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一重自主創新實現核電大型鍛件國產化的啟示

2020-12-04 中國政府網

從「受制於人」到「自力更生」
——中國一重自主創新實現核電大型鍛件國產化的啟示

    新華社哈爾濱6月14日電(記者 梁冬)我國重型裝備製造業的領軍企業——中國第一重型機械集團公司(以下簡稱中國一重)緊緊依託國家重大核電項目,在實踐中堅持以我為主、自主創新,通過艱苦的技術攻關,不斷突破國外的技術封鎖,使我國大型核電鍛件的研製逐步實現國產化,扭轉了國外核電裝備業巨頭在核電鍛件領域的壟斷局面,走出了一條自立、自強的自主化發展道路。

    突破技術封鎖需依靠原始創新

    中國一重是我國最大的以為冶金、汽車、電力、石化等行業和領域提供重大技術成套裝備為主的裝備製造企業。近年企業開始致力於核電產品專項技術的開發與應用,創造了我國核電裝備製造史上的多項第一,不僅成功研製了我國第一臺完全自主化的商用核反應堆壓力容器和第一臺快中子實驗快堆容器,還第一個實現了核反應堆壓力容器的出口。

    目前,中國一重已成為國內唯一一家能夠成套提供「二代加」、「三代」核電大型鍛件及核島成套裝備的企業,國內80%以上的核電鍛件、70%以上的核反應堆壓力容器均由中國一重生產製造。

    中國一重集團總經理吳生富告訴記者,核電大型鍛件是世界公認的綜合性能要求最高、熱加工技術難度最大的產品之一。與普通鍛件相比,對鋼錠的純淨性、均勻性和鍛造的緻密性要求更高,同時具有大型化和形狀複雜的特點。以前中國雖從國外引進過先進的核電技術,但因為種種原因無法引進核電鍛件的製造工藝技術,甚至無法及時從國外採購到鍛件,一度導致中國核電站建設受到嚴重影響。

    為改變核電大型鍛件受制於人的局面,中國一重從2006年開始我國百萬千瓦核電機組所需鑄鍛件的研製工作。從那時起至今,中國一重的研發人員憑藉企業多年的技術積累,進行了大量的實驗研究。僅AP1000的1:1實驗件就投制了20多件,新增鍛造、熱處理專用設備及工輔具50餘種,投入科研資金近10億元。

    吳生富說,企業核電自主創新能力的不斷提升也是在參與國家核電項目建設中逐步實現的。近年來,中國一重在國家相關政策的支持下,先後依託秦山二期等國家重點項目,完成了核反應堆壓力容器、蒸汽發生器、穩壓器、堆芯補水箱、堆內構件等多臺核電關鍵設備和大型鑄鍛件的研製。

    協同創新實現產學研最優結合點

    記者採訪了解到,中國一重通過構建新型創新體系,鼓勵產、學、研相互滲透,打破創新主體間的壁壘,同時加強企業與高校、科研機構間的深度合作,建立協同創新的戰略聯盟,有效發揮了技術資源共享作用。

    吳生富說,核電重大裝備製造屬於技術密集型行業,技術難度大、質量要求高,關鍵性技術難題的突破往往需要設計、製造企業和科研院所的密切合作才能完成。近年來,中國一重與多家設計單位和科研院所聯盟,先後承擔和參與了「核電關鍵設備超大型鍛件研製」等多項國家核電重大專項課題的研究,實現了核電鍛件等多項關鍵製造技術的突破和產品批量化生產。

    研製過程中,採用自由鍛工藝來整體仿形鍛造第三代核電關鍵部件AP1000蒸發器的錐形筒體,因涉及仿形工藝和數值模擬等多方面技術,一度成為中國一重鍛造環節中的最大難點。為突破這一瓶頸,攻關人員邊實驗邊探索,設計各種專用輔具,同時與多家高校緊密合作,通過大量計算機模擬和工程實驗,最終攻克了這一難題。

    如今,中國一重已確立了以為用戶提供全面系統解決方案為目標的技術驅動型創新體系,形成了「基礎科學研究、工程化研究、產業化研究、批量化研究」四位一體的技術創新體系。基礎科學研究層針對產品的基礎、共性和前瞻性技術開發;工程化研究層側重首臺首套產品的工程化設計和製造工藝研究;產業化和批量化研究層則是針對具體產品生產工藝、製造流程及工裝、輔具生產要素的開發應用。

    以創新促轉型:從「製造」向「製造服務」轉變

    近年受日本福島核事故影響,中國的核電行業發展放緩,中國一重與其他核電製造企業一樣,遭遇了訂單銳減、盈利能力下降的困境。面對困難,中國一重在調整產品結構的同時,以創新促轉型,企業正從低端的傳統製造脫身出來,將一些非關鍵的零部件加工委託給專業配套企業,使企業工作重心轉向高端技術研發和培養全面系統解決方案的能力。

