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創新是中國核工業之魂

2020-09-24 光明日報

「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線圈起吊。中核集團供圖

安全高效發展核能是推進能源革命的重要舉措。按照「熱中子反應堆-快中子反應堆-受控核聚變反應堆」三步走核能發展戰略,受控核聚變被視為解決人類能源需求的終極方案。

中核集團是我國核科技工業的主體,也是我國推進核聚變技術研發與國際合作的中堅骨幹力量。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核集團及所屬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等科研單位大力推進核聚變科研攻關,相繼建成了中國環流器一號(HL-1)、中國環流器新一號(HL-1M)、中國環流器二號A(HL-2A)等重大科研裝置,目前中國環流器二號M(HL-2M)裝置正在進行總體安裝,磁約束受控核聚變研究取得了一批自主創新的科研成果。

中核集團還積極參與核聚變國際合作,是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項目的重點支持單位之一,承擔了ITER的一系列設備材料研製供貨任務,並與國際原子能機構、法國、德國、俄羅斯等30多個國際組織和國家的科研機構、大學、企業建立了合作關係。

2019年9月,中核集團牽頭組建的國際聯合體正式與ITER組織籤訂了TAC-1安裝合同,負責承擔ITER最重要的核心設備安裝工程,這是我國核能單位首次以工程總承包方式參與國際大科學工程項目。今年以來,聯合體團隊克服疫情影響,在ITER組織的大力支持和協助下,充分發揮中核集團的綜合實力,積極高效有序推進各項工作,並於法國當地時間5月28日成功實現杜瓦底座吊裝,拉開了ITER主設備安裝的序幕。

核工業是高科技戰略產業,國家安全重要基石。從「兩彈一艇」開始,我國核工業就是靠自主創新發展起來的。進入新時代,我國核工業迎來了自「兩彈一艇」以來最為重要的發展戰略機遇期,正在加快從核工業大國向核工業強國轉變跨越。

65年來,幾代核工業人依靠自主創新精神,推動我國核工業實現了一系列自主重大跨越,構築了完整的核工業體系,形成了更高水平的核工業創新鏈和產業鏈,顯著提升了我國核工業的資源整合利用水平和整體國際競爭實力。

自主創新是中國核工業之魂。中核集團已經形成了覆蓋核工業完整產業鏈各環節的自主技術體系和自主品牌體系,特別是自主設計建造的三代核電「華龍一號」正在闊步走向世界。目前,中核集團國內外6臺在建「華龍一號」核電機組工程建設均有序推進,安全質量全面受控,是全球唯一不拖期的三代核電。在核電領域,中核集團從自主建設30萬千瓦、60萬千瓦到100萬千瓦,實現了一個又一個重大跨越,自北向南建成田灣、秦山、三門、福清、昌江五大核電基地,都是我國重要的清潔能源基地,創造了良好的社會效益與環境效益。中核集團是全球唯一連續30多年不間斷從事核電站建設的企業集團,這是其他任何國家的企業都沒有的。在核電運營方面,中核集團在運核電機組整體運行指標國內領先,同時達到世界先進水平。今年以來10臺在運機組獲得世界核電運營者協會(WANO)綜合指數滿分,所有機組平均97.29分,達到歷史最好水平。

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正在加速演變。習近平總書記一系列重要講話和指示批示精神,為中核集團適應新形勢、把握新機遇、應對新挑戰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新時代核工業的發展必須把自主創新擺在更加重要的戰略位置。

中核集團將堅持新發展理念,緊緊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蓬勃發展的時代機遇,加快適應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新要求,充分發揮國家隊、頂梁柱、主力軍作用,著力育新機、開新局,以自主創新推動核工業高質量發展。

堅持自主可控,加強核工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面向「十四五」和中長期發展,中核集團將在推動核工業科技創新與自主可控發展上主動作為,加快推進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著力補短板、強弱項,解決卡脖子問題,牢牢把核心技術掌握在我們自己手中,確保產業鏈、創新鏈、供應鏈安全。中核集團將著力加強核工業基礎科研、應用科研和前沿技術攻關,積極布局一批面向中長期的科技重大專項,加快推進新時代核工業重大科技攻關工程,推進先進核動力、核能、核燃料、後處理技術等自主攻關,全面提升核工業的核心競爭力,搶佔核工業國際競爭的戰略制高點。

完善創新體系,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中核集團將積極推動以企業為主體、發揮核工業重點科研院所的積極作用,設立核領域國家實驗室,建設一批國家重點實驗室等國家級研發平臺,推動提升核工業的自主創新能力。

