解釋力。在比較制度變遷研究部分,將制度變遷理論運用於重大現實和歷史問題,並在經驗研究中發現理論。
  • 其實是為挖「窯洞」,建基地做準備
    有月球土壤做外牆宇宙輻射問題就能迎刃而解,接下來只要解決「窯洞」內的呼吸循環系統等問題就可以了。想要建成「月球窯洞」就得充分了解月球表面的土質與巖石,這樣才能進行下一步挖掘與研發機械的工作,而這也是「嫦五」此次挖土的目的。
  • 《海陸的變遷》說課稿
    《海陸的變遷》說課稿 http://www.hteacher.net 2018-04-02 11:53 教師招聘網 [您的教師考試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