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中核集團發布會現場 攝影:黎萌
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黎萌):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核能由小到大、由弱到強,鑄就了可持續發展的堅實基礎。目前,中國擁有以「華龍一號」為代表的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三代核電技術,具備年產8-12臺套核電主設備的製造能力,僅中核集團就擁有同時建造40餘臺核電機組的能力。
11月15日,中核集團舉行改革開放40周年新聞發布會。中核集團董事長餘劍鋒表示,中國核電的發展始終秉持開放發展的理念,中國既是目前世界上核電產業發展最快的國家,同時也是進口核電規模最大的國家。大亞灣、秦山三期、田灣,以及剛剛商運的三門核電站都是開放合作的重要成果。
餘劍鋒說,改革開放40年,中核集團致力於自主創新,自主設計建造了我國第一座核電站——秦山核電站,並相繼掌握了10萬、30萬、60萬、100萬千瓦級核電技術,實現了中國核電技術的型譜化發展。
正在山東榮成建設的石島灣核電站 攝影:黎萌
據介紹,中核集團在幾十年核電建設運營的成熟經驗基礎上,汲取世界先進設計理念,成功研發了自主三代核電技術「華龍一號」。目前,中核集團海內外在建「華龍一號」核電機組共計4臺,工程建設各節點均按期或提前完成,是全球唯一按照進度計劃建設的三代壓水堆核電項目;中核集團建設的AP1000全球首堆核電工程也於今年實現了商運;今年年底,中俄能源合作重點項目——江蘇核電二期工程也將全面建成。目前,中核集團擁有在運核電機組20臺,在建機組6臺,並同時承擔15臺國內外機組的建造、安裝工作。
餘劍鋒說,中核集團緊密跟蹤世界核能發展趨勢,不斷推動先進核能技術突破和多元化應用。作為第四代核能系統的快中子反應堆示範工程在去年實現土建開工;作為中國核能發展的第三步,聚變堆研究也取得很大進步;自主研發、可用於城市供熱的「燕龍」泳池式低溫供熱堆成功發布;開展了小型多用途模塊化反應堆、海上浮動式核電站、超臨界水冷堆等先進反應堆科技研發,均取得了較大進展。
他表示,中核集團一直努力推進核電安全高效發展。2017年,中核集團年度發電量首破千億千瓦時,整體運行指標連續五年國內領先,達到世界先進水平。2017年,中核集團的秦山一期30萬機組,秦山二期1號、2號、3號機組,福清核電1號機組,田灣核電2號機組共計6臺機組WANO綜合指數為100分,排名世界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