堅持開放合作,加強新形勢下的國際交流合作。中核集團將積極參與核領域國際合作,積極拓展與俄羅斯、歐洲等國家和地區的交流合作,布局組建海外研發中心,引進用好國際領軍人才和技術資源。發揮中核集團的獨特優勢,積極參與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計劃等國際科研合作,為全球核技術創新貢獻中國力量。加快推進「華龍一號」、高溫氣冷堆等自主核電「走出去」,更好造福「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本報記者 袁於飛採訪整理)

相關焦點

  • 紀念核工業創建65周年座談會召開並向71人授予中國核工業功勳獎章
    餘劍鋒表示,65年來,在幾代中央領導集體的高度重視和堅強領導下,我國核工業不斷發展,取得了一個又一個輝煌成就,也一次又一次震驚了世界。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核工業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作出重要批示。中核集團認真學習領會、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批示精神,近年來取得了新的成績。一是完整的核科技工業體系不斷完善,科技創新取得了一批新成果。
  • 中國核工業從這裡走來——來自中核集團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的...
    中國核工業從這裡走來——來自中核集團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的蹲點報告新華網  作者:高敬、安娜  2019-04-25 新華社北京4月24日電 題:中國核工業從這裡走來
  • 「核工業功勳」人物李冠興院士逝世
    今天,突然傳來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冠興因病在京逝世的消息。李冠興院士是「核工業功勳」人物之一。中核集團宣傳文化中心正在進行核工業功勳人物的系列報導,就在一周前,編者還簡訊聯繫過李院士,得到回覆「十分抱歉,我在住院治療。」
  • 中國核工業大學初步設計初步過審,這所大學究竟有多厲害?
    中國核工業大學,光聽名字就知道這學校來頭肯定不小,沒錯,核工業大學是中核集團於2012年11月掛牌成立「企業大學」性質的核工業大學,由核工業管理幹部學院和研究生部組成。、中國核工業建設集團公司與湖南省人民政府共建的綜合性大學。
  • 「從擁抱5G到奔向火星」中國探火日專家直播暢談自主創新
    7月23日,長徵五號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將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精準送入地火轉移軌道,打開了中國行星探索之門。當晚7點,軍工專家跨界對話系列活動的首場直播《創新的力量:從擁抱5G到奔向火星》火爆登陸多個網際網路頭部媒體平臺。直播當晚,約有100萬網友在線觀看,引發熱烈討論。
  • 中國十大創新型企業(名單)
    ,標誌著我國自主創新、自主技術的全球最先進新型半導體顯示生產線進入生產運營階段。月,中國首條、全球第二條5.5代AMOLED生產線點亮投產,標誌著我國自主創新、自主技術的全球最先進新型半導體顯示生產線進入生產運營階段。
  • 他曾兩次將中國的核工業抱在懷中、為中國的核工業培養了一半人才
    這50毫克放射鐳是中國高能物理的全部家當。他是趙忠堯教授,一個時時刻刻將我國高能物理放在心中的科學家。他從歐洲歸國後,他任教於清華大學,他待回來的50毫克放射鐳就存放在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共同組建的北平高能物理研究所。
  • 弘揚「兩彈一星」精神及核工業精神巡迴宣講報告會在太原舉辦
    4月10日,在中輻院開展「改革創新、奮發有為」大討論之際,由中國核工業集團有限公司主辦、中國核工業科技館承辦的弘揚「兩彈一星」精神及核工業精神宣講團巡迴宣講(太原片區)報告會在中國輻射防護研究院國際報告廳隆重舉行。報告會分英明決策、發展原子能事業,艱苦創業、「兩彈一艇」驚天地,兩彈元勳、以身許國,不忘初心、核鑄強國夢四個篇章。
  • 中國核工業尋根 走訪第一顆原子彈核原料產地(組圖)
    湖南郴州,已廢棄的七一一鈾礦礦井入口,該礦被稱作」中國第一功勳鈾礦」。 攝影:黎萌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黎萌):改革開放40年,也恰逢中國核工業第一批廠礦創建60周年。整整60年前的1958 年5 月,我國開始建設自己的核工業,它們被稱為「核工業第一批廠礦」,七一一礦、七一二礦、七一三礦、二七二廠……一個個數字符號帶著很強的時代烙印。我國核工業體系就在這些廠礦裡發端,它們的建成與投產,從源頭上保障了我國第一顆原子彈、氫彈,第一艘核潛艇的成功研製。時間往前推至1955年1月15日,這是共和國歷史上具有特殊意義的一天。
  • 中國重型汽車集團:自主創新打造的重卡行業領袖
    正由於有這種自主創新精神,今天的中國重汽才能昂首闊步地邁向國際舞臺。    從「比著葫蘆畫瓢」做起    在自主創新方面,中國重汽有過很慘痛的教訓。1985年第一輛斯太爾重型汽車在中國重汽下線,這是我國第一個全面引進的國際先進重卡技術項目。