    吳生富自信地介紹,即使外部環境並不樂觀,但擁有核心技術、能為用戶創造價值的高端裝備總是不愁市場的。以往,我們最大的問題是製造和工藝嚴重脫節,一臺設備生產出來,往往功能單一,操作複雜,影響了設備的使用效率。而中國一重目前正在做的就是通過工程技術人員的系統開發,不僅向用戶提供產品,還要向用戶提供系統、全面的解決方案,讓設備到了用戶手中只需簡單操作就能完成多種功能,就像一臺傻瓜相機,使用者不需要學習怎樣調整光圈和速度,只要知道按快門就可以了。

    回顧多年的創新曆程,吳生富深有感觸:「中國裝備製造業出身於計劃經濟,按原來分工,專注於製造,處於價值鏈中的最低端。要想走出困境,進而實現中國要擁有自己先進的裝備製造業,企業本身必須配置更多的創新人才,有系統的創新能力,永葆創新激情,努力實現轉型升級。」

相關焦點

  • 我國開合式大型熱處理設備 世界首創屬原始創新
    由中國一重承擔的國家「高檔數控工具機與基礎製造裝備」重大專項課題《開合式大型熱處理設備》近日通過了由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組織的專家鑑定。專家組認為,開合式大型熱處理設備是解決國家重大能源裝備關鍵大型鍛件國產化的基礎裝備,為世界首創,屬原始創新,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
  • 自主三代核電型號「國和一號」正式發布
    28日,正值上海核工程研究設計院50華誕,國家電投在此正式發布我國三代核電自主化標誌性成果——世界先進三代核電型號「國和一號」。至此,從本世紀初開始實施的三代核電自主化發展戰略宣告總體完成,我國核電技術整體升級換代,實現從二代到三代的跨越。
  • 重大專項課題「開合式大型熱處理設備」通過鑑定
    重大專項課題「開合式大型熱處理設備」通過鑑定提升了我國重大裝備製造能力和大鍛件的國際競爭力  由中國一重承擔的國家「高檔數控工具機與基礎製造裝備」重大專項課題
  • 中國一重製造的全球首臺三代核電CAP1400反應堆壓力容器筒體組件...
    中國一重製造的全球首臺三代核電CAP1400反應堆壓力容器筒體組件完工起航 2020-11-11 17:32:38 來源
  • 中國核電大型製冷裝備國產化再上一層樓(多圖)
    11月7日,我國自主研製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第三代核電站用定頻水冷離心式冷水機組在重慶通過了由國家能源局委託、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組織的科技成果評定。專家組一致認定該機組所有指標均達到或超過專項研製要求,技術性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主要性能甚至優於國際先進水平,可直接用於核電工程項目。這標誌著我國核電領域大型製冷裝備的國產化再上一層樓。
  • 16項核電相關設備首次進入不予免稅進口目錄
    近年來,我國核電裝備國產化能力不斷增強,核電供應鏈也在逐步完善。通過消化吸收引進技術、自主創新和大規模技術改造,建成了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核電裝備製造基地,掌握了核島和常規島關鍵設備設計、製造核心技術,核電設備製造供應能力逐步提高。以核電電纜為例,目前國內企業已經研發出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核電站用1E級K1、K3類電纜產品,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填補了國內空白。
  • 2018年中國核電設備市場現狀與發展前景分析 核電裝備自主化和國產...
    核電在2016-2018經歷三年「零審批」階段,「十三五」規劃恐難以完成,後續機組開工需求迫切。2018年我國核電裝備製造的自主化和國產化能力不斷提升,關鍵製造技術創新和重大工程裝備製造成果豐碩,一批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關鍵設備成功完成製造及驗收。
  • 中國核電市場前景與趨勢分析:核電設備進入國產化黃金期
    原標題為《中國核電市場前景與趨勢分析 核電企業將迎重大發展機遇》。核能發電是利用核反應堆中核裂變所釋放出的熱能進行發電的方式。它與火力發電極其相似。只是以核反應堆及蒸汽發生器來代替火力發電的鍋爐,以核裂變能代替礦物燃料的化學能。除沸水堆外,其他類型的動力堆都是一迴路的冷卻劑通過堆心加熱,在蒸汽發生器中將熱量傳給二迴路或三迴路的水,然後形成蒸汽推動汽輪發電機。
  • 三代核電自主化型號「國和一號」設備研製基本完成
    科技日報5月21日消息,國家電投董事長錢智民在21日召開的國家電投創新大會上宣布,備受關注的我國三代核電自主化型號「國和一號」(CAP1400)設備研製基本完成,示範工程設備國產化率達到85%以上,有效形成了國內三代核電裝備產業鏈。這標誌著我國已經全面掌握了第三代非能動核電技術,核電技術達到世界一流水平。
