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是大家一直關注的重點。而核能也是各國所重點研究的對象。
核電是被公認為可大規模替代化石能源的清潔高效能源,在改善我國能源消費結構、保證能源安全供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核電屬於技術和資金密集型產業,是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標誌,不斷突破核電技術,對我國的意義不言而喻。
剛剛傳來好消息,歷時12年,我國三代核電新技術終於研發完成。據央視新聞報導,國家電力投資集團9月28日宣布,我國完成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三代核電技術「國和一號」的研發工作。作為我國十六個重大科技專項之一,其代表著當今世界三代核電技術的先進水平。
新技術降低事故發生概率100倍,助推設備國產化率提高至90%以上
目前,國際主流的三代核電技術主要包括美國西屋電氣公司設計的AP1000技術、俄羅斯的VVER-1200技術、法國的EPR技術、中國自主研發設計的「華龍一號」技術,以及現在提到的「國和一號」技術。
作為我國的兩大三代核電技術,國和一號與華龍一號分別採用不同的技術路線,都代表著我國核電研製能力的最高水平。
「國和一號」是獲得國際公認的中國核電技術品牌,集成中國三代核電技術和產業創新成果,意味著中國完全具備先進核電自主化能力。早在2016年4月,「國和一號」通過了國際原子能機構的通用安全審評。
相比第二代核電技術,第三代核電技術「國和一號」在安全、發電效率等多方面都有很大的提升。據悉,「國和一號」每小時可以為電網提供150萬度電,年供應量達到近130億度電,對冬天供熱還有著另外的重要作用。
「國和一號」核電機組耗損情況也得到改善,設計壽命長達60年,發生嚴重事故的概率比二代核電機組降低了100倍;僅單臺機組發電量可滿足超過2200萬居民的需求,每年可減少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超過900萬噸。
「國和一號」核電技術的研發始於2008年,歷經12年的科研攻關,破解了一系列制約我國核電發展的難關,形成了許多三代核電的新技術標準,對我國核電從技術到產業的跨越起到了關鍵作用。
比如,我國在主泵、壓力容器、蒸汽發生器、堆內構件等應用於核電的關鍵設備、關鍵材料均實現了自主化設計和國產化製造,設備整體國產化率提高到90%以上。這不僅降低我國對國外進口設備的依賴,加快國產化替代的步伐,還將大幅降低核電建設成本。據悉,批量化建設後,工程造價可再降低20%左右,發電方面存在較大的成本下降空間。
在建核電機組第一,10年後中國將成為世界第一大核電國
得益於擁有先進的自主三代核電技術,我國的三代核電機組建成數量居於全球第一。國家電投介紹,截至目前,「國和一號」示範工程施工設計已完成99.2%,項目進展順利。公開資料顯示,我國已完成5臺國際三代核電機組的建設,為世界三代核電機組的建設提供了寶貴的借鑑經驗。
我國三代核電機組建設成就突出,也反映了我國核電建設能力經過三十多年的經驗和技術積累,已走在世界前列。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底,中國核電裝機容量達到4874萬千瓦,位居世界第三,僅次於美國和法國;同時,我國已核准和在建核電機組規模為1715萬千瓦,位居世界第一。
隨著核電技術日漸成熟、先進,我國成為世界第一核電大國、強國指日可待。有日媒指出,綜合對比批准和在建的核電機組的情況,中國最快能在2030年超過美國,奪得世界第一大核電國的頭銜。
我國已成為全球三代核電發展的首發地,這意味著我國已具備從「核電大國」轉向「核電強國」的資質。可以預見,在不久的將來,中國的核電技術將引領全球,成為中國的又一張「名片」。
希望中國的核電技術能越來越好,也希望新能源領域能有更多的新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