  • 核聚變中心組織全體黨員前往2020年第十六屆中國國際核工業展覽會...
    為深入貫徹學習黨的十九大精神,踐行習近平主席提出的「年輕幹部要提高政治能力、調查研究能力、科學決策能力、改革攻堅能力、應急處突能力、群眾工作能力、抓落實能力,勇於直面問題,想幹事、能幹事、幹成事,不斷解決問題、破解難題」的要求,核聚變中心黨支部書記羅德隆於10月14日上午率中心全體黨員赴北京展覽館參觀2020年第十六屆中國國際核工業展覽會開展主題黨日活動
  • 【核工業往事】中國第一塊鈾礦石的問世
    我國在1954年從廣西採集的中國第一塊鈾礦石如今完好地保存在核工業北京地質研究院。她見證了共和國建國初期核工業和地質事業的光榮歷史,是中國鈾礦地質事業的開拓石,也是引導我國鈾礦地質事業不斷前進和發展的光輝旗幟。 新中國成立以前,中國人沒有自己的鈾礦地質事業,只有個別地質人員對鈾礦進行了零星的極其初步的探索。
  • 中國核建:中國核工業建設股份有限公司關於引進投資者對子公司增資...
    證券代碼:601611       證券簡稱:中國核建         公告編號:臨 2020-087債券代碼:113024       債券簡稱:核建轉債轉股代碼:191024       轉股簡稱:核建轉股                   中國核工業建設股份有限公司  關於引進投資者對子公司增資實施市場化債轉股的公告
  • 五中全會解讀:加速核工業數字信息賦能發展
    《建議》同時指出,要堅定不移建設製造強國、質量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提高經濟質量效益和核心競爭力;要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推進能源革命,加快數位化發展。隨著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蓬勃興起,市場競爭格局風雲變幻,對企業現代化建設及數位化信息化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強化信息化建設的要求日益突出和緊迫。
  • 我國自主研製質子治療裝備取得重大進展
    惡性腫瘤等重大疾病診斷和治療設備有望實現國產化本報北京9月23日電 記者袁於飛 從中核集團獲悉,我國230MeV超導回旋加速器質子束能量日前首次達到231MeV,這標誌著我國自主研製質子治療裝備邁出關鍵一步。
  • 第二屆中國科學儀器設備自主創新峰會今日舉行!
    大會以「中國科學儀器設備自主創新研發痛點分析和市場化銷售機制新突破」為主題,旨在進一步提升中國科研儀器設備自主創新能力,精準掌握「卡脖子」關鍵部件和整機情況,搭建「研發企業-重點用戶-管理專家」協作機制新模式,從而全面推動中國科學儀器的整體發展。
  • 中國鈾礦冶60年:扛起報國大旗 建設世界一流天然鈾企業
    60年前,中國鈾礦冶從無到有、從小到大,打造「核軍工基石、核電糧倉」,讓中國核工業發展的「飯碗」牢牢地端在了自己手中。60年後,中國鈾礦冶憑藉著中國技術、中國服務、中國品牌走進國際化競爭交流的舞臺中央。2018年5月24日,中國鈾礦冶創建60周年科技成果交流會在京召開,總結交流中國鈾礦冶60年發展以及科技重大成果,共謀新時代中國鈾礦冶創新發展之路。
  • 自主創新是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
    原標題:自主創新是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要強盛、要復興,就一定要大力發展科學技術,努力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自力更生是中華民族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奮鬥基點,自主創新是我們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
  • 舞臺劇《天眼之魂》公演 致敬時代楷模南仁東
    人民網貴陽11月9日電 11月8日,由貴州師範大學和貴州省科學技術協會合作,聯手打造的國內首個「天眼」題材大型舞臺劇——《天眼之魂》,在貴州師範大學花溪校區禮堂正式公演。據了解,《天眼之魂》以多幕話劇的形式進行呈現,將舞美設計和多媒體視聽設計相結合,融音樂、舞蹈、戲劇、朗誦、科技元素等為一體,以南仁東團隊研發、建造「中國天眼」的傳奇故事為主線,講述以南仁東為代表的科學家們淡泊名利、待人誠懇、胸懷全局、鞠躬盡瘁為天文事業奉獻的感人故事。
  • 中國食品科技學會年會:提升科技水平加大自主創新力度
    中國食品科技學會年會:提升科技水平加大自主創新力度 2015-10-21 18:21:16   中國食品科技學會年會:提升食品工業科技水平加大自主創新力度  中新網大連10月21日電(記者 王彤)10月20—22日,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第十二屆年會暨第八屆中美食品業高層論壇在遼寧省大連市舉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