  • 面對德國否定,他首次實現這一裝置國產化,突破30餘項關鍵技術
    ,高級工程師,中國二重技術專家。而就是這樣一個平均年齡不足30歲的團隊,耗時7年,首次實現了C919大型客機主起落架系關鍵承力件的國產化,突破了超大型鈦合金中央翼緣條控行與控性等30餘項關鍵工藝技術,出色完成了起落架、中央翼等70餘項產品、130餘件關鍵承力件的開發、設計和製造任務,將航空模鍛件的"飯碗"端在了我們中國人自己手中。"就是想為祖國的航空事業做點事情。
  • 最強中國「芯」 來了 我國大型先進商用壓水堆燃料組件實現批量化
    燃料組件是核反應堆的核心,CF3燃料組件是中核集團自主研製的先進核燃料元件品牌,被譽為最強中國「芯」。
  • 【中國科學報】金屬基複合材料的國產化之路
    日前,馬宗義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高性能金屬基複合材料是國家重大戰略與國民經濟建設迫切需求的一種工程材料,我們在該領域取得一系列關鍵技術突破和應用,一些技術產品不僅打破國際封鎖,還推動了國家高新技術重大裝備的快速發展。」
  • 中國核電「國家名片...
    ,以及正在開展核電自主研發工作的核工程設計機構,親身體驗到了中國核電是如何保證安全、領先的發展水平。一代代中國核電人為鑄造這張「名片」付出了怎樣的努力?當前中國核電在世界範圍內處於怎樣的發展水平?日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參加國務院國資委新聞中心主辦的「與共和國共成長·新媒體走進新國企」——「核鑄強國夢」主題活動時,探訪了中核集團和國家電投建設和運營的多個核電項目,以及正在開展核電自主研發工作的核工程設計機構。
  • 中國核燃料貯存和運輸材料實現國產化
    中國核燃料貯存和運輸材料實現國產化 2018-02-07 19:42    龍舟-CNSC乏燃料運輸容器原型樣機驗收成功 鍾欣 攝   中新網瀋陽2月7日電 (記者 朱明宇)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7日發布消息稱,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及中核集團科技專項「龍舟-CNSC乏燃料運輸容器研製」項目原型樣機通過驗收,這意味著中國核燃料貯存和運輸材料實現國產化。
  • 中國正式進入核電技術先進國家之列!創第三代核電首堆最佳業績
    經現場確認,該機組各項技術指標均符合設計要求,機組狀態良好,為後續機組投入商業運行奠定堅實基礎,並創造了全球第三代核電首堆建設的最佳業績。中核集團表示,這標誌著中國打破了國外核電技術壟斷,正式進入核電技術先進國家行列,這對我國實現由核電大國向核電強國的跨越具有重要意義,同時也進一步增強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對華龍一號的信心。
  • 圓滿收官,中國一重2020年十件大事
    「十三五」期間,中國一重實現一年扭虧、兩年翻番、三年大跨越,用四年時間完成「十三五」規劃指標,實現自我突破。元月開門紅、首季滿堂紅、半年雙過半、雙過四分之三,告別曾經的大幅虧損,中國一重浴火重生,踏上建設具有全球競爭力世界一流產業集團的新徵程。✔ 二、勠力抗疫,兩手抓兩手硬兩不誤
  • 中國核電產業自主創新不斷突破 世界發展最快
    目前,中國擁有以「華龍一號」為代表的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三代核電技術,具備年產8-12臺套核電主設備的製造能力,僅中核集團就擁有同時建造40餘臺核電機組的能力。11月15日,中核集團舉行改革開放40周年新聞發布會。中核集團董事長餘劍鋒表示,中國核電的發展始終秉持開放發展的理念,中國既是目前世界上核電產業發展最快的國家,同時也是進口核電規模最大的國家。
  • 我國自主三代核電「華龍一號」全球首堆併網成功
    新華社福州11月27日電(記者張華迎、高敬)27日0時41分,我國自主三代核電「華龍一號」全球首堆--中核集團福清核電5號機組首次併網成功。
  • 大型螺旋篩網式離心機實現國產化
    該離心機的研製,解決了此類設備的關鍵部件長期依賴進口的問題,實現了整機國產化。  該公司總經理程學飛表示,國內純鹼、鉀肥行業使用的大型離心機由於製造難度高、工藝複雜、核心技術封鎖等原因,一直被國外公司壟斷。離心機關鍵部件差速器的精度越高,對物料的適應性越好,此前國內企業一直受制於大型離心機專用差速器總成無法國產。
  • 國機重裝:傳統領域轉型升級 新興領域開拓創新_工程機械企業動態...
    面向市場持續創新,推動傳統領域轉型升級   緊貼用戶需求,融合智能化技術提升成套裝備水平,推動成套裝備智能化發展。63MN新型智能熱模鍛壓機生產線設備又籤訂了一項供貨合同,鍛壓裝備智能化獲得市場認可。   持續提升能源裝備關鍵製造技術,帶動高端鑄鍛件市場多點開花。